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遗忘的文明奇迹:英国人柏格理和中国石门坎

吃果读书 2021-12-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君的疫会言传 Author 千字君

1920年代的苗族,后面墙上写着:教育第一


被遗忘的文明奇迹
英国人柏格理和中国石门坎
文:千字君  编:木叶

100多年前,传教士柏格理在贵州石门坎苗乡所创造的文化奇迹,至今仍被无数人景仰、传颂;这一奇迹在70多年前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

塞缪尔·波拉德(Samuel Pollard),1864年生于英国康沃尔郡的一个牧师家庭,17岁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考取伦敦邮政银行公务员。1887年,23岁受戴德生牧师的感召,甘愿放弃公职,远赴中国西南传教办学。临行前,他为自己取了中文名:柏格理,字明星。

自此,这颗明星耗尽自己璀璨又短暂的一生,只为照亮乌蒙山区的穷苦人。

石门坎文化奇迹


那是动荡的清末民初,柏格理等人却在二三十年内,把这个全国最蛮荒的山区变成了“东方天国”、苗族文化圣地、全中国的文明高地:

他们创制了苗族文字,翻译出苗文圣经,创办了乌蒙山区的第一所小学,并在中国率先开创双语教学、男女同校。他们建起了中国最早的游泳队、足球队、运动会。他们还建立了当地第一所西医医院、中国第一所麻风病院,培养出贵州第一位医学博士……

抗战时期,曾有美国援华飞行员被日军击落在该地区,当地苗族人把他救下,并用熟练的英文与他交流;1945年国民政府的文化普查,汉族人每10万人中只有2.19个大学生,而乌蒙山区的苗族每10万人中竟然有10人;当年的石门坎蜚声海内外,国外来信只需在信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能准确送达……

50年代后,石门坎的文化奇迹戛然而止。对这一奇迹的发端和衰落,仅有惊叹和扼腕,显然是不够的。 

我试图沿着柏格里当年的足迹,探寻隐藏在石门坎兴衰背后的神秘力量。

柏格理夫妇与长子合影

圣徒柏格里为何选择石门坎?


石门坎究竟有多偏僻、贫苦?这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贵州素来被称为“全国最穷省”,毕节地处贵州西北、云贵高原腹地的乌蒙山区,被称为“贵州的西藏”,威宁县则位于这片山区的海拔最高处。而石门坎,离威宁县城尚有100多公里,与云南昭通接壤。

为了更多地接触当地人,也为了少走山路,我从毕节出发,到威宁后坐火车绕道昭通,再经中水镇,最后到达石门坎。虽然今天的路况已经大大改善,一路仍然是惊心动魄。

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破碎的山体、险峻的峡谷、怪石嶙峋的小路和溶洞……夏季多山洪、泥石流,冬季多冻雨、道路结冰,还有高海拔地区常见的干旱和强紫外线。

石门坎有泉水,但由于水温低、平地少、土壤瘦且薄,种不了水稻,现在种的包谷、洋芋,还是后来引进的新品种,从前只能种苦荞。从前养的猪并不是今天常见的苏白猪,而是西南黑猪——体重最多100来斤,全身几乎没有一块瘦肉。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一直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遗失了自己的文字,历史上曾饱受汉族、彝族的压迫和歧视。

老辈人流传下来一句话:苗子无谱,三代还祖(“苗子”是蔑称)。意思是,苗人由于没有族谱、祠堂,于是给孩子取名时,难免会和祖宗的姓名混淆。在崇拜祖先的汉人看来,这岂止是没文化,这是严重的迕逆。

山腰上的石门坎

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片贫苦的土地、这样一个屈辱的族群,柏格理等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成就了这样的奇迹?

并且我相信,每一个知晓这些伟大成就的人,都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柏格理甘愿离开最繁荣发达的英国、放弃伦敦邮政银行1000镑的年收入,来到全中国最蛮荒的西南山区,毫无保留地为石门坎的苗族人献出自己的汗水和生命?

