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实录丨巴曙松:疫情之下,未来房地产的演变及新趋势

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1-01-21
编者按
本次新冠肺炎具有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且爆发期正处于中国经济的调整期,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非典时期更大,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新特点、新趋势叠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也将出现一些重要的基本变化。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受邀在2020年观点年度论坛“抗疫时期与更新时代”发表年度演讲,深入探讨本次疫情的特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疫情之下未来房地产行业的演变和新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演讲视频回放

演讲 /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一、疫情特点


1. 新冠肺炎与SARS比较:传播快,影响大,但致死率低


新冠肺炎的特点和17年前的非典相比较,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太相似的地方。大致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比SARS传播要快,影响要大,但相对的致死率更低。比较这两种疫情确诊的人数、波及的省份和死亡率,可以看到,相对来说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要多很多,2002年11月1日到2003年7月8日SARS疫情期间,我国累计确诊人数为7754人(含港澳台),而截至2020年2月24日,新冠肺炎疫情累计确诊人数已经接近8万人,是SARS的10余倍。波及的省份跟非典时期比,也有很多新的特点。SARS主要集中在三个省市,占比超过70%,而新冠肺炎在湖北的占比非常高,其它省份的占则非常低。就死亡率而言,SARS死亡率高达9.4%,而新冠肺炎死亡率为3.4%。如果分开来看,由于前期病患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湖北死亡率较高,为4.0%,而湖北外仅为0.8%。


2. 与SARS比较:空间差异显著


就空间的影响而言,SARS总体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少数两三个省市,很多省市没有或者只有几例,新冠肺炎传播的范围更广。这些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疫情空间上的差异对房地产市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再叠加上新冠肺炎的这个特点,就带来了很多新的趋势。


二、经济影响


1. 变量1:当前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超50%



SARS爆发的2003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上行周期,第三产业比重刚刚超过40%,加之感染人数不高,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疫情之后能够迅速恢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2020年,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比重在50%以上,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场景存在差异,因此此次疫情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冲击较非典更大。此外,疫情也会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的一些变化,比如线上化,这在房地产行业也表现的很明显。


2. 变量2:移动互联网和物流激活流动性


与SARS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所处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为,移动互联网和一大批非常活跃的电商、物流提升了经济应对冲击的韧性和吸收冲击的能力。以快递业为例,许多居民疫情期间的生活离不开快递业所提供的服务,快递和道路、桥梁、通信一样,已经成了当前中国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设施。


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与2003年相比,移动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上网人数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同时,2003年还未出现的智能手机,现在已拥有大量的用户,APP的发展也是如此。此外,电商的销售额与2003年相比翻了1500倍,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变化。 


从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的发展来看,与2003年相比,铁路的营业里程、公路、民航、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快递等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种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有一位学者曾研究过欧洲流行病的传播,他提到铁路的里程每增加1000公里,每一次传染病来袭所增加的医疗支出也会相应地增加很大的比例。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既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也加快了传染病的扩散速度。


3. 整体经济:影响前移,振幅收窄,缓慢修复


以2003年SARS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作为参照来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影响前移,本次疫情中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其反应的灵敏程度、严厉程度与SARS时期相比前移。二是振幅收窄,分类、分区复工政策的及时推进降低了经济震荡幅度。三是缓慢修复,由于人们对新冠肺炎的了解有限,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疫苗等还未出现,疫情的源头尚未查清,社会仍处于一种缓慢的、摸索性的、寻求复工与控制疫情之间的平衡的阶段,这些因素使得经济的修复相较于SARS时期会更加缓慢。


4. 行业影响出现明显分化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回落、调整。回落的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大,增长比较快的行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因而从总体上看GDP增速有所回落。但是经济的构成中有一部分是在不断调整的,不同的行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行业本身的分化趋势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凸显出了一些新的行业发展特点。


可以看到,受本次疫情影响冲击较大的行业有交通运输、娱乐业、餐饮业、零售、饮料制造等。但与此同时,半导体、通信服务、计算机应用、医疗器械、电子制造、纺织、种植业依然呈现上升趋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口罩行业,近一两个月中国的口罩生产能力在快速上升,扩张能力预计在1-2个月内显现。此外,由于中国的口罩生产线非常完备,恢复生产的速度以及响应需求的速度会非常快,预计中国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口罩生产国。


