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设计是艰苦的设计--住吉长屋 by 安藤忠雄
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质功能始终是解决问题。任何一个设计,无论是从无到有开发新产品,抑或对既有项目进行再创造,它都基于实实在在的问题,且问题背后是真实存在的需求。
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多次提到门的例子,比如说紧急逃生通道的门。大楼发生火灾时,在惊慌中逃离现场的人倘若遇到向内打开的门,他们很可能会困在门内而死亡。因为人们会下意识地向外推开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他们倾向于重复这个动作,甚至用更大的力气试图打开它。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设计未能解决问题(让人开门逃生),还给用户错误的心理暗示。因此,很多地方的法规要求公共场所的门应向外打开,并加上了紧急逃生门闩。
关于好设计如何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例子。
好设计是艰苦的设计
“艰苦”并不是指设计过程,而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让产品呈现出的极致。人们为什么会觉得野生动物非常优美?原因就是它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在外形上不可能有多余的部分了。
建筑师柳亦春在《梦想改造家》里改造的假山一样的住宅就是一个“艰苦”的案例。4 层楼 40 多平方的房子里挤进了三代人,要满足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并尽可能利用空间,就不能有丝毫的浪费,经过精细推敲之后的设计也则接近“完美”。
所以有设计师说,“限制往往对设计师更好的,它的限制很强,你往往在可选的空间里面就要做精确的判断。”
产品设计里“艰苦”的案例并不多,几天前介绍的维纳·潘顿的“S”型椅算是一个。在 20 世纪 50 年代,设计师们有一个幻想的目标,用一块板材制造出一把有完整外壳的椅子,这就是他们给自己划定了一个“艰苦”的条件。潘顿基于里特维德的 Z 形椅实现了这把 S 形椅。他使用新型热塑性塑料材质制作,外形圆润光滑,可以叠摞并承受足够压力。这把椅子在 1960 年就设计出来了,直到 1968 年才因技术更新而投入生产。
这样看来“艰苦”也并不一定是天然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是设计师在追求审美或功能上的更高要求所拟定的目标,这也是激发“好设计”的来源。
住吉长屋 by 安藤忠雄
日本的狭长型住宅其实就是一种极端条件,因为高密度的人口,不得不住在狭窄昏暗的房子里。安藤忠雄的第一个住宅设计住吉的长屋,就是狭长型住宅。它的建筑面积大约 14 坪,只有 4 米宽,是一排木结构长屋的中间的一幢。
长屋是大阪很普遍的住宅,而长期生活于大阪的安藤忠雄想要更多考虑采光、通风、日照,不仅大胆使用了混凝土,还将长屋切断,在中间设置一个庭院空间。
这其实有悖于委托者的意见,在如此小的空间打开庭院也是一种奢侈,但安藤忠雄非常坚定“必须经过中庭才可到达起居室并由中庭来连接四周的空间,这样可以还原住宅的生活情趣,也是传统街屋曾经给人带来的生动感觉。”
使用混凝土是确保房子可以支撑起来,混凝土墙的立面没有开窗,但因为中间的庭院,房屋非常明亮。
好设计系列文章下期继续推送,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