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瑜: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刘瑜 李强好书伴读 2020-08-30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文:刘瑜  编:李强三丰

相信灵魂有丰盈和干枯之分,这事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间接肯定了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何以重要?因为在我所有的恐惧中,有一项是这样的:我会不会只是一个木偶而已?——刘瑜

我不怎么喜欢《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据说它得过很多大奖,赢得过无数热泪。因为我没法理解为什么“活着”本身是最高价值。

电影里的人物,都好像从不追问他们所置身的时代的对错,只是默默地忍受,在逼仄的政治环境中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把参加革命的证明裱起来贴到墙上,兴高采烈地参与大炼钢铁,热火朝天地往家里刷“WG”宣传画。

对“WG”中倒了霉的春生,家珍大喊:“你要好好活着!” 

可是,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也是这样的。北极寒风中发抖的企鹅也是这样。其实说到在夹缝中求生存,蟑螂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信奉科学精神的人,我不相信灵魂的存在,至少,我不相信有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里的、等我们死的时候烟圈一样溜走,然后排队进入天堂、地狱或者转世的灵魂。 

可是,那么,如何形容、概括那种我认为人内心应该有的、追问是非的力量呢?它从哪里来?为什么在那里?又为什么有时会熄灭? 

灵魂还是存在的吧。 

没有灵魂这个词,形容人的属性将变得多么吃力

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求生、求偶,繁衍,趋利避害,热了想乘凉、冷了想取暖的自然属性之外,“剩下的”那些东西,总得有一个名字吧,那就叫“灵魂”吧。



当然你叫它“嘟嘟嘟”或者“咕咕咕”也行,叫它“加菲”也行。 

除了追问是非,灵魂还主管我们对美的敏感。开车打开收音机,突然听到一首好歌,我们说:真好听。走路路过一片油菜花,我们说:真好看。

应该不会有一头狮子,或者一匹狼,走到沙漠边上时,凝神片刻,突然用爪子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吧。 

有一回,在一个餐厅吃饭,餐厅突然开始放一段特别好听的音乐,好听到令人窒息,而周围大家还在若无其事地狼吞虎咽,

“你们难道注意不到吗?”这事真叫我抓狂。我怎么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全体起立敬礼呢。 

灵魂甚至还激发科学精神。古往今来,有多少苹果砸中过多少人,为什么偏偏只有那个叫牛顿的人会抬起头,思考: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不但思考,还研究,还从苹果身上扯出一整套现代物理,就像魔术师从袖子里扯出无穷无尽的彩绸。

牛顿一定有一个特别热气腾腾的灵魂,像大食堂里的蒸笼。我甚至怀疑,在凝视那只苹果时,他就是上帝本人。 

我当然不相信所有人的灵魂同质同量。有一种说法,说每个人死了,都会轻21克,换句话说,每个人的灵魂重量都一样,21克。

我觉得这种说法完全是受了平均主义思潮的毒害。每个人的灵魂怎么会一样重呢?博尔赫斯能为掉进大海的一枚硬币写一首诗,而金正日甚至不能为饥肠辘辘的一代人起一点恻隐之

我觉得博尔赫斯的灵魂碧波荡漾,而金正日的寸草不生。 

当然,灵魂丰盈的人几乎是不幸的。灵魂里那么多瓶瓶罐罐,背在肩头,拴在脚上,挂在脖子上,造成身心严重超载,如何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竞争中求发展”?

电影《末日危途》里,因为饥饿,所有人都开始吃人了,但是那个男主角爸爸就是不肯吃,因为他要守住“心中那点火焰”。结果他死了。

《月亮与六便士》里,查尔斯不肯老老实实做个丰衣足食的伦敦中产阶级,非要一意孤行跑到太平洋孤岛上画画。结果,他得麻风病了。

《鲁宾逊漂流记》里,鲁宾逊不肯听从父亲劝告,非要去海上探险。结果,他被困在孤岛上几十年。

这样看来,闹灵魂这事,很有可能是种灾难。二三级的灵魂还行,那叫春风拂面。谁要是闹十级以上的灵魂就玩完了,因为它会将生活连根拔起。

这事想想真不公平。仅仅因为你对真善美的敏感,你就要为之受到处罚。

当朋友抱怨他们找不到爱情,因为他们想找的是灵魂伴侣时,我也忍不住感叹,唉,灵魂!女的漂亮,男的有钱,还不够吗?还要灵魂! 


