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视点 |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策略选择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打造高端海洋智库

服务国家海洋事业





作者:赵维良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与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需要两种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我国的海洋战略有自己的背景和目标,但他国的成功经验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应在深刻理解这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海洋战略。


不断提升国家海洋意识
海洋是助力大国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战略需要国民的认同和舆论支持。中国地处亚太地区中部,是欧亚大陆通向太平洋的枢纽,具备向海发展的地理优势,陆海兼顾具有难以估量的地缘潜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以农耕文化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重路轻海意识。因此,海洋意识不足将影响我国海上战略优势及海洋方面的生存和发展。中华文明对海洋不乏澎湃之情,而且孕育了先进的海洋文化。在长久的海洋对外交往中,海洋一直被视为维系华夏文明体系和保持区域内朝贡关系的“纽带”,海洋也一直是我国和周边民族、人民开展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的“纽带”,合作和交往也是我国传统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化发展及海洋战略的实施,传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为海洋战略的观念基础提供了时代源泉。
海洋意识指导着海洋活动,先进、合理的海洋意识决定着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和国家强盛的基础力量,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生存空间。因此,具有现代性、前瞻性和行动力的海洋意识是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海洋意识的作用,不断完善海洋意识的薄弱环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深入地宣传我国的海洋意图、海洋政策和海洋活动,为参与海洋秩序与海洋制度建设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


海洋科技是海洋战略的持续动力
地缘战略具有时代性,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对地缘战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信息革命等因素都影响着海洋战略的设计与实施。除了传统地缘因素,能源、文化、情感和认同等也在地缘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海洋战略除了关注海上力量、海洋通道和枢纽以外,对产品、市场和技术的竞争和控制也越来越激烈。地缘政治争夺的就是权力空间,其本质属性就是空间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交通和信息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相应的地缘空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海洋科学和技术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基于实际需要,海洋科技主要体现为开发利用海洋的高新技术,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向着大科学、高技术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构筑合作平台,可以先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等便于合作的领域开始,实现资源、资料共享,提高各方的信任和依存度,在合作中实现经济共赢、建立政治互信。


加强地缘经济合作深度与影响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世界各国经济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联系的增强,各国间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经贸活动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缘格局的变化。地缘经济也丰富和拓展了地缘政治的内涵,金融、贸易活动和技术变化,使大国竞争出现了新方式和新局面。推动资本、技术、资源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改善地缘关系,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为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合国力决定了大国地缘战略,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可以充分利用地缘经济优势带来的人员、资本、产品等全球流动,展开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带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一路一带”建设,加强沿线国家全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贸易和安全合作是基础,在与沿线国家各项合作中,积极加强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等多方面沟通,使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形成更多的共识,进一步增强相互信任,为合作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妥善处理同海洋大国的关系
大国的崛起,尤其是陆海复合型大国向海发展过程中会引起已有海洋大国的担心,甚至引来海洋大国的戒备与遏制。由于历史等原因,周边海域有一些国家同中国有海洋争端,这些国家在各个层面与中国展开合作,友好协商,可以较好地解决争端问题。同时,这些主要是中小国家,不会主动挑衅中国,对海洋强国建设的影响也不大。而一些海洋大国尤其是霸权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可能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形成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要妥善处理与海洋大国的关系,加强合作,管控海上危机。
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影响国家战略的重要因素,作为崛起中的海洋大国,要积极协调与其他海洋大国的战略关系。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尽可能谋求和保持国际战略均衡,从中赢得发展的利益。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与海洋大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使经济联系支撑协作关系。在政治方面,联合其他大国,反对国际霸权,维持国际体系的均势。在军事和安全方面,要加强与友好军事大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积极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与摩擦,尽量维护各个国家的合法利益。在海洋秩序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国际海洋法制体系,借助国际海洋法和国际组织,维护国家海洋利益。


通过睦邻友好实现周边稳定发展
国家发展需要一定的地缘依托区,由近及远实现经济互利、文化包容、政治互信,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
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在政治上,充分考虑地缘条件的复杂性,跨越这些现实的和历史的障碍,以多样化的政治协商作为睦邻关系的保障。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平等、尊重、互利和共赢,在双边和多边国家之间完善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的对话机制;在经济上,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促进同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发展,妥善处理地缘经济安全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国际产业趋势和国际分工新动向,结合国情明确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争取带动其他邻国的共同发展。重视华侨华人的作用,我国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 000万,东南亚的华侨华人超过3 000万,他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华侨华人已融入当地社会环境,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法律、民俗和语言,要积极发挥华侨华人这一独特优势资源,支持其在国内及海外兴业发展。


推送利益共同体完善海洋秩序
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全方位交流合作,在合作共赢经济合作基础上,建设海洋利益共同体,不断完善海洋秩序,维护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海上主权和资源的争端。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关切和共同利益,在“共商、共享、共建”原则下,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
我国综合国力和海洋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争取海洋利益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需要遵循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更需要国际制度的保障。适当的海上力量是保卫海洋权益的基础,但只有参与到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制度构建中,才能更好地保障海洋权益和国家利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法的法理基础,经过世界各国多轮谈判才达成共识,并于1994年正式生效。但公约是各方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由于现实海洋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其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具有模糊性,并缺乏强制力。中国要多参与海洋国际组织的工作,积极推动公约完善,使其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益,还要通过国内法形式对海洋法的剩余权利进行解释。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把完善海洋制度与实施海洋战略结合起来。


韬海论丛 | 2020年第14期 新时期海洋强国建设

专家视点 | 海洋强国战略下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的对策

专家视点 | 走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专家视点 | 海洋强国的实现需要有21世纪的海洋战略意识

专家视点 |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文化体系的建构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大国崛起经验及对我国海洋战略的启示》,原刊于《海洋经济202005转载请注明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赵维良,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版权声明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旨在打造海洋高端智库、服务国家海洋事业。文章推送或内容整理创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实原作者姓名,在此深表歉意。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协商处理。若原作者认为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