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思“网抑云”:参与式文化空间的构建及丧文化的盛行

胡果冻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网抑云」这个梗
大家都听说了吧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一直以走心故事和神评论引人关注,但不知从何时起,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成了深夜哲学家们的“伤痛文学素材库”。

“有的人8岁就死了,80岁才埋。”
“今天看了看,30楼好像也不高,人间不值得。”
“我今年12岁,已经重度抑郁症20年了。”
(真的是医学史上的奇迹!)
 

强行忧郁啦、无病呻吟啦,评论区不放过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矫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才是这些评论被群嘲的原因。

 

但是最近,有个“网抑云克星”腾空出世!从科学的角度专治矫情,堪称“网抑云正道之光”。下面引用部分内容以供各位食用……

 

谁能想到,我在一个音乐APP上学化学

 

你的生物老师现在就在刺杀你的路上哈哈哈哈哈哈

 

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呢......

 

下面,请允许我为不在同一片海域冲浪的选手解释一下概念。

 


“网抑云”一词指的是网易云音乐,用以嘲讽这款软件每首歌曲下的高赞用户留言都充满孤独与悲伤,充斥着爱而不得、高考失利、身患绝症、考研失败、身患抑郁的故事,简直到了“人均抑郁症”的地步。

 

B站用户全力输出,站在了嘲云第一线。

 

绕远了绕远了。

话说回来,网易云作为一个音乐APP,到底是怎么活成情感树洞的呢?

 

1

“云村”生活:参与式文化空间的构建


用户评论是网易云音乐特别强调的产品特点之一。在网易云音乐中,歌曲、歌单、电台、视频、动态以及专栏文章等内容载体均开设了评论功能,点击图表即可进入评论区发表意见或参与讨论。网易云评论区的消极情绪泛滥与产品本身的特点存在极强的关联

 
开放用户评论区,构建参与式文化空间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复杂化特点,由传统的单向度线性传播转变成多向度互动模式。媒体用户拥有更多参与的可能性,通过自我赋权,由原本被动的看客转变成主动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


网易云音乐是国内音乐App市场上首家提出“音乐社交”概念的音乐平台。作为移动音乐APP,参与文化在其中得到全新的诠释。在这里,用户以共同兴趣与价值观为共同点,对音乐的内容进行生产、消费,从而构建出一种参与性的音乐生态圈。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网易云音乐在安卓市场音乐榜App中的下载量位居第一名。


参与式文化,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营造音乐社交氛围,满足情感

人类当前的生活节奏普遍更快、压力更大,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传递与交流常被压抑,于是不少人热衷于从音乐中寻求放松和共鸣。网易云音乐希望用户在听歌时不只是听歌,于是将收听歌曲的行为本身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力图创造出一种音乐社交氛围,为用户提供一个表达情感、寻找与他的情感共鸣的机会。

 

看了这么多脚趾抠地的评论,我也在评论区找了情感共鸣并哭出了声……

 

伴随着应景的音乐,用户在这里吐露心事、回忆过往、寻找安慰,评论区的故事和段子也因此层出不穷。在这种音乐社交氛围中,用户最想获得的其实是一种对歌曲所承载的感情的回忆,以及寻找共鸣的心理满足。


2017年网易云音乐联合杭港地铁推出的“乐评专列”,从平台4亿多条评论中,先筛选出点赞数最高的5000多条,最终挑出最容易引起地铁受众情感共鸣的85条乐评文案,并将其印刷在杭州地铁1号线的车厢中,引发了线上线下的热烈讨论。

 

对于用户,网易云音乐“乐评专列”所传递的,除了音乐,还有是一种社区氛围。

 

个性化推荐歌曲,强力连接

网易云音乐开放了好友系统,即两个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和被关注的方式建立单向或双向的好友关系,这为后续的社交提供了基础。一个完整的好友系统的由个体存在和联络机制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个人主页、个人头像、个性签名、听歌记录、喜爱记录等功能的设置;后者包括关注、私信等功能的设置。

 

因为每日推荐歌曲而聚集的用户

 

用户可以借助日推等个性化推荐功能发现自己喜爱的歌曲或视频,继而可在评论区中与自己意见相合者展开社交互动,在社区中展开陌生人社交,进而通过进一步的联系扩展社会网络。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内容消费-评论互动-发现好友-展开社交”的音乐社交途径

 

“网抑云克星”因为在特殊音乐评论区四处狙击而导致日常推荐歌单走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笑得好大声……

 

构建“云村”概念,生成“云村”生活

相QQ音乐,网易云乐更有意识地培养用户的“群体感”,构建了“云村”的概念,将用户视为“云村宝宝”,甚至在公告或报告里创造出“云村村委会”等强调集体属性的词语,使用户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云村共同体之中。平台与用户共同建立了一种良性的、赖于长期建设的音乐社区,这里的用户联系密切社交活跃对平台认同感强,与其他用户共同组成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

 


在此之外,平台对用户操作行为的记录则满足了其贮存记忆的需求:个人空间中的历史动态和过往评论得以保存,用户的听歌数据则生成年度报告,这些都成为用户在云村“生活”的印记,使其与平台建立了更强的联系。

 

2

从网易云到网抑云:“丧文化”为何被年轻人推崇?


