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需要“跑得快”的行业,都以他为保护神 | 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5)
图|The moneychanger and his wife. (c. 1538),Marinus van Reymerswaele
之前我们分析了西方和中国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我们的历史及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反映,我们今天可以汇总一下:
✜
希腊
古希腊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事物可以严格地、界限清晰地被切分;因而事物的整体可以被分解为孤立的部分;那么社会也可以被分解为孤立的个体,所以“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概念得以产生;人和自然也可以严格地被分开,自然存在有不受人的意志影响的必然法则。
✜
中国
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关联思维”: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和),不能被切分;因而不存在孤立的部分,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事物的本质;那么在社会中,人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伦)的存在;人和自然也是统一的,可以相互影响,存在“天人感应”。
我们今天来看看,这种思维方式是如何反映在东西方的经济活动中的。
古代经济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西方最明显的区别是:古希腊工商业相对农业更发达,而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工商业更发达。
✜
希腊
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正义”是个关键词汇。那么我们看看古希腊思想家是怎么说的。在《理想国》之中,柏拉图认为所谓“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于人的不同天赋,从事不同的职业。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很好地得以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
你如果了解一点现代经济学,马上会发现,这几乎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劳动分工”(这真是什么都“切分”啊!)。如果每个人都只能自己生产他所需要的每件东西,如食品、鞋子、衣服、住房等等,那效率很低;一个人固定于他擅长的职业,再通过社会交换,那么效率较高,因而“劳动分工”必然导致“商品交易”,于是“商业”就产生了。
柏拉图不可能离开他的时代背景来进行思考,他的对正义的“理想”其实反映了古希腊当时的经济现实。在雅典,人民从事着各种职业: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个石匠、母亲是个接生婆;
希波克拉底虽然是个医生,但是不接结石手术的生意,因为这另有专人在做;
“智者派”哲学家通过传授“知识”来养家糊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培训师”);
还有象埃斯库罗斯这样伟大的诗人;
……
除此以外还有:农民、木匠、铜匠、铁匠、鞋匠、纺织、泥水匠等等,当然还有不断进出城邦的商人。
古希腊人主要生活在爱琴海的沿岸,地理环境非常破碎,无法耕种的山区占90%,只有10%的平原适于耕种。而且当地气候恶劣而多变,极端天气频繁,丰收年份和绝收年份的农作物产出相差4倍,很多希腊城邦的的农产品是无法自给自足的,雅典也是如此。
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更多的人口,比谷物更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就成了种植对象,其中主要是葡萄和橄榄树,为了生产葡萄酒和榨取橄榄油,手工业被发展起来,然后通过贸易获得粮食。
而且,古希腊城邦大都分布在沿海,海运比陆地运输更便捷,埃及和黑海的农作物可以方便地运往希腊沿岸。这种发达的货物贸易和商业人员的流动,把地中海及黑海整合进希腊的贸易体系内。
古希腊神话里专门有一个神,是商人的保护神,叫赫尔墨斯(Hermes,和“爱马仕”是一个词)。
赫尔墨斯
典型的赫尔墨斯的形象是脚上穿着一双小飞鞋,跑得快,所以凡是需要“跑得快”的行业,都以他为保护神,他不但保护商业,还保护信使、牧人、旅行者、运动员,甚至小偷。
古希腊人真是因祸得福,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反而促进了发达的工商业,而工商业比农业更容易积累财富。财富的增加,使得希腊人有钱有闲地去思考哲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开始有闲暇的地方。”这些“闲暇”,再加上对世界的“惊异”和没有统治者的“自由”,古希腊人就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哲学传统。
✜
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周人是很会种地的,《史记》里面说,周人的祖先叫“弃”,小时候就喜欢玩种地的游戏,长大了以后“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让他管农业,有功,给他一个称号叫“后稷”。
虽然他的后代有段时间不务农了,跑到北方和戎狄混在一起,但最终本民族弘扬传统文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又开始种地了。我们看看“周”字的演变:
