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你是人间的十月天》微课+知识点+练习

 

2020年中考道法终极押题       (绝密)

2020年中考历史终极押题       (绝密)

2020年中考英语作文终极押题 (绝密)

 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终极押题 (绝密) 


点击底部原文链接,可以购买


点击查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微课+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微课+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微课+知识点+练习

原 文

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人,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二、课文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34 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问题解疑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 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 “你”的哪些 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 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本处运用诗歌意象分析法。“风”本是抽象的, 却由爱的“笑响”将它“点亮”。从听觉到视觉, 引导读者从各个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 谓“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 舞着变”,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 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 “柔软的烟” “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 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 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5.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课文主题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同步练习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líng(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被雨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yán(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3)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娉(pīng)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当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guān miǎn)真的是非它莫属。

(5)燕语呢喃(ní nán),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

2.填空。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2)《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3)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这些词语给人一种明亮、温暖的感觉。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构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必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的为我亮着,轻唤我迟疑的脚步;【示例】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脚演员母亲必是那冷清舞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的为我响着抚慰我自卑的心灵倘若我是久旱枯萎的小树苗母亲必是那干裂无望土地上一场润物无声的甘霖默默的为我下着润湿我干涸的心田……

4.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示例】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5.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6.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呀,母亲如花,装点着我们的生命;母爱如阳光,让我们的世界倍增温暖。班级为此开展了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在开展此次活动前,班上做了一次调查,仔细阅读表格,谈谈你的发现。

问题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妈妈累的时候会为她揉揉肩、捏捏腿

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当妈妈没准备你需要的东西时会发脾气

小学

28

24

25

3

5

初中

12

10

8

20

21

 【示例】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顶嘴、发脾气的越多。

(2)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下联:【示例】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

(3)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篇反映母爱的散文,并编辑成书。请你给本书拟定一个书名并阐释理由。

书名:《母亲的心

理由:俗话说“言由心生”母亲对子女的点滴关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是母亲内心对孩子爱的表现用“母亲的心”做书名概括性更强。

02 拓展阅读

(柳州中考)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雪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说道:“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离去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淋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7.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的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8.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的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开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9.请按照要求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才”字细致地表现出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的。如果删去,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或:“才”字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时,一边下楼一边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她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这是一种特殊的说法,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母亲对“我”被雨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10.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流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胡双庆《母爱如粥》  泰戈尔《飞鸟集》

 


 “冠”与“冕”

“冠”“冕”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冠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但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所谓“二十而冠”指的就是男子年及二十即行冠礼,表示正式成人。

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北宋大文豪苏轼《赤壁怀古》中形容诸葛亮“羽扇纶巾”其实就是那个时代风尚的一种体现。

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幞头在额前打有两结,在脑后也有两脚。唐时,幞头两脚自然下垂,称软脚幞头。

宋代时,两脚平伸,称展脚幞头。同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不再需要捆扎而脱放自如。因为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

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

 

往期资料分享


2020年中考道法:从核心素养角度看命题预测 

2020年中考道法必考点汇总,背会提10分!

干货丨政治背诵模板

2020年中考道法时政:香港国安法

中考道法易错知识点:法律部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点背诵过关填空

权威解读 |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中考怎么考?

中考练习:道德与法治概括评论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易混易错知识点汇总(附专题训练60道)

初中英语资料大全(2020.3.13)

七下全册各单元知识梳理及各单元检测卷

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八下语文微课+各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卷 汇总



来源网络 侵权删除 微信:18205613175   

点击底部原文链接,可以购买


 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终极押题 (绝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