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晓: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刘瑜 李强好书伴读 2020-08-30


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
熄灭着的光

文:刘瑜 编:李强三丰

 
我是一个70后,出生于中国偏远县城。不是特别能理解一群知识分子把80年代当做黄金时代来追忆,既是代际隔阂,也是有些反感。
全中国几亿人,在文学沙龙中高谈阔论的能有几个?
少数人启蒙、觉醒、酒精和烟草中的精神交融的80年代,我们眼中,却是贫困压抑的,如站台》里恍然失措的青春以及《立春》里腐烂成笑话的梦想。
因此,当我被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打动时,颇有些措手不及。她笔下的金色年华,正是我反感的80年代。
虽然她也书写70年代和90年代,但是那些70人也是80人,90人也是。别人的80年代还没有到来时,她的已经到来,别人的80年代已经过去时,她的还没有过去。
她描绘了青年时期的北岛、芒克、史铁生等等“文化名人”,也诠释了那些重大“文学事件”。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怎么说呢?在大病初愈的国家里,一群年轻人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友爱共同体,并无拘无束地穿行于时代的清晨。
徐晓(右一)

“他的单位在市中心,办公室成了客厅,下班以后常有规模不等的聚会。不管谁来,都是面条一碗,一碗面条,有时外加六分钱一个的大火烧。
即使喝酒,也只有二锅头、花生米,拌白菜心、水萝卜就是奢侈之物了……他们有时候海阔天空,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有时候话又很少,可贵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总之彼此都觉得很满足。”
“我们的小屋从不冷清,常有人不约而至,深夜十二点也有人来敲门。史铁生是那时候的常客。房子小,没有沙发也没有扶手椅,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折叠椅,铁生摇着车到门口一喊,他就跑出去背他进来。
多么有画面感。
我喜欢这些画面,因为它渗透着人与人之间一种奇特的亲密交往。它不是爱情,但充满浪漫,它也不是亲情,但充满理解和责任,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它是一种无法界定的、多边的、流动的乌托邦式社区,有着同舟共济的承诺。在人与虚空之间砌上如此绵密的屏障,不会虚无,也不会无聊。 
但是,随着隐私和边界意识的崛起(又或者仅仅因为我人到中年?),这种难以名状的,多维的亲密关系正在绝迹。人们惊恐地发现,我们所能嵌入的亲密关系如此稀薄——爱情可遇不可求,亲情却属于被抛入的境地——脚下就是虚空的万丈深渊。
而连结这个共同体的,是无知者对未知的敬畏。
徐晓描绘的“80年代人”,好像是一群刚刚从黑暗洞穴里出来的穴居人,外部(或者说人性内部)的文明之光芒令他们惊骇。
他们贪婪地阅读,热烈地表达,迫不及待地分享每一个发现。刚刚走出革命的激流,他们唱歌可以嘶吼,写诗可以任性,美好的事物无需为自身的美感到抱歉,窗外是山峦层叠,山峦层叠之外还有山峦,以及,人竟然可以是个人。
因此,我终于又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人怀念80年代
与之前拯救世界与水火之中的革命激情,之后“大国崛起”的豪迈与自信相比,80年代似乎是中国人惟一真正抵达谦逊的时代。
人们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无知,面目是羞怯与赤诚。书中那些“文化人”的可爱,恰恰不是他们的才华,而是他们的笨拙,不是他们的使命感,而是他们的盲目。
当然,《半生为人》并非真的书写“时代”,而是作为徐晓老师的个人回忆录存在。我所感念的时代,不过是各种“奇人轶事”中散发出来的气息而已。
《半生为人》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徐晓写到她去世的丈夫周郿英。

