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毁灭人类的核大战,因她的书消弭于无形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07-12



一场毁灭人类的核大战

因她的书消弭于无形

文:云也退   编:木叶


1962年10月,赫鲁晓夫把核弹头运到古巴,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F·肯尼迪实施海上封锁,双方往来了几个回合,苏联终于在十多天后撤走了莫须有的核导弹。


人类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间的10月27日,肯尼迪及其幕僚几已决定动武,灾难的爆发真只在一念之间。是什么阻止了他的行动?


说来就是一个传奇了:几个月前,肯尼迪刚刚读完了一本书——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正是这本书让他在紧要关头了忍住了冲动。

《八月炮火》写的是1914年,欧洲强国如何以梦游的姿态走进了一场世界大战里,肯尼迪想起书中的往事,不禁怵然:只要一步走错,将来就会有人续写一本《十月导弹》……

让我们理性地看,《八月炮火》的贡献顶多也就是给肯尼迪提了个醒,没有这本书,也许总统也能做出正确决策。但说巴巴拉·W·塔奇曼的书能让人读后依然长久沉浸其中,是没有争议的。



▌性格即命运
——莎士比亚一般的人物描写

塔奇曼是历史写作的行家里手,《八月炮火》发表不到一年就销出七八万册,无数人对它珍爱有加,他们绝对乐意相信这样一个说法:出色的历史著作不仅不需加入等待读者临幸的漫长行列里,而且还能影响到世界重大事件的进程和演变。

在塔奇曼77年的人生中,像这样可以一说的事情着实不多。我怀疑,如果塔奇曼本人再世,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值得一写,就像她在《八月炮火》中写霞飞、写威尔逊、写威廉二世,或者像在《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一书中写索尔兹伯里、托马斯·里德、理查德·施特劳斯、克鲁泡特金、左拉、诺贝尔那样。

这些人,每一个都被她写得仿佛又活了一遍似的:霞飞将军“模样活像个圣诞老人,叫人一见便有慈祥朴直之感——这两个品质在他的性格中是不易察觉的”;

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既是尖酸刻薄的空想家,又悲观认命,腼腆忧郁,几乎足不出户,43岁就过着隐士的生活。”

左拉的形象,她引用福楼拜的评语简直太过精当了——“一个腿脚脏兮兮的巨人仍是巨人”。

托马斯·里德是她在为《骄傲之塔》搜集素材时的大发现,他的“可写度”太高,在成书中,像下面这样的描述,几乎可以视作一出古典悲剧中的一个过场:

“里德既没有亲信也没有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是国会唯一的统治者。为了避嫌,他在公共场合总是只身一人行走。这个身材庞大的隐士每天早晨从他的住所肖勒姆饭店……缓缓走向国会山,很少停下来和别人打招呼,也不去理会街上盯着他看的陌生人。”

里德是“我们时代的失败者”,但世上可称“失败”的人生何其多也,塔奇曼选择重笔濡染里德,是因为他的才干和性格之间具有激烈的冲突,因而其个人传记具有古典悲剧的色彩。

里德在美国加入帝国主义行列的年代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在有望竞选总统的时刻,保持自己爱好冷嘲热讽的秉性,不肯屈尊于公关人情所需。

类似的还有克鲁泡特金,他既是受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头尊重的亲王,身上又背负着无政府主义的根本矛盾,即无法通过有组织的方式竞争政治权力,只能诉诸暴恐行为,消灭人的肉身,于是其醉心的事业必然只能骚嚣一时,缺乏后劲。

其实想一想莎剧就能清楚,古典悲剧的一大核心教训,就是“性格即命运”。李尔王仅仅因为性格原因,偌大的国家就送了出去,爱女忠仆死的死散的散。塔奇曼对人物的痴迷,聚集在性格与命运的联结上,而且“命运”是一个集合名词,不止涉及个人,还关乎群体。



▌日本的面子,法国的焦躁
——洞若观火:民族性格尽在掌握

1936年4月,她发表了一篇深度时评“对日本的诊断”,其中,她以东方人的“面子”观来分析日本人在外交方面的怪异的行为方式:

“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如果找不到路,绝不会问路,虽然你和他都知道已经迷路。他更愿意无望地四处乱开长达几个小时,用尽需要自己负担的汽油和时间(日本出租车是固定价格,不是按车程计价),只是为了保有一个熟悉线路的印象,从而保住面子。

真是洞若观火,有一种因尽在掌握而不容置疑的口吻。

所以她的散篇文章大多发表于专业外交和政治刊物(“对日本的诊断”刊发于《外交事务》),她的演讲面向的都是专业学会和学术机构(内容往往离不开为何她这样的“业余历史研究者”写出来的书却比专业著作好看很多),她在一生中名气最大的时候,都不愿意去给一大群目不转睛的学生开讲座。

也许塔奇曼只是通过文本和照片来抓捕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不过,那些政治和文化人物留下的浩瀚资料,够她一辈子潜心玩味其中的了。

塔奇曼若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必然处处能埋伏下有关“面子”的细节;同样,在《骄傲之塔》中,你会发现尽管每一章都涉及三四十号乃至近百号人物,但他们组成的群像,却像超级市场里一栏一栏的货架一样,彼此区分,摆放得井井有条。

写法国德雷福斯事件的一大章“我要战斗!”其中的核心人物,从左拉、克雷孟梭、梅西耶、拉扎尔到法朗士,各各不同,但把他们与写英国的那一章“权贵”相比,你又会发现两国人的差别之大,有如天壤一般。

