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尔赫斯:人类的两大幸事,读书与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梭罗岛人文传媒 Author 江湖西子


人类的两大幸事,读书与思考
文:江湖西子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对于一些博学睿智者,人们常常给他们一些特别的称号。如中世纪的但丁有“诗人中的诗人”之称,陈寅恪在中国也被“教授中的教授”。而二十世界的赫尔博斯则被整个西方文学界公认为“作家中的作家”。

 “作家中的作家”无疑是对一个作家的最大赞誉,甚至比诺奖更加难得。而这对博尔赫斯来说是当之无愧。

对于这位世界文学巨匠在文学上的建树,国际文学界,特别是西班牙语文学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墨西哥著名诗人、1981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及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说,博尔赫斯的“小说和诗歌精美绝伦。他的作品将永远赋予我们生命之光”。

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有史以来,似乎没有哪位作家身上的标签能象博尔赫斯一样多:先锋派、超现实主义、幻想文学、神秘主义、玄学派、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班牙作家略萨说:"博尔赫斯不仅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创造大师。正是因为博尔赫斯,我们拉丁美洲文学才赢来了国际声誉。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把小说和散文推向了一个极为崇高的境界。"

然而,面对自己享有如此荣耀的作家身份,博尔赫斯自己似乎还是更加骄傲于自己的读者身份。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读者”。

在我所知之中,似乎没有比博尔赫斯更爱书、读过的书更多、更广的了。

正因如此,他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他曾经这样说道:

倘若有人问我一生中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我会回答说是我父亲的藏书室。有时我认为,我从来也没离开过父亲的藏书室。

晚年,失明的博尔赫斯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又道: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

如果我们去了解博尔赫斯,会发现,读书和写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与生命。


而这样的生活,对博尔赫斯来说,又是那么的自然和必然。

博尔赫斯的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是位律师,兼任现代语言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精通英语,拥有各种文本的大量藏书。母亲莱昂诺尔·阿塞韦多出身望族,婚后操持家务,但也博览群书,通晓英语。祖母弗朗西丝(范妮)·哈斯拉姆是英国人,英语是她的母语。

 1914年,少年的博尔赫斯随父亲举家迁居欧洲。遍游英、法之后,定居瑞士日内瓦。博尔赫斯在这里正式上中学,攻读法、德、拉丁等诸多语文。因为掌握多种语言,好学的博尔赫斯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各国名著。

他几乎无所不读。读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楼拜,读托马斯·卡莱尔、切斯特顿、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马斯·德·昆西,读爱伦·坡、惠特曼,读海涅、梅林克、叔本华、尼采……

博尔赫斯的这种阅读全凭兴趣爱好与热情。不为参加什么比赛,不为拿什么奖,更不是为“颜如玉“、”稻梁谋“。

然而,这样的阅读却是自然地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正是这样的影响,让博尔赫斯成为极为独特的作家。

 在种种谈文学作创作理论中,人们无不认为作家的创作灵感与源泉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这—理论的最典型的例证也许莫过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之类。而在中国,没有读过太多书而成为作家的人更是为数众多。

这种然而博尔赫斯的创作源泉却是来自他毕生所读之书。

正因如此,他的文学作品才显得更为纯粹、唯美而深邃。

如果说他本人是作家中的作家,而他的作品也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而又因如此,博尔赫斯的诗歌、小说、散文,读者要么可能难以领悟欣赏,要么一旦能读懂,便会觉得进入了一个无比神秘而奇妙的精神世界。

博尔赫斯一生从未停止过读书。而他又很幸运,又总是有很多机会读到很多好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博尔赫斯全家于1919至1920年旅居西班牙。旅居西班牙期间,刚刚二十岁的博尔赫斯遍读了西班牙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马查多、贡戈拉、乌纳穆诺、比利亚罗埃尔、克韦多等,开阔了眼界,汲取了营养,也大大提高了比较、鉴别、评判文学作品的能力。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谋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市立公共图书馆供职,于是有如到了书的海洋。他无所不读,而且往往读人之所不读,所读又不所不精,巫术星相、希腊文学、希伯来文学、北欧文学、中世纪哲学、东方佛教禅学等,包罗万象。

他自己曾说:“我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好读者。”


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博尔赫斯也怀有强烈的兴趣。他虽不谙中文,却借助英、德、法等文字,阅读了《诗经》、《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还读过韩愈的名篇《获麟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甚至《老子》、《庄子》和《易经》等。

对于博尔赫斯来说,读书的意义也许又远不止于在写作,也许还在于其它。

比如他说:天堂的模样,一定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们当应如何理解他的这句话?是说如果真有天常,也要在天堂中建造一座图书馆么?或者是说因为博尔赫斯实在太热爱读书,所以他一到图书馆这样的场所,但有如到了天堂?

这样的理解不能说不是对的,但也许太过肤浅。

在我看来,博尔赫斯之所以把图书馆比作为天堂,绝非仅是一种热爱之情如此简单,而是他从那些书籍的海洋中看到了人类心中所想象与企盼的天堂。


千百年来,人类不停地虚构着天堂,想象着天堂的模样,若是真要建造天堂,又当建成什么模样。而博尔赫斯却发现,天堂的模样就在人类的书籍经典之中。

在世界各国各地的种种图书馆中所典藏的那些书籍经典,无不是人类思想智慧精华所在;无不记载与述说着人类对恶的批判揭露与对美的向往,告诉世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人类当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千百年来,人类无数智者都留下了他们的经典智慧之作。虽然他们无不伟大,但,没有一个人的著作中能够独立完整为后人描述出一个完美天堂的模样。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托马斯莫尔的《太阳城》。

然而人类已有的这千百万智者们,又无不画出了天堂的一角,如孟德斯鸠画出了法治,卢梭画出了自由,康德画出了“星空”,存在主义者们则画出了“人道”,如此等等。

而如果把所有智者们的“一角天堂”正确融合连接起来,也许就是一幅完美的人间天堂画卷。


博尔赫斯曾说:书是我们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手段之一。他的伟大不仅仅是超越于所处的时代,他的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解读很多的时代。而是会让我们这样一个混沌的时代变得更清晰,因为他永远关注的是那些更本质的东西。”博尔赫斯教会我们怎样去怀疑世界,同时他又赋予我们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余华曾说:

他洞察现实的能力超凡脱俗,他外表温和的思维里隐藏着尖锐,他写过的现实比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多。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说:

如果有哪一位同时代人在文学上称得起不朽,那个人必定是博尔赫斯。他是他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产物,但是他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知道如何超越他的时代和文化。他是最透明的也是最有艺术性的作家。对于其他作家来说,他一直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博尔赫斯全集》,读了他的书,会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时间,镜子里和现实的我们那一个是真实的自己。语言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套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弥补市场近十年空白的独家授权版本。权威翻译,经修订完善;并且消除成套全集的沉重感,首次以作家原作独立版本的单行本形式推出。

注:本文选自凯迪社区,作者江湖西子。感谢原作者付出。因编辑需要略作删除。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当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拉到一个群里……
博尔赫斯:世界会变,但是我始终不变
阅读的五个层次
罗振宇:为什么要读书?(视频)
读书很贵,试试无知的代价
坑人无数的四大读书误区
朱光潜谈读书: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阿克顿勋爵关于自由、权威、历史、真理的警世名言
胡适:抵御黑暗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光明
丘吉尔: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翁
王小波: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加缪:对生活如果没有绝望过,就不会热爱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