他承受病痛的折磨,她数十年如一日诚挚地照料他:每天给他用酒精擦身体降温、一天多次给流脓的伤口换纱布、看到任何边角打的“特效药”广告后一个人飞奔千里去求人、放下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去给医生塞钱、为他只能吃一口的饭菜忙碌一个上午……
作为朋友,我知道到徐晓身上有强大的母性,但是书里的种种细节描写还是令我震动。爱情和亲情都无法解释那种奋不顾身的投入,甚至都不是责任感。于她,是本能。
她心里盛有太多的爱需要释放,仿佛她此生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爱的勇气,而是不能找到足够大的、大到辽阔的、盛放这爱的容器。
她写:某一天,不辞辛劳地照顾了丈夫几年之后,突然心血来潮决定犒劳一下自己。
她穿上“体面的皮上衣”,找到一家酒店的咖啡馆,像要像一个真正的女知识分子一样在咖啡馆里读一本文学译著,消磨一个文艺的下午。
但是,看到咖啡价格后,她落荒而逃。
她释放得太多,得到的太少.
对她的诗意的人生与浪漫的情怀而言,生活,始终欠她一个应得的回应。
在丈夫病逝后,此后延绵的命运中,她始终是那个期待一个闲暇午后的女性。唯其所求之少,更觉命运之吝啬。
书中有个一家三口在医院院子里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四月,阳光正好,我们的小儿子推着轮椅,轮椅上挂着乳白色的营养液,我们一家到医院的院子里晒太阳。他已经很久没有到过户外了,不断地说花真好,阳光真好,儿子真好。


那天我特意带了儿子的跳绳,给他买了平时爱吃的白瓜子,给儿子买了紫雪糕。
他坐在樱花树下,看着儿子跳得脸红扑扑的,满头大汗,一边念念有词地鼓励他,一边嘱咐我要让他多锻炼身体。对于我们这个三口之家来说,那一天像一个真正的节日”。
正常家庭最普通的一幕,在徐晓那里却是盛大的节日,观者心碎。然而,若没有经历过沉重和晦暗,谁又会对“幸福”如此敏感?
如果说徐晓所经历的悲伤给她留下点什么,大约就是对她的敏感与力量的成全。今天,她的命途仍旧不顺,依然与各种无妄之灾相伴,但她依然敏感、强大,而且还能更加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回事。
徐晓以这本书表达她对青春漫长的告别。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青春,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国家的青春——幼稚、笨拙,但也天真、充满热望。宴席已经散尽,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以上文章是刘瑜老师对徐晓老师《半生为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本书看似是个人史,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和随想。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徐晓《半生为人》亲笔签名版:
 
1.□□□:本书因不可言说原因,曾“消失”几年时间,现少量复活。
 
2.经典:本书再版多次,豆瓣评分均高于8.0以上。一问世就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
 
3:稀缺:网上二手书最高溢价到300多元,仅售52元,新会员即可42元购买。


4.亲笔签名,识码收藏。
 
5.思想厚重:这本书是一种个人史的表达。但,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和随想。更见证了“80年代”,一代反叛人的精神交往。
 
6.口碑:有书友说:“刚拿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与价格便宜,但读完之后,在她浓烈的情感、真挚的自白与信念的底色中,我感到的是历史只有在其微观的层面,才具有人的温度,以及对生命不可抗拒的热情对抗生命不可抗拒的虚无。英雄已经死去,但他们给了我们灵魂的生命。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独家、绝版签名书,刚复活后,已经所剩无几。

注: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感谢原作者付出。因需要,经编辑修改。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徐晓:1980年代的监狱

张鸣:都市隐者刀尔登

上帝也救不了那些喜欢献身魔鬼的人

“中体西用”的失败

“黄犬之叹”:帝师的终极宿命

刘瑜: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上帝也救不了那些喜欢献身魔鬼的人

被简化的“历史三峡”

唐德刚:尚未跨越的“历史三峡”

先生已逝,历史三峡未过:唐德刚逝世十年祭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许倬云:“只有中华特别好,外面都蛮夷戎狄”的错误观念是怎么来的?

不读史记百三篇,阅尽书海亦枉

通往历史隧道深处:大师的流亡岁月

王小波:人、驴与中国文化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