德国医院不卖药|10 月保险清单
这背后是不断推进的 DRG/DIP,为的是控制过度医疗、合理医疗开销。ta 会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和严重程度,设置一个医保报销的上限。如果医院实际花销超过上限,多出的费用要医院承担。限制住院天数,减少医院销售的药品,也是控费的一种方式。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讨论,担心看病会不会更贵,百万医疗险会不会受影响。也和大伙聊聊我的想法。
其实在国内还没推行 DRG/DIP 改革前,我分享过一次德国看病的观察——这里不管是诊所还是医院,都不许直接卖药给你。只能给你写处方,然后去外面的药店买。
当时大家对此一致好评。把开药和卖药分开,能避免利益相关、过度开药的情况。所以医保控费后,外购药变多长期看是好事儿,关键还是医保和医疗险对外购药的报销也要跟上。
在德国这边,所有药店都会接入医保。医生开药会用不同颜色的处方单 👇 红的、绿的和其他颜色
红色是医保报销的,我自己付 5 欧,其他医保付;
绿色的是自费处方药,需要自己掏钱,但有处方才能买;
至于其他颜色的,其实就是个备忘录。药自己也能买,医保也不包报销。
我实际看病下来,感觉好像还是不能报销的单子多一些。但也可能是我个人原因,比较敏感、看医生频繁,有时候估计不算“病”也就没报销了。
……
对了,限制住院天数我也体验过。上次阑尾炎手术住院,第一天晚上去看急诊、手术,第三天上午就被“赶出来了”,全程不到 36 个小时 😂 一只手提着裤腰(会压到伤口)、一瘸一拐坐公交回家……住院到彻底康复是不可能的,但也确保我恢复活动能力了,毕竟还能做公交呢。
出院时医院会给我一张单子,记录病例和后续建议。我再拿着这个单子去找社区医生,他会接替后续的换药、伤口检查、拆线等等。
也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吧,毕竟医疗资源在哪都是稀缺的。限制费用是一方面,也是给其他更需要的人腾出空间。
所以从我自己在德国的就医经历看,普及 DRG/DIP 是大势所趋,最后大家都会收益。
……
但下一个问题也来了,这会如何影响我们买的医疗险呢?之前还有读者留言,为此已经开始考虑中高端医疗险了。
但我觉得不用太焦虑。
一来很多对 DRG 的疑虑更多是换了新环境不习惯,等习惯了很可能发现没想象中那么差。我在德国看病也是,从吐槽、到理解。
二来,如果需求足够大,医疗险一定会跟进更新的,毕竟需求创造供给。这个月新上的长相安 2 号也针对 DRG 做了优化。将来我们大概率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针对改进。
如果一段时间发现还是不能接受,再考虑选择普通医疗险的「无医保」版本,或者中高端医疗险也不迟。
这里也和大家聊聊我对长相安 2 号的看法,它有两个针对 DRG 的优化:
1、院外购药:有抗癌药和重疾院外购药两个选项 👇
虽然不是完全的院外购药,但小病购药一般也花不了太多,所以还好。但也有个缺点,这两个选项在主险合同以外,所以没有“保证续保”、有停售风险。
2、针对住院时间限制,对特定疾病可以报销指定康复机构的康复费用。对于住院时间不够的顾虑会少一些。
我的想法:
「买新不买旧」这个原则在医疗险上依然适用。新产品的条款设计会更贴近现状。如果是第一次投保医疗险,可以把作为首选考虑。
如果已经投保医疗险,考虑到重新投保的等待期、既往症、健康告知,我觉得还可以再观察观察。后续大概率会有其他产品跟进,可以多方比较再做决定。
以上是当下对医疗险的一些想法。
最后再补一条临时消息,会在 10 月 29 日下线。对此我有些疑惑…毕竟从上线到现在才两个月,中间也没啥重大变化。不过好消息是,最后这段时间,达尔文 10 号会放松人工核保要求,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一下。
10 月保险清单
我比较喜欢的、给不同群体的配置顺序,供大家参考:
给自己:医疗险 → 重疾险 → 定期寿险 → 意外险。
给父母:医疗险 → 意外险(→ 定期寿险)。父母一般不需要投保定期寿险,如果依然在偿还贷款等负债,可以酌情考虑。年龄超过 50 岁,配置重疾险通常就不太划算了。
给孩子:医疗险 → 意外险 → 重疾险。
补充:有特殊要求的小伙伴,可以在文章里的任意小程序链接戳进去,预约顾问老师。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建议的,包括但不限于,有既往症、筛选可以投保的保险,看好一些我这里没推荐的,想要一个完整投保方案,等等等,都可以问~
