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丘成桐之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10-07
丘成桐,美籍华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

“丘成桐之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文:丘成桐  编:先知书店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约翰逊

▌启蒙教育往往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
一位中学生首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所以我结合个人的成长经验先谈谈家庭教育。
我在1960年通过考试到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培正中学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而我的小学教育是在香港的乡村完成的,连最基本的英文和算术都不够水平,所以念中学一年级需要比较用功才能追上培正的课程。
但是在乡下的学校闲散惯了,始终提不起很大的兴趣念书。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位叫叶息机的女老师,培正当时每学期有三段考试,每段结束时,老师会写评语。第一期叶老师说我多言多动,第二期说我仍多言多动,最后一期结语说略有进步,可见我当时读书的光景。
所幸先父母对我管教甚严。先父丘镇英,1935年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翌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深造,专攻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史。先父当学院的教授时,学生常到家中论学,使我感受良多。我10岁时,父亲要求我和我的大哥练习柳公权的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这些文章到现在我还可以背下来,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在文章中都体现出来。
我们爱看武侠小说,父亲觉得这些小说素质不高,便买了很多章回小说,还要求孩子们背诵里面的诗词,比如《红楼梦》里的诗词。后来,父亲还让我读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以及西方的书籍如歌德的《浮士德》等。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虽然父亲是大学教师,但薪水很低,家里入不敷出。我至今非常感激父母从来没有鼓励我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读书,总是希望我们有一个崇高的志愿。他在哲学上的看法,尤其讲述希腊哲学家的操守,和寻求大自然的真和美,使我觉得数学是一个高尚而雅致的学科。
父亲在所著《西洋哲学史》的引言中引用了《文心雕龙·诸子》篇的一段:“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这一段话激励我,使我立志清高,也希望有所创作,能够传诸后世。我父亲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常常教育子女,做人立志必须以国家为前提。我也很喜欢读司马迁的诗词。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正可以来描述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志向。

一个学者的成长就像鱼在水中游泳,鸟在空中飞翔,树在林中长大一样,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伟大发明的。比如爱因斯坦年轻时受到的都是一流的教育。
一个成功的学者需要吸收历史上累积下来的成果,并且与当代的学者切磋产生共鸣。人生很短,无论一个人多聪明,多有天分,也不可能漠视几千年来伟大学者共同努力得来的成果。
这是人类了解大自然、了解人生、了解人际关系累积下来的经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成就的,所以一个人小的时候博览群书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自认为天赋很高,不读书就可以作出重要的题目,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四十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世界上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还没有这样的天才。
最近有一位日本80后作家加藤嘉一在新书《中国的逻辑》中谈到,在中国知识非常廉价。中国的物价、房价都在涨,独书价不涨。书价便宜的原因是买书的人少。
中国的文化是很深厚的,如果你们年轻人不读书,几千年的文化不能传承。不论经济怎么发展,但是文化不发展,中国都不可能成为大国。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书,看有意义的书,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小学学习的数学不能引起我的兴趣,除了简单的四则运算外,就是鸡兔同笼等问题,因此大部分时间花在看书和到山间田野去玩耍,也背诵先父教导的古文和诗词,反而有益身心。
在中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线性方程,使我觉得兴奋。因为从前用公式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现在可以用线性方程来解答,不用记公式而是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让我觉得很兴奋,成绩也比小学的时候好。
我父亲在我读9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使我们一家陷入困境。但母亲坚持认为孩子们应该继续学业。尽管当时我有政府的奖学金,但仍不够支付我所有的费用。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给小孩子做家教挣钱。
我参考了历史上著名学者的生平,发现大部分成名的学者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人的成长规律很多,原因也很多,相关的学术观点也莫衷一是。但是良好的家教,无论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童年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它往往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