三、房地产影响


1. 房地产:调整周期与疫情叠加,去化压力增大



当我们聚焦于房地产行业时,本次疫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目前房地产本身就处于一个调整的阶段,叠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后,会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去化压力明显加大。从2015年到现在,房屋的新开工面积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商品房的销售面积从2017年到现在稳中趋跌,两者叠加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去化压力明显加大。截止到2019年12月份,全国商品住宅开工的库存大概在29.4亿平方米,平均的去化周期在23.5个月,与2017年年中水平接近。在疫情影响下,房地产销售受阻,去化压力进一步增大。


2. 房地产企业负债处于历史高位,现金流压力增大


如今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模型依旧呈现高杠杆驱动,快速销售回款的特点。就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而言,2008年以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现在大致为80%,基本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企业加杠杆的过程,一方面依赖于销售回款,另一方面依赖于从金融市场重新获得再融资的能力。


受到疫情的冲击,很多城市的房地产企业销售回款受到明显的影响,债务陆续到期,使得现金流压力增大。2019年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该年全国有528家房企发布破产公告。2020年1-2月,全国申请破产的房地产企业累计已超过100家。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即使是保持现有发展趋势以及其它条件不变,2020年房地产企业破产的数目也将会达到600-700家。同时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杠杆率比较高的原本还可能维持其现金流的企业,由于疫情打乱了其交易的节奏和现金流的安排,可能会陷入危机。疫情加速了洗牌,今年房地产行业洗牌的力度相较于2019年会更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3. 疫情严重影响成交量,恢复缓慢


就疫情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而言,将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出,不考虑春节因素,疫情对成交量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手房方面,因疫情的急速蔓延,60余个省市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售楼处被迫关闭,直接影响便是项目现场销售活动“停摆”,超过95%的城市新增房源遭遇“零供应”,出现了陡峭的一手房成交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三四线城市交易的支撑,2月第三周才开始出现小量回升,但与疫情之前的成交量相比仍然显现出巨大的落差。


二手房方面,二月市场成交量连续三周几乎“零成交”,第四周以北京、上海、成都、大连等城市为主开始出现回升,但较去年节后同期下降94.5%,依旧处于成交比较低迷的状态。


4. 房企现金流受阻,偿债压力陡增


从房地产的资金运作模式来看,其特征主要为高杠杆率、高负债率,以及驱动快速开发和销售的回款,在受到冲击的时候,房地产企业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压力,吸收冲击的能力相对也比较弱。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测算,2020年房企境内债券到期5902亿元,海外发债到期2136亿元,房地产信托到期6544亿元,合计约1.46万亿元,较2019年实际到期值增长19%。2月到期金额为672亿,3月到期金额增至1240亿,逐月上升,7月到期值达到峰值1490亿。


以恒大为例,2020年2-6月到期债权余额为12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为-456亿元,短期内资金情况将面临很大挑战。如果销售不能迅速回款,对房企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对比这些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和到期债权,可以预期到他们必须找到新的融资产品或者加速现金流的回笼。


四、房地产趋势


1. 未来立足点:十大基本面


在新特点、新趋势叠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将在10个方面出现新的基本变化。


(1)进入政策平稳和房价平稳的“双稳周期”。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已十分庞大,整个经济对其交易活跃程度非常敏感,同时房地产行业又是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因而房地产市场“既影响经济增长,又影响国计民生”。当我们观察国家重要的政策文件时,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当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在经济增长部分出现时,政策更倾向于扶持房地产,并把它作为刺激增长的工具;每当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在民生部分出现时,政策则更为强调应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不要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过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成本。近期政策实际上正处于二者之间的平衡阶段,房地产开始进入政策相对平稳、房价相对平稳的“双稳周期”。在比较平稳的条件下,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结构转型、行业洗牌、商业模式更新升级、商业规则变化的特征。


(2)增量需求仍在,换房改善需求成主导。无论我们按照哪种城市化发展的模型进行推演和计算,比如世界银行的模型、欧美甚至拉美的城市化路径,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最快阶段都已经过去。但未来10年中国城市化率还有10%的上升空间也已成为共识,1.4亿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居住带来的增量需求或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后一个巨大的增量红利。这些人口带来的增量需求在接近尾声,但超过70亿平方米的增量住房面积需求还是会给人们未来选择的城市和区域带来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


大家通常会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增长最快的阶段已逐步远去,但现在还有一波城市化的过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指标就是家庭套数比。在中国房改开始的初期,家庭套数比最开始的时候只有0.6-0.7,经过这么多年的房地产开发,目前家庭套数比已经上升到1-1.1之间。观察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路径,家庭套数比大概到1.15左右时一手房的增长空间就告一段落,房地产开始进入存量市场,因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在继续推进。


