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娱乐至死”时代,别敲响自己的丧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拾文化 Author 霖君


“娱乐至死”时代

别敲响自己的丧钟

文:拾文化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是一种什么死法 ?

 

其实用娱乐至死形容,也不太精确。没有娱乐至死的世界,只有到死都渴望娱乐的人。

 

因为大多数时候,娱乐至死都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必要性。

 

我们所处的世界,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极端,生存的压力大到每天我们几乎都需要精打细算,需要动用理智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追求的目标背后总有无数的加班,失败的感情,放弃的休闲,败坏的身体……

 

所以我们不得不消遣,不得不娱乐,因为再不娱乐,我们就会抑郁而亡了。

 

美国著名的“3S”理论非常重要:Sex,Sports,Star。

 

这是控制人民最有效的方法。

 

生活压力越大,节奏越快,矛盾越深,娱乐至死的几率越高。

  

我们活在怎样的世界?

 

曾经的《1984》和《动物庄园》,只是反乌托邦的某一种形式而已,其实反乌托邦还有一种更符合我们生存现状的形式,那就是“娱乐至死”。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就是站在这个角度去写的。

 

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美丽新世界》的模式——不在乎,不重要,不思考。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娱乐至死的世界,每天爆炸的信息流和泛娱乐的内容正在将我们的喜怒哀乐逐渐化为平静。


只有这个时代,段子手才会横行,人人都是逗比,笑点越来越高,精神越来越脆弱,情绪越来越扁平……

 

我们总是说,生活太艰难,所以休闲时间当然要疯狂的娱乐……

 

其实真正的悲哀是什么呢?你可能从未问过,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追求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物质自然是为了给极少数的“上层”人士创造的,他们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第一阶层,却鞭策整个人类为他们付出劳动。

  

刘慈欣在《赡养人类》中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当人类物质资源极度丰富的时候,迎来的反而可能是一人的集权。整个地球都属于某一个人,除他之外的人类,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生态仓里,每一口喘气,每一次食物摄取和排泄,都需要交纳相应的费用,并为此付出劳动……

 

这,大概是最极端的状态。

 

《娱乐至死》这本书,受到《美丽新世界》很大的影响,两部书里,每个人都过得非常愉悦安详,不知苦不知愁,快乐一旦永恒,人类便成了死寂。

 

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美丽新世界,渐渐地,那些社会阴暗面被剔除,反抗的声音再也不能传进我们的耳朵,我们生活在如天堂般美丽繁荣的地方,然后变蠢,更蠢,然后被替代。

 

 莫兰特·莫里森的漫画《钥匙》

 

霍金所担心的从来不是AI会和人类发动战争,他担心的就是被异化后,放弃思考,无力思考,被淘汰的大部分人。

 

我们都被信息流

切割成碎片了

 

抖机灵和逗比是这个时代龙卷风式突如其来的产物,《吐槽大会》里池子说,“我高中老师说,你就靠臭贫,将来能当饭吃吗?事实证明我能。”哄堂大笑,没有人质疑这句话。

 

多元的世界给了人们更多的存在方式,但这些存在方式很多时候,是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是碎片化的。

 

你的逻辑,你的思考方式,你的语言方式,都被肢解的支离破碎,没有表情包没法聊天,不说段子没法社交,不吐槽不想张嘴……

 

之前有段时间我热衷于看《逻辑思维》的视频,每天一本书,半小时左右,给你分析的听上去头头是道,每每点头称是,然而关上视频,我就只能记住里面的段子和零碎大纲了……

 

因为这是他们的观点,不是我的。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也仅限于此了,我没有思考过,没有参与过,所以我永远只能“感觉懂了很多”。

  

“二手知识”总是这样,看上去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巨人只是海市蜃楼,摔下去的你,只会跌得比平地更低。

 

其实我们今天聊得话题也是一样,想要真正了解反乌托邦,最好还是去看原著。


就比如我们新媒体,所有的服务都是为了观众更轻松更简便地获取知识,语言不活泼没人看,配图不搞笑没人看,不抖机灵没人看,不打着诱惑情色的名头依然没人看……

 

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就是这样啊,人们打滚求着要再爽一点,更爽一点。我们在这个时代唯一学会的,就是快速浏览,每天几百上千条的微博微信推送,刷了一小时,呵呵一乐,其实我们只能从中筛选出了几个看似有价值,其实根本没有卵用的内容。

 

承认吧,我们确实越来越蠢了。

 

我们习惯了不用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碎片化信息,他们把知识和观点打成了肉糜,您只用张张嘴,连嚼都不用嚼就可以咽了。



消费时代是把开膛刀

 

信息流带给我们的是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割裂的是我们的逻辑和精神。而消费时代,则把我们整个人都解剖了。


在消费时代,就像前面我们说的,我们的生活在,被利益阶层灌输洗脑的追名逐利之中。


我们攀比,我们焦虑,我们消费,然后我们接着攀比……幸福,被物化成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伴随着不可名状的欲望,支配着我们所有人,也肢解着我们所有人。


人人都是消费者,也人人都是消费品。


你上的不是大学,是北大;你买的不是包包,是Gucci;你工作的不是网络公司,是阿里巴巴……


我们消费自己,换来的就是一个区区身份认同感。这个承认自我,给予认同感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


“人口的最佳比例是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


失去了金字塔和冰山模式的社会,人类是无法生存的,因为他将一无所有,原本哪怕是倒数第二层的地位,也会荡然无存。


“水下的人会幸福吗?”“比水上的人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物质极其丰富?性欲得到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种族延续?精神自由?


这道题本该有千千万万的答案,可是我最近听到的是:“某某国终于戳膜了阴谋,威武威武啊啊啊啊啊啊”……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啊。尼尔波兹曼,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在昏昏欲睡中扎上一剂药物,时刻保持清醒。

 

然而可悲的悖论是,丧失分析能力的人,是不会选择读这种文章的,或者说是无法静下来看完。


在信息时代蒸蒸日上的时候,技术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且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服用,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娱乐八卦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正在变成一个透明的驱壳,脑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娱乐,一步步沦为“废人”。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媒介批评三部曲“,不要让我们成为娱乐产品的牺牲者:


《娱乐至死》:本书是一本有才华,有分量、有力量的书。它是当代社会必读的一本书,配的上经典的地位。它比任何书都贴近当下。周国平说: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他运用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释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本书让我们思考技术对童年的影响,不可不读。


《技术垄断》:本书讲的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在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本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警告:技术革命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失控、碎片化,在此背景下,人们需要坚守人文价值,坚决拒绝文化向技术投降!


在人们为数字媒体万众欢腾的时代,听一听波兹曼刺耳的声音,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所处的时代。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复杂系统:网络世界的思维顶配
链接:打通复杂思维的任督二脉
“海盗、军队、警察”:一条反常识的商业法则
思维的质量,决定了未来的质量
学会批判性思维,做一个不盲从者(中英文视频)
关于独立思考与乌合之众的四个洞见
逻辑的力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态度
改变命运的从来都不是知识,而是思考能力
你的思考方式里,藏着你的能力与未来
思考,快与慢: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视频)
王小波:没有思想,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视频)
当一个人拒绝思考时,就交出了人类独有的特质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