当然灵魂的重负肯定也不是没有好处。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说的就是你要看到最好的风光,就得爬到最危险的高峰去。对此,尼采表示“顶”。他说,从存在中收获最大成果和快乐的秘密就是危险地生活。 

相信灵魂有丰盈和干枯之分,这事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间接肯定了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何以重要?因为在我所有的恐惧中,有一项是这样的:我会不会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我有一条小狗,我每天回家时,它都跑到门口欢呼雀跃、热烈欢迎我的到来。我有个朋友也有一条小狗,他每天回家时,他的狗也总是跑到门口欢呼雀跃、热烈欢迎他的到来。我还有个朋友也有一条小狗,他每天回家时,他的狗也跑到门口欢呼雀跃热烈欢迎他的到来。

这事让我觉得,小狗本质上是一种木偶。上帝给它的“程序设计”就是:当主人回家,它就冲到门口欢呼雀跃。

好像没听说哪只小狗,无病无灾时会趴那冷冷地看着回家的主人,想,老子今天心情不好,你给我滚。 

人会不会也是一种程序固定的木偶?我读过立夫顿写的《洗脑》,他是个心理学家,把洗脑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等N个步骤,并用来分析某国革命中的“思想改造”。

此书读得我毛骨悚然,因为你眼睁睁地看着甲乙丙丁,人们一个个地按部就班地被洗脑。人的这种机械性,真叫我抓狂。

以至于作为一个被贴上“自由主义者”标签的人,我现在每每看到“国家主义者”的言论,生气之余还会心下有点暗喜,因为人和人如此不同,说明自由意志是存在的有木有。 

当然这很可能是高兴得太早。也许只是上帝在造人时比造小狗时,配方更复杂了一点而已。

我读过《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说是有自由倾向的人,基因有特定的构造。我还知道,人们患上抑郁症,常常是因为脑子里一种叫血清素的物质太少。

这样的信息叫我捏一把汗,因为谁知道我称之为灵魂的东西,是否只是个化学方程式而已。


刘瑜老师不喜欢《活着》,但却对另一部作品推崇备至,并作序推荐,这本书就是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


刘瑜老师说:徐晓的《半生为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青春,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国家的青春——幼稚、笨拙,但也天真、充满热望。宴席已经三进、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而这就是刘瑜老师不喜欢《活着》,但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并亲自为此作序的原因。

为此诚挚推荐:徐晓《半生为人》亲笔签名版:


1.□□□:本书因不可言说原因,曾“消失”几年时间,现少量复活。


2.经典:本书再版多次,豆瓣评分均高于8.0以上。一问世就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


3:稀缺:网上二手书最高溢价到300多元,仅售52元,新会员即可42元购买。




4.亲笔签名,识码收藏。


5.思想厚重:这本书是一种个人史的表达。但,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和随想。更见证了“80年代”,一代反叛人的精神交往。


6.口碑:有书友说:“刚拿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与价格便宜,但读完之后,在她浓烈的情感、真挚的自白与信念的底色中,我感到的是历史只有在其微观的层面,才具有人的温度,以及对生命不可抗拒的热情对抗生命不可抗拒的虚无。英雄已经死去,但他们给了我们灵魂的生命。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独家、绝版签名书,刚复活后,已经所剩无几。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徐晓:1980年代的监狱
刘瑜: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左右之辩:刘瑜、丛日云、沈志华、王小东思想交锋现场
刘瑜:知识分子是来添乱的吗?
关于独立思考与乌合之众的四个洞见
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要独立思考
逻辑的力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态度
日本开学第一课:独立、责任、坚强
在流年无殇的时代, 警惕那些岁月静好者
一个民族的习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走向
王人博:教师是相信知识和智慧比拳头更有力量的人
不要沉溺于“大时代”,要去追求“好时代”
文明不惧同野蛮搏斗,最怕把愚昧错当文明
“娱乐至死”时代,别敲响自己的丧钟
令我反感的远不是她的丑陋,而是她所戴的漂亮面具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