本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国的城市化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却不被城市生活所吸纳融合,进而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说明智慧城市在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应用方面的不足,这或将成为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一步改进、提升质量的重要增长点,进而也体现了不同城市之间吸引新增人口的能力的巨大差异。因此,各个不同地区的城市政府在这次应对疫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将成为人们未来选择居住城市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表现突出的城市在疫情恢复后会展现出更强的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


目前增量需求仍在,但换房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呈主导。现在住房严重短缺的阶段已经过去,但中高收入阶层在改善住房条件方面的需求也会使房地产市场形成一个增量的需求。很多城市里居民的买房行为呈现出一连串交易行为的特点,即卖掉旧房、买入一手房、叠加房地产增量部分融资,这个过程不能割裂开来看。房地产增量需求还在,城市化还有一波已成共识,城市化率再上升10%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需高度关注的一个红利——增量红利。尽管中国住房告别了全面短缺阶段,但是中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以及这次的疫情冲击会给人们带来很多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影响,也对所其所居住城市在疫情和公共医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带来增量需求的变化和分化。


(3)流动人口租房需求非常庞大。租房需求在一、二线城市以及人口流入大、需求量大、供应不足的城市非常庞大,但目前流动人口的租房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总体上租赁市场的发展是不足的。流动人口内部呈现出的重要特点是,向城市迁移的一二代人口,其子女出生于城市并在城市生活,很难再返回农村。


因此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对于这部分人群融入城市化中的制度建设和提供支持的不足。这部分流动人口有几个特点,他们在城市长期化居住意愿越来越强烈,并且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到沿海打工不同,目前是整个家庭都在城市居住,但同时他的支付能力又不足以支撑购买商业住房,这就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流动人口租房的需求。所以房地产市场不能仅停留在不断地开发房子上,也要考虑租和售如何同时得到很好的发展。


(4)老旧小区和物业服务,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改造,再加上物业服务的需求,在疫情之后会有一个比较强的爆发平时没有应急事件时,物业管理的好坏对一个小区的价值影响不大,但是这次疫情体现出物业管理能力较强的小区和物业管理低效率的小区在应对冲击方面有天壤之别,小区的互助能力、维持秩序等能力会成为非常重要的特性。在北京、广州、天津这些发展较久的城市,房龄超过30年的房子占比非常高,因而带来非常大的老旧小区改造需求。


物业管理也是一个发展非常快速的行业,目前物业管理面积在200亿平方米,未来整个行业有物业管理需求的住房面积规模会达到1万亿乃至2万亿平方米,增长空间十分庞大。此外,物业管理也是居住管理、公共服务很重要的切入点。一个专业的、有效率的物业管理,不仅能提升小区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还可以附加很多金融、公共服务等相关配套能力。例如本次疫情中,组织进出、组织集体采购及快递管理能力较强的小区,和无秩序、低效率的小区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物业管理也成为了选择小区的重要影响因素。


(5)从过去这么多年房地产市场开发以来高歌猛进的增量市场逐步地进入到存量市场。二手房日益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重要的新增力量,预计未来5-10年内二手房的交易会从目前的6万亿增长到10万亿,而且会逐步超过一手房的交易。分城市来看,近年来每年二手房交易量超过一手房交易量的城市数量在不断地上升,从最开始的几个城市到去年的接近20个城市,随着城市数量的上升,最后会发展为全国二手房交易总量超过一手房。


二手房供应的扩大以及二手房市场的发育也是整个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是不停地盖一手房,它必然是一个一手房和二手房协调发展的成果。一手房和二手房的供应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匹配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的住房需要,这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房地产市场的生态。纵观整个演变格局,会呈现出一、二手房都有发展,最终二手房提供越来越多的供给,和一手房一起满足不同的需求特征。例如刚毕业的学生先买一套二手房居住,在要改善需求时将二手房卖掉转购一手房,这丰富了居民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住房需求,提供了灵活的组合并增加了解决方式的可供选择途径,因而二手房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房屋供给来源。