 经过90、00后等用户群体的不断二次开发,各式搞笑表情包、段子、改编版名句层出不穷,如今的“网抑云”逐渐演变成流行于青年群体中带有一丝“丧文化”色彩的流行梗。

 


虽然“网抑云”并不是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全部,但这一次它能够成为热点话题被反复讨论,说明评论区伤痛矫情文学的存在真的也不容忽视。


截至2019年,网易云音乐用户中25岁以下年轻用户的占比高达83.5%。这些生长在转型时期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升学就业和婚恋买房带来的社会焦虑,面临着同侪压力和社会比较带来的相对剥夺感,更面临着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年轻人的压力成倍叠加。

 

网络热门美剧动画片《马男波杰克》便是“丧文化”的代表

相比于父母或伴侣,有时面对互不相干的陌生人,负面的情绪表达起来少了很多顾虑,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经历的原因。在996社畜生活压抑心灵,低欲望生活渐成趋势的今天,以颓废为内核的丧文化汇集了当代青年自我放逐式的情感宣泄,制造出一场又一场群体性自嘲式的网络狂欢。传递“音乐的力量”的网易云,恰好为这群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暂避现实的互联网精神角落。


网易云为年轻人提供了暂避现实的互联网精神角落


3

网抑云变网愈云:网络社群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对于网易云音乐而言,“网抑云”这个绰号无疑会消解用户对音乐的共情和对平台的归属感,曾经包容所有情绪的“树洞”,现在却可能招来嘲讽和谩骂。


如何让“网抑云”变成“网愈云”,涉及到网络社群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豆瓣的八卦吃瓜小组为什么屡屡被封?为什么微博上的营销号和那些过激的粉丝社群也会被管制?为什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出台《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微信群、QQ群、微博群、贴吧群、陌陌群、支付宝群聊等各类互联网群组进行管控?


因为网络社群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规范,会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社会秩序、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由互联网络与手机、电脑等终端构成的虚拟互动社群,形成了一个个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情绪力场,并且社会影响力急剧增长。因此,网络社群在交往互动中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积极的舆论导向,构筑更加安全高效的社群环境。


另外,互联网平台本身也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既要打造多元丰富的互联网文化业态,也要维护好阳光、积极、正面的互联网内容生态。网易云音乐快速积极的举措值得借鉴,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好评。


8月3日,针对“网抑云”现象,网易云音乐正式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推出三大举措,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万名乐评达人组成云村乐评团发起乐评征集大赛。


  

网易云音乐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


网易云音乐评论区还推出了暖心治愈的“抱抱”彩蛋功能。两个手指从用户评论两端向中间滑动可以向该用户发出抱抱,并在评论头像处显示,就像屏幕与屏幕有了一份更深的连接。从“网抑云”到“网愈云”,也是网易云音乐面对更大规模用户群体时的一次社区完善建设


评论区新增了暖心治愈的“抱抱”功能

 

对此@人民日报评论发表《莫让虚假共情扭曲了音乐共鸣》,文章提到“评论区出现悲春伤秋的文字,体现的是年轻人面对孤独、焦虑的自我排解乃至宣泄,这很正常。但也提醒我们,网友真实的情绪表达值得重视和善待,虚假编造的内容必须摒弃和治理,这是互联网平台应该答好的命题。时刻关注,善加引导,采取措施促进网友心理健康,惟其如此,‘网抑云’也会变成‘网愈云’。”


一个被一代代年轻人反复验证的事实是,伤感疼痛文学对于年轻人确有天然的吸引力。感受力丰富的年轻人,有矫情的权利,也有表达脆弱的权利。当互联网可以包容矫情也好,作也好,炫耀也好,卖惨也好,那才是万物互联。


 参考文献:

[1] 刘通, 欧阳照. 移动音乐平台的"音乐社交"模式研究——以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为例[J]. 今传媒, 2019, 027(004):58-61.
[2] 徐梦芯. 基于用户为中心的音乐社交研究--以网易云音乐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10(07):184-185.
[3] 王婧. 用户评论在“网易云音乐”播放器产品中的价值[J]. 音乐传播, 2019, 000(001):P.98-102.
[4] 施蕾.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丧文化”现象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68-174+179.

/END/

小编 | 芋圆
责编 | 北北
封面图 | 哔哩哔哩日报
声明 |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封完TikTok又瞄准微信,特朗普为何要发这个疯?
2.肖战的2020:他的至暗时刻,我们的答题素材…
3. 中传研究生考试科目增加了人文社科知识!这预示着什么?你要如何应对?
4. 顾佳终于离婚了,国产剧《三十而已》如何成就社交话题?
5.  高考志愿:文科专业什么好?新传学校给你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八月线上强化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