法国性格是焦躁不安的,语言很短促,很少长篇大论的驳诘,精彩的话语对攻,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是急匆匆的;英国性格却是一副被“例外论”庇护的笃定相,打猎,赛马,社交,政治事务不是烈性炸药,而是一段在上流人士手中传来传去的玉玩,懒散的讽刺家时不常地讽刺几句。

《八月炮火》折获1963年普利策奖,次年,塔奇曼写了一篇题为“历史何时开始”的文章,发于《纽约书评》,其中提到了威廉·夏伊勒。“我从亲身经历中发现,我写不了当代史,”而威廉·夏伊勒却可以,“他们不因身在其中而受影响。”这是真话。



▌完美计划与易犯错误的人
——警示肯尼迪的前车之鉴

“关于做研究,最重要的事实要知道何时停止……你必须在你完成之前停下来,否则你永远也停不下来,也永远完不成。”她写道。研究是无止境的,“幸运的是,我希望看到作品编印成书的渴望更为强烈,这成了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历史研究者需要掌握“计以盎司的历史”——她又一篇谈历史写作的文章的标题——精确到锱铢必较是必需的。对塔奇曼来说,爬梳故纸堆,访问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人,再加上实地考察,三者不可偏废。

她并非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学者,没有博士学位,但这是她骄傲的地方:她不必受学术中人必须遵循的规范的束缚,不需要削足适履地去处理主题。她使用的语言,承袭了美国19世纪爱默生以来的传统,构句精美,典雅,用词却十分精准。

“历史需要准确,用词不慎会出现作者本无此意,而读者深会其意的差错……文字是极具诱惑的危险东西,要谨慎使用。”

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也说过,不管你要说什么,只有一个词表达你的意思,只有一个动词表述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赋予其声色。“你必须寻找那个词,那个动词,形容词,不要满足于差不多,不要求助于小伎俩,哪怕是聪明的伎俩,也不要借助口头语来躲开难题。”

塔奇曼很讨厌《八月炮火》书评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愚蠢。在她看来,这就是用词不确的写照。让肯尼迪怵惕的是古人的愚蠢吗?也许他认为是。但悲剧存在的意义远在“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之上。

《八月炮火》按悲剧的逻辑架构,其中的政治家和将军们并不愚蠢,正如李尔王、奥赛罗、阿伽门农、俄狄浦斯们也都不是因为愚蠢而让自己毁灭。他们是“性格即命运”一语的证人。

在塔奇曼眼里,最值得描写的历史,是人在心智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情况下的行动,他们会犯下巨大的错误,但命运却从错误和灾难中浮现出来,让人认出它,犹如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现形。

“它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气质,”塔奇曼这样评论“愚蠢”的一战,“使之高于普通的繁芜琐碎,这是伟大的悲剧必需的元素。1914年的8月,有一种东西在逼近,不可逃避,无所不包,笼罩着每一个人。完美的计划和易犯错的人之间的可怕矛盾直让人颤栗……”


“你无法从恶中分离出善,智慧、勇气、善良也和无赖、贪婪和愚蠢相伴;英勇无畏和坚忍不拔也和虚荣、残暴、腐败同生同灭。”这是在古典悲剧精神里熏陶过的人说出来的话。

她不能从当代史中听出同样的音律:“生活在20世纪的人类不值得羡慕。他们以前相信自己是神的造物。现在他们失去了骄傲,开始思索自己最近的斑斑劣迹和眼前的重重困境。他们再也不能如赞美诗诗人那样尊称自己为‘仅次于天使之人’。”

——当代史让她遗憾,乏力,有时甚至恶心,但我们能不能向她引一句中国古人王右军的话:“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


对于史学界来说,巴巴拉·塔奇曼堪称一个掀翻了桌子的人。


巴巴拉·塔奇曼身体力行地反对史学界的“价值先行”,并且将高超的文学技巧运用于历史写作,以一己之力拔高了历史写作的门槛,甚至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写作品类 ——“非虚构写作”。

 

天才的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体验,阅读塔奇曼,是在体验阅读之美的同时,完成一场智慧之旅——

 

●至暗时刻的肯尼迪将塔奇曼作品置于案头,作为决策的依据;

 

●中美破冰之旅时,尼克松将塔奇曼的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国时任领导人。

 

●曼彻斯特、黄仁宇、马伯庸等知名作家看了她的书,纷纷将她视作自己写作上的导师,加以模仿学习。

 

但遗憾的是,塔奇曼的作品在中国被长期被忽视。她的部分作品引入国内后,曾一度绝版。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等六部作品,并与近两年出版/再版的《圣经与利剑》《八月炮火》组成“塔奇曼作品集”,一共八卷九册,是迄今简体中文世界最全版。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或在规格中选购最感兴趣的塔奇曼作品。

来源 | 原载于《外滩画报》2016-04-16,感谢原作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内容有删减。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19岁前我深信读书无用,今天才体会到无知有多可怕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荐书 | 读懂美国,就从这个书单开始
孤独的旁观者:法学界仅有的“王大爷”
美国法律史背后,其实是美国的文明史
荐书 | 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
荐书 | 诞生即巅峰:古希腊悲剧不能不读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
巴巴拉·W·塔奇曼:无法表达的历史一无是处
支配与抵抗的艺术:影响历史走向的隐微力量
史学界的奇女子:从不捏造任何东西,包括天气
荐书 | 读透了这套书,也就懂了当今世界的格局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阴谋论”“分久必合”的认知,无法洞悉当代国际政治走向
绝版独家书讯 | 《民国思潮读本》: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