(6)随着二手房交易的活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供求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房与客的分离,很多购房者、消费者往往也是一个二手房的供应者,这就使得一手房交易的渠道渗透率会明显提高。因此,渠道渗透率使得交易环节成为一手房中间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提供一、二手房之间全产品线客户需要的信息和各种交易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7)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开发商的规模在逐步做大,行业集中度在提高,但是它的商业模式的转变,总体的进展并不是很大。集中度在提高的头部开发商的商业模式还是通过原来的高杠杆、高负债驱动,以及快速销售带来现金流的回笼。2009年中国最大的开发商一年的交易额是600多亿,2019年增长为7000多亿,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大开发商与小开发商的差异往往不是在产品、商业模式、业态、管理能力方面,而是融资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开放商能支撑高速扩张,从而行业集中度就越来越高,交易额越来越大,显得大而集中。但不管是头部开发商还是小开发商,未来需要比拼的不仅仅是融资能力,还包括自身综合的产品开发能力、销售能力、后期的物业服务能力及多业态的产品服务能力,而目前开发商实际商业模式的转变进展却十分有限。


(8)从供求结构来看,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从原来的卖方市场慢慢地转向买方市场。与之相应的是,单笔交易的时间在延长,交易讨论的环节将增多,投资者和开发商、销售机构之间需要了解的信息在增多,这就使得定价的话语权在逐步地从卖方转向买方。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很多商品领域很早就出现过,只不过房地产市场的转变来得稍微晚一些。


(9)这次疫情冲击下,企业主动或被动的从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交易,连带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高密度的信息需求,这就对开发商、销售机构的能力造成了考验。现阶段,消费者不能实地考察,信息采集、提供、分析能力,以及围绕房地产信息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线上高密度需求的信息服务能力,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能满足投资者在信息决策环节以及交易相关流程办理过程中的高密度的信息需求,是线下转到线上过程中房地产行业暴露出来急需要补足的短板。


(10)围绕消费者运行的格局正在到来从宏观上看供求关系的变化、一二级市场消费业态的变化、交易平台线下转线上的变化,都预示着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向主动的信息诉求提出方转变的到来,也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信息透明度将逐步提高,信息不对称降低。类比非典疫情冲击客观上助力了电商的崛起,新冠疫情冲击也更加加强了市场不断进行拓展的趋势。原来的消费者学习曲线可能会很长、习惯很难短时间内转变,但是因为疫情冲击,消费者被迫短时间内接受并适应线上看房、沟通的方式,使得商业模式的切换更快到来。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新的痛点和诉求的企业才能在这一轮洗牌中占据优势。


2.  趋势1:线上销售促进行业进化


从房地产行业来看,线下往线上的迁移、线上销售的创新在支持着房地产行业在冲击下逐步恢复。线上销售的参与主体涉及了开发商、消费者、交易平台、电商和中介。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表现出非常灵敏的市场应对能力,所采取的措施目前有以下5种:


(1)开发商自售。线下销售本是开发商的市场命脉所在,但在疫情之下很多城市禁止售楼处运转,开发商不得不转入线上销售自救。


(2)开发商+平台。开发商和第三方平台合作,进行技术、客源的合作。


(3)开发商+电商。开发商和大电商之间形成一些互补式销售,比如在电商平台上网上购房,电商会发放消费券激励采购建材等。电商销售商品延展到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房地产商也主动借用了电商的技术能力、客户资源和交易。


(4)平台+中介。平台的线上能力还表现在交易流程的线上化改造和精简,与经纪人有着先天的联系,因而存在一些平台跟中介的合作模式。


(5)中介+短视频。房屋销售往往需要现场实体观察,2020年短视频的日活用户数量或超过10亿,这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传播工具和平台,或可弥补开发商在技术支持上的短板。


虽然以上销售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更适合中国未来的房地产线上销售的主流模式。


3. 趋势2:交易规则重塑行业格局


如果整个市场出现深刻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将会推动原来的交易规则与交易习惯发生改变,并最终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在疫情影响之下,房地产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从线下交易向线上交易转变,这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样本增多、交易时间拉长,同时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消费者进行比较与选择,这使得整个交易规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重大的变化。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无理由退房成为新规则


房地产这种商品虽然特殊,但与其他商品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网上交易的电商行业在确立了“7天无理由退换”这个规则之后,整个行业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如果能够确立无理由退房这个新的规则,那么有可能就会成为行业的新标准,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能够有效刺激线上房地产交易的活跃度。与此同时,一些产品能力、服务能力、信息提供能力、专业研究支持能力等方面比较差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2)线上最大化效应使交易流程缩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逼迫开发商与消费者把销售模式从线下转到线上,这将会促进房地产交易的技术融合,促使线上售房模式产生一套完整的住房产品指标,来帮助消费者、开发商与中介之间达成交易,并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形成新的行业标准,一些优秀的开发商就能够通过这个标准来彰显品质与服务能力。但在线下转线上的过程中,行业标准尚未确立,可能会出现一些局部欺诈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发生,这将会共同推动新的交易规则的产生和交易流程的透明化,缩短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使得新的行业标准逐步产生。


