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煦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丨《北大金融评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Author 冯煦明

编者按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陆续出现过大量梳理分析和研究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的著作,而《灭火》一书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本书还能促使我们通过对中美两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对比,加深对中国金融风险环境的认识,引发对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本文为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煦明日前发表在《北大金融评论》2020年第1期上的书评。本文为原文节选。本文后附《北大金融评论》购刊二维码,敬请阅读。


文 / 冯煦明(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经超过十年时间。从很多维度来衡量,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堪比,甚至超过了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因而不仅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又一座“圣杯”,同时也成为值得各国金融监管者和宏观经济管理者反复研究和复盘的经典案例。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陆续出现过大量梳理分析和研究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的著作,而《灭火》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之所以如此,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该书作者的身份和经历使然。这本书有三位作者,分别是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和亨利·保尔森。其中伯南克在次贷危机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保尔森和盖特纳分别是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部长。这三位作者可谓次贷危机爆发和应对期间美国金融体系的大管家,他们完整地参与了,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次贷危机后美国宏观经济金融管理的全过程。这些身份和经历决定了作者审视美国经济金融体系时视野的高度,也决定了其认识的深度。

另一方面,该书的组织结构和内容使然。尽管三位作者此前都曾分别就危机发生和危机应对期间的经历写过回忆录或者评述性文章,但三人联袂、沿着时间发展的脉络、全景式地展开论述和反思,这还是首次。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记录美国次贷危机的简史。开篇首先以“干燥的火种”为题,由表及里地探究了引发次贷危机大火的若干根源性因素。然后分三章,详细论述了危机从发生到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形象地以“第一束火焰”、“蔓延的大火”和“地狱”为题。

作者随后用很长的篇幅细致地回顾了“灭火”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读起来最为过瘾:一是画面感很强——跃然纸上的是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纷繁庞杂和千头万绪,仿佛一幅火灾场景图呈现在读者眼前;二是代入感很强——字里行间常常能感受到彼时彼地作者在几次重大决策前后的权衡与纠结、犹豫与勇气;三是节奏感很强——有时争分夺秒,仿佛深处千钧一发之际,有时时间仿佛凝固,谈判桌上一念间,外部金融世界已千年。

除了主体内容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宝藏,即正文之后的70余张图表。这些精美简洁的图表连在一起,就像播放纪录片一样,带着读者重温那场世纪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方方面面,引发读者更多的深层次思考。

在这本书的总结部分,三位作者展望了“下一场大火”发生的可能性,他们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经过危机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今的美国金融体系拥有了相对而言更多的资本、更低的杠杆、更充分的流动性、更少的短期融资,因而再次爆发大危机的可能性降低了。坏消息是,由于公众的反对声音和不平等的加剧,风险化解部门应对危机的一些重要权力被剥夺了,未来应对危机的能力下降了。对此,作者做了另外一个比喻:在一场大型传染病疫情灾难之后,一方面更多的人接种了疫苗,但另一方面急诊室却被削弱了。

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灭火》一书还能提供一层额外的“红利”,那就是促使我们通过对中美两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对比,从而加深对中国金融风险环境的认识,引发对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

······

本文完整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二期


全文共计2400字


阅读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





识别二维码可在京东购买





刊物摘编(2020年第1期)





卷首语



巴曙松:金融正在被重新定义



封面



编者按:金融何以更加美好


曹远征:金融如何克服市场失灵


王忠民:养老金可持续的逻辑与算法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模式选择、路径依赖与前景展望
胡乃军:加快推动全国统筹构建中央统筹公共养老金
任志强:养老金融视角下提升年金收益的探讨
房连泉:欧洲养老储蓄准备基金及其治理结构:以法国为例
鲁政委:消费信贷全球“绿潮”
王清容:绿色金融走出去
刘焕礼:绿色资产证券化简析
汉娜·萝丝:绿色投资的全球状况
姜建清:普惠金融的探索历史及理论思考
贝多广:普惠金融的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
甘犁:“普”“惠”结合为小微企业融资纾困
焦瑾璞:探索中国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剑:普惠金融“考验”中小银行

梁捷:普惠金融要理解贫穷的心理机制



理论



国际前沿研究


宏观



陆挺:2020,经济难言见底,仍需改革破局


伍戈:“去杠杆”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表?


钟正生:现代货币理论的“能”与“不能”?



发展之路



巴曙松: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支付行业进入新阶段


王强:上市企业培育发展的南山实践



解读



李仁杰:让商业信用流转起来


郑联盛:治理监督是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支撑



前沿



曹辉宁:区块链的N种可能



人物



丰习来:探寻中国式投行国际化之路


沈艳:在喧嚣的数字时代需要逼近“真相”



金融家论坛



李若谷:让数字货币“先飞一会儿”


李晓鹏:打造财富管理平台型生态圈


苏敏:破解公募基金顽疾



随笔



陈志武:曾国藩的“过桥贷款”


程实:2020以前说再见


吴钩:宋朝的金融汇兑


刘晓蕾:《金瓶梅》里的人是如何谋生的?



品读



冯煦明:“次贷危机”简史
新书压卷


延伸阅读




用全球视野探讨中国金融问题,《北大金融评论》隆重创刊


《北大金融评论》创刊号合集

《北大金融评论》期待您的来稿

《北大金融评论》诚聘编辑

文章来源:《北大金融评论》杂志2020年第1期(总第2期)
本篇编辑:黄宇宸、张琦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