下面是具体说明。
医疗险
医疗险的定位是医保的补充,用来补充医保覆盖不到的部分,比如更高额的医疗开支和更好的治疗手段。
挑选的时候建议大家优先注意这几个要素:保证多少年续保、是否涵盖外购药和质子重离子,先确定保障足够然后才是考虑免赔额和具体保费。我比较看好这几个 👇
应小伙伴的建议,之前还补充了一款中端医疗险推荐。除了可以看公立医院特需部、部分指定私立医院,它甚至还能报销非重疾既往症,只要投保 3 年内无相关理赔即可。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看看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重疾险
医疗险可以保证医疗开支,让我们有钱治病。但罹患重疾治疗期间我们很可能无法继续工作,收入会因此中断,但生活开支像住房、餐饮却还要维持。重疾险的典型场景就是补偿中断的家庭收入,主要保障收入风险,而不是开支风险,这是重疾险和医疗险最大的区别。
有的小伙伴会问,那孩子没有工作收入,没有收入风险,还需要投保重疾险吗?实际上买给孩子的重疾险保障的是家长的工作收入,因为孩子如果生病需要照顾还是会影响家长的工作能力。
重疾险是罹患重疾直接赔付,所以挑选重疾险主要看保险的保额和保费,保障尽量高、保费尽量低。我比较看好这几个 👇
以为例,成人重疾的一般配置思路,供大伙参考:
身故责任,我不会选,差价补定期寿险更实在;
缴费期限,选最长的,减少现金流压力;
建议选上住院津贴保险金,60 岁前未发生重疾,60 岁后住院可领取住院津贴,提高保额的可得性;
女生用户可以选上妊娠期重大疾病关爱金,只加价了 10 多块;
有预算可以考虑选上 60 岁前额外赔付,正是重疾险发挥收入补偿作用最重要的年龄段;
癌症二次赔付,有条件可以选,毕竟成年男生 50%、女生 80% 以上的重疾都是癌症;
心血管二次,可选。这个不算普遍适用,但很适合高强度工作的伙伴们(仅限于单次重疾)
以为例,少儿重疾险我的想法:
保障期限选 30 年,缴费 20 年。主要关注工作以前的保障,工作以后孩子就是独立个体了。保到 70 岁或者终身,也许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并不必要,也不经济;
有条件的,疾病关爱保险金(也就是“额外赔付”)可以选上,扩充保额;
其他责任可以不选,像癌症二次这样的,对孩子来说概率太小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保障的风险和重疾险一样,也是保障收入风险。
典型场景,比如一个家庭有孩子、有房贷,如果一方意外离世,家庭收入会因此少了一大半,很难再维持正常家庭生活。再或者我们年轻人意外离世,那父母的养老应该怎么办?定期寿险解决的就是这个担忧。
定期寿险也属于一次性给付,同样重点关注保额和保费,通常保到退休年龄就够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意外险
虽然意外险名义是赔付意外身故和伤残,但用上意外险的场景却更多是这两个:
意外医疗,意外险通常有 2 万左右的意外医疗报销额度,刚好补充医疗险 1 万以下的免赔额;
用来取代飞机、火车出行的单次旅行意外险,性价比明显更高。
我个人会优先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意外险,尤其是给孩子和老人。
每次都要重复一下:看重身故责任的小伙伴建议优先考虑定寿而不是意外险,统计数据来看意外身故大约只占身故的 20%,反而是定寿性价比更高。意外险更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意外医疗、伤残赔付以及代替旅行中的交通意外。
储蓄险(本期暂无推荐)
相关讨论(虽然里面提到的产品大多下架,但思路依然适用):
……
以上就是这个月的清单梳理了,希望对大伙有帮助。
最后几个例行提醒:
投保前一定要认真看健康告知,如实填写;
需要理赔时可以回来找这篇文章,这里也有保单管理和协助理赔支持,可以收藏下,以备不时之需;
每次文章下面都会有小伙伴留言问身体有恙,不符合投保条件怎么办。7 月的那一期我有给大家分享完整的思路,希望能帮到大伙。
有不懂或者比较私人的问题,可以在投保页面里点「预约顾问」,各种问题都可以问,不限于某一款保险,健康告知的问题也可以问。齐欣的顾问小伙伴们都非常靠谱,可以给大家详细解答(预约完记得接陌生号码电话哈)。我给大伙研究保险时的很多对比资料和保费数据也是齐欣小伙伴帮忙提供的,一起谢谢他们 🙏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