无论是追求实用的大众,还是推崇理性的经济学家,都无法解释他的动机。

但是在信仰基督的人看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是基督的爱,促使柏格理这位圣徒来到石门坎,无条件、无保留地去爱他的人类同胞。

1888年初,柏格理开始在昭通传教、治病、办学。比他更早的托马斯·索恩牧师,“西伯尔公学三杰”之一,就是染病后死在昭通,葬在昭通。然而他们兢兢业业16年,只收获了几十名信徒。并且除了李氏一家,当地几乎没有任何知识分子欢迎他们。

1903年,在昭通传教16年的柏格理面临着最艰难的处境:索恩牧师殉道;万斯通牧师夫妇身染重疾、女儿病死,不得不回到英国;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却只收获了几十人,英国循道公会已经萌生退意……

1904年,柏格理的使徒生涯才真正进入高光时刻——柏格理前往四川凉山的彝族庄园调解纠纷时,彝族土目许诺:只要柏格里愿意做山寨首领,帮助土目对付仇家,几个山寨都可以信耶稣。

但是柏格理凭着祷告,胜过了诱惑。他没有卷入世俗权力的败坏和仇杀,于是才有了苗乡的大丰收:成千上万被世人鄙弃的苗族人争相受洗信耶稣,学习圣经和科学,成为柏格理的得力助手。

从1888年到中国传福音,到1915年为救治学生殉道,他只回了三次英国——为了筹款办学。

显而易见,石门坎就是那片好土。不是柏格理选择了石门坎,而是基督与石门坎选择了彼此。

重建后的柏格理之墓

在市场时代寻找丢失的信仰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我们在这世间的一切劳苦、贪婪,究竟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爱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的必需品。现代人通过市场交换,可以很好地同陌生人合作,可是一个没有爱的人,仍然是活不下去的。

今天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物欲张扬的时代。但是我的乡人、我的同胞,并没有因此活得体面、幸福。

我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我对周遭的道德秩序感到担忧。

2012年11月16日,五个10岁左右的流浪儿童,被闷死在毕节街头的一个垃圾箱里。这几个孩子如果活到今天,已经长大成人。

人们不停地追问:人命为何会如此轻贱?人与人之间怎么会冷漠到这个地步?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五个孩子来自郊区的两个苗族家庭,只有一人上学,他们的父母在深圳捡垃圾;事发地是一所大学待建的新校区,距离当地行政中心仅有约5分钟的车程。

如今我来到石门坎,受到极大的刺激:同一片山区,同一个族群,为什么100年前的石门坎人可以彼此相爱扶持,100年后的这几个孩子却死得如同荒草?这一个世纪,我们的进步在哪里?

在我的家乡,物质充裕的人很少去追求尊严、自由的精神世界,而是去赌博、淫乱、吸毒……这样的道德生态,很难想象他们会给后代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我想问:在一个信仰、道德和知识都极其稀薄的社会,谁的家乡不是这样呢?

毫无疑问,石门坎衰败了。为什么会衰败?因为信仰的式微,因为曾有人在这里播种仇恨。

今天,当地的师资力量已大不如前,无力再办高中。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懂得用苗文读圣经了——他们中的一些人重新堕入了早婚、贫困的深渊。一位老大爷告诉我:“很多慕名而来的人,都是流着眼泪走的”。

一位老人手持苗文圣经

然而,信仰的种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市场的力量也在悄悄发生着作用。

我去到当地的小学。由于石门坎基金会的努力,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大为改善。

我去到传教士建成的麻风病院旧址。瓦房已经倾颓殆尽,里面的住户去年底终于搬出危房,住进了北京光华基金会捐建的新房……

我意识到,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这些公益人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他们深爱着深山里的同胞,也竭力传递着石门坎与外界的爱。

大家或许早已看惯了主流叙事中的“样板村”、“慈善楷模”,但那并不是自发自愿的私人行为——违背市场逻辑的输血式“慈善”,是强制的、不可持续的,最终既无法让付出者变得高尚,也无法让接受者自尊自立。

唯有顺应人性、激励道德的自愿行为,才可能使身在计划经济中的人们,逐步走出乌托邦的幻梦。

长江证券公司创始人陈浩武先生在《我为什么做石门坎公益?》中说,他曾经“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寻找市场”,如今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寻找信仰”:

他们致力于公益的石门坎:募集慈善资金(陈浩武几乎是倾尽家财),亲自去到山沟里,促进当地的支教事业、私人经济——这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实实在在地造福当地人。

他们还致力于精神的石门坎:做柏格理的研讨会,颁发柏格理园丁奖,出版石门坎和传教士的相关书籍……就是希望柏格理的人格力量能够感召更多人,石门坎基督信仰的亮光能够辐射更广大的区域,“纯洁人的灵魂、寻回人的尊严、救赎堕落的社会”。
 
陈浩武在石门坎老人聚餐会上(2017)

选择关乎命运


石门坎之行,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当面对外来的先进文明秩序时,各个族群的态度就决定了自身的命运。

荷兰人最早接受了新教的金融观念,于是他们成了最早的世界贸易大师。

英国人到公元5世纪才正式接受基督信仰,13世纪有了《大宪章》:“在上帝的见证下,我们缔结以下盟约……”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人将新教伦理贯彻到政策层面,于是依靠自由贸易成为第一大国。

17世纪,温斯罗普等美国国父将新教伦理带到北美,于是有了美利坚合众国。

20世纪初,柏格里将新教伦理的秩序从英国带到了石门坎。苗族人不仅以惊人的速度融入现代文明,还使本族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柏格理1910年从英国带回的树种

是英国政府和英国商人为殖民地送去了议会和蒸汽机,终结了印度的殉葬制度。但是,是基督教会的推动和坚持,才让英国政府废除了奴隶制和鸦片贸易。

是一个个西方传教士,最早为中国穷人建起了医院、学校、孤儿院,推动了中国第一批留学运动,也是他们最早反对缠足、纳妾、杀婴。

然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反而成了接受外来文明的负资产,一代代专制君主不仅拒绝融入现代文明秩序,甚至连祖先“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那点气度都丧失了。

越早融入先进、文明的秩序,子孙就越早享受幸福;越晚脱离落后、野蛮的秩序,后代越要承受更多的苦难。固步自封的族群,既无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也无力保存自身的文化优势。

圣经对信徒的要求始终是:做正确的人,爱每一个人类同胞……并且,正是由于这些“傻子”对上帝诫命的坚守,才使得道德得以维系、社会得以改善、自由体制得以成型。

自由和繁荣是信仰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如今来到石门坎,我对信仰更加满怀信心。

最早追随柏格理的一批中国信徒——昭通的李氏,石门坎的朱氏、杨氏,他们的后代生在这样贫苦落后的地方,凭什么还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知识精英?凭着他们这一代作出了艰辛却明智的选择。

刘军宁先生说:“信仰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未来。一个家族的领头人、一个国家的精英所选择的思想,就决定了这个家族、这个国家的方向。”


柏格理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他像其他先辈一样来到不毛之地石门坎,带来了现代文明、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爱和信仰。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石门坎文化奇迹。

陈浩武说:柏格理就在我们中间,他的精神永在。

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光明和黑暗并列,正义和邪恶共存的世界,柏格理的一生就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和正义。他用一生实践信仰,我们做不到那样伟大,但却可以从他的行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为此,吃果读书鼎力推荐英国作家格里斯特《塞缪尔·柏格理——在华传教士的开拓者》。

本书于1921年在伦敦、纽约、多伦多和墨尔本同时出版,因作者是柏格理同事兼好友,掌握大量外人不知的材料和细节,故无论在基础性的资料方面,还是在具体的历史情节上,都包含了大量目前在国内尚未面世的珍贵内容,被公认为这位传奇人物生平故事的权威著作。

陈浩武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这是一部最好的柏格理传记。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追寻这位圣徒一生的足迹。

延伸阅读:
“爱”创造的奇迹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耶路撒冷的三千年:天堂与人间
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为了爱!
信仰:人类道德底线的维系者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赵林:从苦难中走来,在权力中迷失
林贤治:平庸的时代,人们就像动物一样
阿城:中国人皇帝的潜意识一直没有消退
基督教不是来自西方文明,而是改造了西方文明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更多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