最开始“周”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块农田。
但是周人之前的殷商民族,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民族,商人的祖先用牛马作为运载工具,去各个地方做贸易。
小麦、大麦、牛、羊等本来都不是中国本地产的,而是在中东,所谓“新月沃地”被驯化的,青铜器也是中东的赫梯人发明的,可能是经过贸易传入中国,商人的祖先就很可能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认为,持续不断的商业贸易,是殷商强大的原因。
武王伐纣之后,殷商的后人又在纣王儿子武庚的带领下起兵反抗,受到残酷镇压,殷商的遗民被分散在东方的宋、卫、齐、鲁之间,很多失去土地的殷商遗民只能发挥老祖宗的本领,往来经商,养家糊口。到了现在,我们还把那些低买高卖的人叫“商人”。
经商能迅速积累财富,这是历史上的共识。《史记》里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想要发财,靠务农、打工都不行,要靠经商;在屋里刺绣,不如开门脸做买卖。
但是,在管理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统治者最好的管理人民的方法是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像牲口一样圈养着,这样方便统治者征税征劳役。而往来流动的商人,不好管理,也不太能征得上税来,更重要的是,商人通过低买高卖,把社会财富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让统治者更难以从农民手中征上税来。
所以从西周以降,中国统治者一直“重农抑商”,尤其是秦汉以后中央专制集权,更是视商人为“洪水猛兽”,把商人打到社会最底层。
这样,中国社会就变成了一片散沙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累世聚居在一起的老百姓之间要是有交易的需求,也不是靠合同、契约,而是“礼俗经济”,讲究人情、面子和礼尚往来。包括我们的国际贸易,都隐藏在“朝贡”制度的背后。
被统治者打压的商人只能在社会的边缘地带,夹缝求生、抱团取暖。中国古代很多黑社会,都是有组织的商人集团,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唐朝的黄巢,明朝的倭寇和清朝的青红帮等等。
清朝很多黑帮入会是要拜关公的,希望同门兄弟能象关公一样“忠义仁勇信”,这个习惯被传下来,现在有些做生意的还要拜拜关公,所谓“武财神”。
人的本性是“逐利”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人投身于商海,而且这种商业活动还有地域之分。
周人在西部活动,商人在东部活动,所以中国历史上,东部的商业氛围一直比西部更浓厚,很多大商人都出自东部,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卫国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改名叫“鸱夷子皮”,去齐国做生意,后来定居到宋国的陶丘,号为“陶朱公”;战国著名商人吕不韦是卫国人等等。
在所有国家当中,齐国尤其明显,姜子牙最开始被封在营丘,“地泻卤,人民寡”,都是盐碱地,不适合耕种,而且人也不多,“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姜子牙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最终“人民归之,繦至而辐辏”,人民都跑来归顺,络绎不绝。
后来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齐桓公凭借强大的国力号令天下,“尊王攘夷”,齐国的都城临淄也成为当时最大的城市,“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战国时期临淄的“稷下学宫”,也成为“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
“商场如战场”,齐国也是先秦兵家思想的发源地,《孙子兵法》中说:“因利而制权”,要根据实际利害得失来做临时调整,又说:“主不以怒兴师,将不以愠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要求决策者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要根据是否有“利”来判断。
所以天天言“利”的齐人一直口碑不太好。直到汉朝,大臣在皇帝面前还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齐国人太狡猾,一句实话也不说!
通过古希腊和齐国的分析,我们发现,往往是自然条件不太好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商品经济,老百姓更容易发财;自然条件太差的地方,本来就没有人,什么经济都没法产生;而自然条件太好的地方,老百姓不愿远离家乡、冒险求富,发展较慢,这也算是资源的诅咒吧。
有人做过研究,什么样的家庭的小孩更容易成才?答案是中产阶级家庭。豪门大户人家,小孩要啥有啥,做决策的时候基本不用精打细算,对损失不敏感,对收益没欲望,所以难成大事;特别穷苦人家的孩子,对损失过于敏感,不太容易去为长远目标牺牲现在的收益,眼光相对短浅;而在这之间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子,刚好可以避开这两点缺陷,成就一番事业。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描述了中西在经济领域内的差别,希腊是“基于分工的手工业”发达,因而产生了发达的“商业贸易”,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达,所以出现了“礼俗经济”。
推荐阅读:
01 河南人为什么说“中”?
👆 你长按二维码关注了我们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我们推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