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丨如何看待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下一步发展?

都闻心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0-08-26
编者按

11月23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金融硕士项目联席主任李祥林教授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在讲座开始之前,李祥林教授就风险管理模型与实务,国内衍生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李祥林: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金融硕士项目联席主任


李祥林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金融硕士项目联席主任。加入高金之前,在中外一流金融机构工作二十多年,在风险管理,金融新产品开发和研究,资产管理,保险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丰富的高级管理经验。曾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花旗银行和巴克莱资本全球信用衍生品数量分析和研究,美国国际集团资产管理分析部门负责人。


李祥林教授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以及精算、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和数学学士学位。他曾被选为北美精算学会投资分会理事,目前是《北美精算期刊》副主编,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全球风险研究所(GRI)高级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风险研究所(RMI)高级顾问。李博士是信用衍生产品早期开拓者之一,发明的信用组合定价公式被市场广泛使用和学术界认可,并获华尔街日报(WSJ)头版、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日本经济新闻(Nikkei)、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新闻(CBC News)等报道。


以下为采访实录


Q1:今年上半年国内出台新政策,暂停了券商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您如何看待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下一步发展?


李祥林教授:我认为国内的衍生品市场一定会发展,但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如何发展。我比较倾向于要一步一步有序地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出新产品。像2008、2009年推出股指期货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担心期货市场对股市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当时,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所长面临很大压力,我们帮他召开了一个研讨会,邀请学术界一起讨论期货市场发展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但最终推出这个新产品的结果是很成功的。


然而近两年做的一些产品比如场外期权交易,以及一些证券化产品,其中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我认为可以多多借鉴国外衍生品的发展历史。现在国内把证券化产品当作是一个融资工具。在美国,通常要求资产再被证券化之后完全出售给一家独立机构,即所谓的SPV,剩下的产品本身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但目前国内没有这个做法,我们是“明股实债”,到最后我们可能不知道很多证券化产品的底层资产是什么。


此外,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底层资产的定价不透明,在债券之上加一层衍生产品之后的问题便会越来越多。我的感受是国内衍生产品一定会向前不断发展,但我建议应该一步一步走,成熟地推进,不要盲目地推出新产品。


Q2:您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行业和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


李祥林教授:国内房地产目前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大城市应该解决年轻人对房子的需求问题,现在的时代对于年轻人的压力很大。另外,应该减少市场将房地产当做是一个操纵的产品的现象。在美国就不太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买房子的成本很高,有地产税、管理费等等,除非房价上涨很快,否则买很多房子的价值不大。而在中国,闲置房很多,有需求买房的人却买不起,这种现象不是很正常。我认为之后应该征收房产税,因为买房相当于占用了公共资源。回到房地产证券化,在美国,早期房地产证券化的产生目的是政府为了帮助买不起房子的人,为他们提供信用担保,从而把房地产证券化慢慢做了起来。但国内房地产证券化出现的目的不是这个,是为了帮助房地产企业融资。我觉得应该向前看,先辨别证券化的目的之后再发展。


Q3:您曾说,“拥有最好的建模师并不意味着能够将信息传递到公司最高层并帮助公司避免危机。”您可以具体解释一下吗?


李祥林教授:模型终究只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你如何去使用该工具。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我当时在华尔街工作的时候,在次贷研究方面做的最好的是Laurie Goodman,他是UBS房屋抵押贷款团队的领头人,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前十年中,Goodman九年都被评为房屋抵押贷款分析师第一名。但在金融危机期间,UBS是所有华尔街公司中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损失最大的一家公司。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与业务相结合,或者没有将信息有效地传递到公司高层。模型只是工具,如果没有传递到决策层,就不能发挥其作用了。


经济金融网记者采访李祥林教授


Q4:我们注意到您是长期在金融风险管理一线工作,熟悉业界实务,那么您觉得一般而言突破性的、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是先诞生于理论还是先产生于实践过程?


李祥林教授:我认为在数量金融、衍生产品方面,很多新理论都是在实际中产生的,比如期权、信用产品、高频交易,以及金融工程中的一些计算方法等,都是首先诞生于市场中的,也就是说实践领先于学术圈。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过去,学校里面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均值方差分析、CAPM,APT,FAMA-FRENCH三因子、五因子模型等等,但它们也是在与业界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我认为在金融领域,业界与学术圈的联系十分紧密,我在业界工作的时候也经常与教授们一起探讨各种问题。


Q5:您拥有数学学士,经济、金融和精算学的硕士学位,以及统计学博士学位共5个学位,多领域发展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您对于未来从事金融行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李祥林教授:当时我本科学数学,之后转向经济、金融,在国外读完MBA后又读了精算和统计专业。虽然每次在转专业的时候都面临很多困难,但回过头来看,这些专业都在我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的工具更多。金融是一个应用领域,在过去30年,数量金融和衍生产品发展得非常快,它对数量要求比较高,所以多领域学习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  

金融前沿讲堂丨李祥林:金融危机经验教训、金融机构改革和未来管理方案

金融前沿讲堂丨伍杰能:如何看待中国内地商业地产投资机会?(含精彩视频)

金融前沿讲堂丨伍杰能:中国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挑战和机遇

巴曙松:房地产的未来在何方?

巴曙松:如果房产税开征,房地产会有怎样的影响?


文章来源:经济金融网

文字整理:都闻心(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