(3)售前流程带动全流程精细化


线上销售客观上带来的是大量的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信息虚拟化,要求房产销售人员要在售前做大量的功课,完善售前的流程。随着线上销售的深入开展,售前还会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带动售后流程的精细化。流程的分化、细化有可能激发一些新业态和行业新物种的出现。新的诉求会带来新的需求,如何去看房,如何去比较不同的装修建材,这些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专业的高强度的信息的需求,这是线下到线上透明化交易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转变。


五、政策建议


在当前房地产的政策总体上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如何对一些库存量大、去化周期长、杠杆率高的企业和城市进行因城、因企施策;如何做出对特定的有实际需求的人群的微调;以及如何应对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医疗系统、公共服务、应急管理、流动人口当地化、流动人口租房需求、以及老年人群照顾等等的不足之处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疫情冲击较大的群体为老年人群,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迅速提升,我国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群的照顾,减小这类公共事件对他们所造成的冲击。一些老旧建筑诸如农贸市场的改造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鼓励城市在这方面进行投资。此外,在城镇化应对疫情方面暴露的不足也需要进行定向的支持,比如扶持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物流系统、电商,包括一些支撑线上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目前,疫情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一方面,政府需要防止疫情扩散,全国多个城市针对房地产市场下发了“暂停经营”的通知,明令禁止售楼处、中介门店继续营业;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帮助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渡过难关。


(1)因企施策出台纾困政策,降低企业资金和债务风险


针对企业因销售受阻和开复工延迟带来的现金流压力,整合目前已经推出的散点式的纾困政策,如延长纳税期限、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租金减免等,形成一组纾困政策包。具体到不同的企业类型需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防范不良破产风险,保持市场稳定。


(2)适度定向宽松,保障交易市场稳定和持续发展


纾困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端,能够缓解一定成本压力,而企业必须依赖市场运转以及现金流通畅。我国“房住不炒”的楼市调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疫情影响下,仍需因时制宜,特别是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城市化的短板,需要进行定向的宽松支持,来保障交易市场的稳定、技术的平稳运行和持续的发展。有些城市已经采取了初步措施,如苏州取消房地产封顶销售、现房销售限制,驻马店将公积金贷首付降至20%,并提供卖房补贴等。未来可考虑因人施策,针对重点人群降低购房门槛、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同时因城施策,针对去化压力大的二三线的城市放宽销售限制。


(3)迎接线上化趋势,鼓励新业态发展


如果疫情再持续一段时间,那些不能适应新的转变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对线上化趋势的适应能力和把握能力将成为影响开发商洗牌的一大新要素。因此,需要鼓励线上业态发展,加强对线上化技术支持企业、线上化项目的政策补贴和扶持力度。对于疫情下产生的新合作方式、新经营方式要予以一定支持。


(4)适时推出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市场秩序健康发展


疫情下房地产市场呈现复杂化趋势,一方面新的交易方式会大量出现,另一方面扰乱市场秩序的乱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适应线上化,适时推出并完善新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推动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始出台市场规范类政策,如广州已发布关于规范商品房销售现场信息公示的通知。从这一点上来看,疫情既是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行业向好的一大机会。


  延伸阅读  
巴曙松:美股熔断将如何冲击A股?
巴曙松: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新特点
巴曙松:牢牢抓住疫情带给金融科技的机遇
巴曙松:有序有效支持企业复工
巴曙松:针对抗疫需求,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巴曙松等:抗击疫情中的企业复工进展:挑战与建议

巴曙松:平衡抗击疫情与恢复经济,促进培育新增长点
专访巴曙松:形成强有力托底政策,改善经济前景预期
巴曙松: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巴曙松:疫情无情冲击,武汉倍加坚韧
金融云学堂05期丨新冠疫情下的宏观观察、投资趋势与社会责任
云学堂讲义丨方远、杨幸鑫:新冠疫情下的宏观观察、投资趋势与社会责任
孙明春:美股暴跌,新冠疫情会加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吗?丨《北大金融评论》抢先读

文章来源:观点地产网2020年3月16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对原文有删改)

本篇编辑:唐小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