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公主or小作精,反正虞书欣打败了你的仇富心

Gigi学姐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随着《青春有你2》的热播,虞书欣上热搜,已经成为几乎每周1次惯例。从一声“哇哦”,到碎碎念小话唠,再到穿着泡脚盆拍照,网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这个剑走偏锋的流量担当。

▲图片来源网络


#虞书欣外网人气#这个微博热搜里,我们发现她的国外观众缘也好得不得了。自然、可爱、独特、真实、夸张是国外网友提及她时出现的高频词。其实不难理解,虞书欣在节目里充沛夸张表情、坦诚直白的说话风格都很符合国外网友对“真人秀”的期待。

▲外国网友评论截图与翻译,图片来源微博

虞书欣的气质是很欧美的,她把情绪堆积在了面部,释放出丰富而精彩的表情包,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话题度,也为自己在众多漂亮妹妹中争到了最多的镜头。她不把话藏在心里,沮丧、不平或是快乐,都浅显易懂地表现出来,在综艺节目里这样的选手总是讨喜的,既不需要观众费太多力气去琢磨她,又能为整集节目增加许多高潮点。

▲外国网友评论截图与翻译,图片来源微博

虞书欣的气质又是很中式的,她并不像美式真人秀那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个人主义”,美国是一个以个人自由主义为文化基底的国家,这样的性格特征和偏好选择就体现在真人秀总是以“干架”作为核心。《比弗利娇妻》、《与卡戴珊同行》《学徒》都以密集的明争暗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虞书欣并不是这样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们能看出她对每个人怀着善意,并竭力使团队往和谐的方向发展。她的个人风格也是甜美卦的,喜欢撒娇和碎碎念,她不是“大女主”,所以网友们给她取名“小作精”。

来源网络

虞书欣有一些缺点,但几乎没有黑点,我想是因为她的真实性。有一段时间,艺人爱立“人设”,比如最会唱歌的段子手,最会有演戏的学霸,以及好男人某某。后来私生活被曝光,进而人设崩塌,大众在唏嘘之余,也开始反思偶像工业下所产生“人设”模式是否真的合理。

一个真实的人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如果采用打标签的方法,将其某一个特征单拎出来,无限放大,撑成一个对外的“人设”,这个人设必定也像气球一样脆弱。在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生态下,很难有谁,可以完全隐藏起自己的私生活与过往。这也是本次《青春有你2》被网民调侃成“青春有瓜”的原因之一,许多刚刚有了些人气的选手,被互联网翻出了过往的点点滴滴,强制接受大众的道德检验。

虞书欣的真实性带给她的力量在于,观众能够通过她的成长轨迹,为她的“缺点们”找到了合理的支撑和解释。一出道便伴随着显赫的家世、热播剧的加持,虞书欣一直处在大众的焦点中,也承受着更高的期待。在往常的剧本里,一定是个高开低走的结局,可当大家发现她跳舞水平处于中等,却找到了合理的支撑,比如 “家里那么有钱还这么努力,好励志”,或者“她很真诚很可爱,观众缘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微博截图

在镜头面前的坦诚有时也可以成为保护自己的方式,粉丝与偶像是共同成长的,如果让大众了解到全方位、多侧面的你,他们便不会再因看到一点点不符合预期的样子而心态崩溃。

一个网友的点评反映很多人的心声,虞书欣是很作啊,但为什么我们不讨厌她:

▲图片来源于微博截图

“人设”模式的失败,真诚路线的成功,缘于媒介化进程中对“前台”与“幕后”区域的模糊。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学人梅罗维茨提出了“中区化”概念,它指的是电视媒介带来的情境融合。

在上一代学者埃尔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拟剧论”中,人们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中呈现“两幅面孔”,当你迈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你的表演。日常生活虽不如舞台那样被千百人注视,但是只要有其他客体在,我们就不能控制的进行体面的自我表现。

来源网络

当电视机成为美国家庭的必备家电时,梅洛维茨延续并发展了这个理论,他认为电视直播赋予了个体私人情境融入公共情境的更多可能性。比如直播马拉松比赛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奔跑的比赛选手,还可以细致地观察到观众席里吵架的夫妇、递水但被拒绝的志愿者等等其他的故事线。这些故事线本不在这场直播的“剧本”里,是通过意外而私人的方式进入观众视野的。

“没有绝对的观众和表演者,更没有固定的脚本和场景,客体随时可能变成主体,后台随时可能暴露于前台”。

《青春有你2》也是这样一场真人秀,选手们的日常生活、训练、个人采访统统被搬到荧幕前,与本属于前台的“舞台公演”剪辑到了一起。虞书欣勇敢地掀开了舞台前后的“中区之幕”,将“作精”贯彻到底。这样的真实感让一切都显得合理,即便我们和她之间有巨大的贫富差距,可这并不妨碍网友们欣赏一个坦诚、乐观又上进的女孩。“真公主”反而成了虞书欣的保护罩,她无伤大雅的骄纵任性,放浪不羁的直言快语,若是来自于一个宠溺而殷实的家底,倒是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来源网络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个体的表达包括两种根本不同的符号活动:他给予(gives)的表达和他流露(gives off)出来的表达。”当千篇一律的“场面话”充斥荧幕时,自然地“流露”就显得特立独行而尤其可贵了。想想去年的杨超越和今年的虞书欣,是不是一个道理?

参考文献:
[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M].常江,肖寒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32.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李欣.新媒体视野下的“场景融合”研究:梅罗维茨传播理论评述[J].青年记
者,2013(20),26-27
[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周勇,何天平. “自主”的情境: 直播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当代再现 ——对梅罗维茨情境论的再审视[J].国际新闻界,2018(12),6-18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1. 财新《高管性侵女案疑云》错在哪了?| 热点分析152. 范冰冰粉丝团“怒怼”范冰冰:不会什么事都顺着你来!| 热点分析16
3. “跨界出圈”的B站刑法学老师罗翔:这届年轻人很好带!| 热点分析17
4. 全球巨星见证历史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新传学子不该错过|热点分析185踹开大衣哥家门的,真不是东西 !| 热点分析19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读书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