虽然一位家长可能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是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仍然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乐趣。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我小学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父亲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成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可以学任何想学的东西。相比之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领略到做学问的兴趣。
无论如何,学生回家以后,一定要有温习的空间和时间。遇到挫折的时候,需要家长的安慰和鼓励。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家长和老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渠道,才会知道孩子遇到的问题。现在有些家长都在做事,没有时间教导小孩,听任小孩放纵,反而要求学校负责孩子的一切,这是不负责任的。
反过来说,由于只有一个小孩的缘故,父母很宠爱小孩,望子成龙。很多家长对小孩期望太高,往往要求他们读一些超乎他们能力的课程。略有成就,就说他们的孩子是天才,却不知是害了孩子。每个人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

▌平面几何提供了中学期间唯一的逻辑训练
平面几何的学习是我个人数学生涯的开始。在中学二年级学习平面几何,第一次接触到简洁优雅的几何定理,使我赞叹几何的美丽。欧氏《几何原本》流传两千多年,是一本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的著作。这是有它的理由的。它影响了整个西方科学的发展。
平面几何所提供的不单是漂亮而重要的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在中学期间唯一的逻辑训练,是每一个年轻人所必需的知识。平面几何也提供了欣赏数学美的机会。
最近我很惊讶地听说,很多数学教育家们坚持不教证明,原因是学生们不容易接受这种思考。诚然,从一个没有逻辑思想训练的学生,到接受这种训练是有代价的。
怎么样训练逻辑思考是比中学学习其他学科更为重要的。将来无论是做科学家,是做政治家,还是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都需要有系统的逻辑训练,我希望我们中学把这种逻辑训练继续下去。中国科学的发展都与这个有关。


▌学问和人格训练至为重要
柏拉图于《理想国》中以体育和音乐为教育之基,体能的训练让我们能够集中精神,音乐和美术则能陶冶性情。古代希腊人和儒家教育都注重这两方面的训练,它们对学问和人格训练至为重要。
从表面上看,音乐的美是用耳朵来感受的,美术的美是用眼睛来感觉的,但是对美的感觉都是一种身心感受,数学本身就是追求美的过程。20世纪伟大的法国几何学家嘉当也说:“在听数学大师演说数学时,我感觉到一片的平静和有着纯真的喜悦。这种感觉大概就如贝多芬在作曲时让音乐在他灵魂深处表现出来一样。”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几何也是描述我们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形象。数学家也极为注重美的追求,也注意到美的表现。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赫尔曼·外尔就说过:假如我要在大自然的真和数学里面的美做一个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美。
很幸运的是:自然界的真往往是极为美妙的。真的要做点学问的话,就要懂得什么叫美,如何在各种现象中找到美的感觉。数学的定理有几千万,如何选择,完全凭个人的训练感受。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徽章就体现了真和美,左手面是裸体的女神,右手面是穿着衣服的女神。无论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和数学家都在不断地发掘美,表达他们由大自然中感受到的美。
一个画家要画山水画,到三峡到泰山到喜马拉雅山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你没有去过,一切都是空谈。我们看某个风景的图片和亲自去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做学问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身临其境才知道什么是真的好,是真的美。
现在来谈谈体育。无论希腊哲学也好,儒家哲学也好,都注重体魄的训练。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人有超卓的意志,意指希腊人昂昂然若千里之驹,自视甚尊,怜人而不为人怜,奴人而不为人奴。
正如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学问的人也要有这样的气概。纵观古今,大部分数学家主要贡献都在年轻时代,这点与青年人有良好的体魄有关。
有了良好的体魄,在解决问题时,才能集中精神。重要的问题往往要经过多年持久地集中精力才能够解决。正如《荷马史诗》里面描述的英雄,不怕艰苦,勇往直前,又或如玄奘西行,有好的体魄才能成功。


▌学习的过程不见得都是渐进,有时也容许突进
现在有很多教育家反对学生记熟一些公式,凡事都需由基本原理来推导,我想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想法。有些事情推导比结论更重要,但是有些时候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做学问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必须基于前人做过的学问来向前发展,通过反复思考前人的学问才能理解整个学问的宏观看法。跳着向前发展,再反思前人的成果。
我听说很多小学或是中学的老师希望学生用规定的方法学习,得到老师规定的答案才给满分,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很多工程师甚至物理学家有时并不严格地理解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他们知道如何去用这个方法。对于那些关心如何严格推导数学方法的数学家来说,很多时候也是知道结果然后去推导,所以我们要明白学习的方法有时候需要倒过来考虑问题,先知道做什么,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要灵活处理这些关系。

▌中小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品性的培养
美国的中学注重通才教育,数学以外的学科,例如文学、物理学、哲学,都会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值得鼓励。

假如学生在学校里不能学习与人相处,并享受到它的好处,就不如在家里请一位家庭教师来教导。但现代社会乃是一个合群的社会,学生必须学习与同学相处,并尊重有能力有学问的老师和同学。
学生必须懂得如何尊重同学的长处,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学生要培养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周围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并在这种环境中去训练自己。

美国的教学体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这也不见得是一个理想的体系。比如美国的高中和大学对成绩就不给出分数,只给出A、B、C、D。这不是件坏事情,可以削弱学生之间不必要的竞争。
为分数而斤斤计较以及争夺班里的第一名,会破坏学生之间的合作,集体的力量得不到尊重。中小学教育里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品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不少学校把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按头一个字母缩写成“PRIDE”(荣誉),即Perseverance(坚持),Respect(尊重),Integrity(正直),Diligence(勤奋),Excellence(优秀),作为学生自我要求的基本要点。这种美德的评价要尊重人的本性。对于学生本人,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对中学生来说,永葆一颗纯真的童心,保持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衷心地希望可爱的孩子们快快乐乐、健康地成长。



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我们的天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这些在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通过“丘成桐之问”可以看到,至少有三种围绕基础教育的重要因素,被家长和教育者们长期的忽略了:

◎独立启蒙并深入的思考: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好奇和迷惑,每个家长都曾遭遇孩子穷追不舍的逼问。孩子却总是在困惑中走向成年,而家长面对询问的目光则依然尴尬。在孩子最充满好奇心的成长阶段,而不及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一种巨大的缺失和遗憾。

◎逻辑与科学的思维:人类社会进步的背后,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的背后,都伴随着思维突破。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因此,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过重的学业压力却消磨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世界的欲望。

◎人格品质与修养:“标准答案”往往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好奇心,孩子品行与修养主要并不靠学校,而是靠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最大的影响。简单地把孩子甩手给学校,事实上忽略了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以上三点,其实是现代教育应有的通识,却长期的被大多数家长所忽略了。通识教育是高层次的人性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学有所成,更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负责任的公民,这是教育的灵魂。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塑造孩子的灵魂”书单,作为解决“丘成桐之问”的一种读书方案。包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儿童科学书《爸爸与小孩》三本书,分别从启蒙、科学逻辑、人格三个层面塑造孩子的灵魂。

这三套书不但内容深刻,配图、文字更是生动有趣,贴近孩子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特别适合父母在暑期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成长。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 。本文中提到的“西方教育”,概指美国教育当中标准较高的教育活动,非整个西方的教育活动。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放任人文学科萎缩,社会将付出沉重代价

生不愿封万户侯:四十年来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

丁东:许多大学硬件已经很好,最缺蔡元培、刘道玉式的校长

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看不见儿童”

从“最穷大学”,到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

决定人类命运的三大悖论
好书属于珍惜它的人:六套售罄即绝版的好书
她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动人
被遗忘的文明奇迹:英国人柏格理和中国石门坎
“世界霸主”的成年礼:美国如何一步步陷入世界大战
分身与变异:在日本,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好书属于珍惜它的人:六套售罄即绝版的好书
赵林:古希腊悲剧为什么独一无二?
逃离英格兰:被世界遗忘的文明秩序开创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