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托马斯·杨——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

陈关荣 返朴 2021-01-11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a man alike eminent in almost every department of human learning


...一个在人类求知的几乎每个领域中都享有崇高地位的人


——托马斯·杨的墓志铭


撰文|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2007年英国出版了一本题为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的书[1],写的是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


Oneworld Publications, UK (2007)


如果一个人被称为“什么都懂”,那么他一定是全才。如果他还被认为是“最后一个”,那么就是“后无来者”了。中国人一向谦虚,甚至连圣人都不会称之为什么都懂。不过,模仿西方人的口吻,我最近也把中国人顾毓琇如此这般地称赞了一回[2]


托马斯·杨是英国的一名医生、物理学家,是光波学说奠基人之一。其实他涉猎甚广,在力学、数学、光学、声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他还对艺术、美术、音乐饶有兴趣,能演奏多种乐器,而且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过保险和经济问题。据说他还擅长骑马并会耍杂技和走钢丝呢。不然人家怎么会说他是“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他确实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他不是那种苦行僧式的科学家。他休闲时喜欢唱歌跳舞,传说有一次他居然步行了170英里去看一个艺术展览。


1


托马斯·杨1773年6月13日出生于英国一个名叫Milverton小村落的一个富裕贵格会 (Quaker) 教徒家,在十个孩子中最小。他是个神童,2岁便会阅读,4岁能背诵英文和拉丁文诗歌,6岁把圣经读了两遍,9岁自制出简单物理仪器,14岁掌握了包括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等多门语言,能用这些语言做读书笔记,之后还学习了希伯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在中学时期,托马斯·杨最喜爱生物学,同时自学了微积分并自制出显微镜和望远镜,还读过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的《化学纲要》以及其他一些科学著作。他在职业发展方面受到了医生叔父的决定性影响。叔父去世时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包括房子、藏书、艺术精品和上万英镑现款。托马斯·杨19岁时到了伦敦学医,21岁时转学到爱丁堡医学院,其时已因眼睛调节机理研究的科学贡献而出名,成为了皇家学会会员。他22岁时来到德国格廷根大学学医,第二年便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但他的医学学习一直继续到27岁,即1799 年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医学学位。随后,他开始在伦敦行医,在圣·乔治医院工作了几年。托马斯·杨的医学贡献主要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出版过《对视觉过程的观测》(1973年)、《医学文献介绍及实用疾病分类学》(1813年)、《实践鼻科》(1813年)、《虚损类病的历史和治疗》(1815年)等著作。虽然出生于一个贵格会教徒家庭,他成人后加入了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会 (Church of England) 的一员。


1799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在埃及el-Rashid镇附近进行要塞地基扩展工程时发现了著名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石碑是在公元前332年矗立的,上部刻有14行埃及象形文字,中部有32行埃及草书,下部有54行古希腊文字,是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诏书。但是这些文字早被废弃,碑文内容当时无人知晓。后来,法国学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首先阐释了碑文上部的象形文字,接下来托马斯·杨把碑文完整译出并成书发表,其中他解读了碑文中下部的86行文字,破译了13位王室成员中的9个名字,同时还指出碑文上部象形文字符号的正确读法。事实上,托马斯·杨曾对近400种语言做过比较,并在1813年提出了“印欧语系”的分类。托马斯·杨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悼词:“他最先破译了数千年来无人能够解读的古埃及文字”。至于那块极具历史意义的罗塞塔石碑,则于1802年运抵英国后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放置在埃及厅,成为镇馆之宝。


Rosetta Stone (The British Museum)


2

其实托马斯·杨更喜爱的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并一直进行独立研究。1801年,28岁的他在皇家学院任自然哲学教授,在那里他教授机械力学、水力学、物理和数学。值得一提的是,众所周知的“能量”(energy)一词,就是他在180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讲义》[3]中引进的,他首次给出了能量的物理学解释。学术社会工作方面,他后来曾任过一段时间的伦敦皇家学会秘书职务。


托马斯·杨科学研究方面最大的成就在物理光学领域,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他被誉为生理光学的创始人,在1793年就发现了人眼球里的晶状体会自动调节以辨认所见物体的远近。他也是第一个研究散光的医生。他首次测量七种光的波长,并最先建立了三原色理论: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由红、绿、蓝这三种原色叠加得到。这一原理,后来由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进行了改进,并在1959年由现代光学实验得以证实。1801年,托马斯·杨在皇家学院著名的Bakerian讲座上作了题为“光和色的理论”的讲演,该论文一年后在《皇家学会哲学会刊》上发表,其中首次提出了声波的叠加原理。


托马斯·杨在光学领域最伟大的贡献,当数其光波理论和双缝干涉实验。牛顿在1704年出版的论著《光学》中断言,光是由微粒(corpuscles)组成的。之后近百年时间里这一理论毋庸置疑,尽管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早在1672年就曾提出过光是一种横波,甚至惠更斯(Christiaan Huyhens)在1678年的著作《光论》里也曾有过光是一种机械波的说法。由于托马斯·杨了解音乐并能演奏乐器,他琢磨光会不会也和声音一样是一种波?于是他做了一个双缝干涉实验。


这个著名的实验让一束光先通过一个小针孔,然后再通过两个小针孔而变成两束光。因为两束光来自同一光源,它们是相干的。结果在光屏上果然看见了明暗相间的干涉图像。之后,他又以狭缝代替针孔,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更明亮的干涉条纹。这种现象只能用波动而不能用粒子来解释。然而,这个新理论在当时完全不能为学术界接纳。托马斯·杨的论文《物理光学的相关实验与计算》无处发表,只好自己把它印成小册子,取名为《声和光的实验和探索纲要》(1801年)。托马斯·杨在文中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1803年,托马斯·杨再次在皇家学院Bakerian讲座上作了关于光波学说的讲演。但是托马斯·杨的光波学说基于实验观测,没有严格的数学理论支持,也没能给出明确的数学公式。


1815年,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Augustin Jean Fresnel)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一份有关光波学说的论文,阐述了和托马斯·杨的观测相仿的现象。当年科学院的院士们都不清楚杨的工作,见到他的名字颇为吃惊,于是组织了包括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阿拉戈(Francois Arago)在内的一组科学家去调查菲涅尔的研究成果。他们会见了杨,但却偏袒于菲涅尔的论文贡献。杨则坚持说他早在多年以前就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报告了伦敦皇家学会。可是法国科学家小组对此表示怀疑。幸而杨的妻子Eliza Maxwell参加了那次会议并携带了已出版的论文集,其中一卷印有杨几年前的报告。于是主要成果判给了托马斯·杨。不过三年之后,菲涅尔又发表了一篇更严密和完整的论文,对杨的光波学说给出了充分的理论分析。该论文使光波学说最终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后来,如所周知,还有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电磁波理论诠释。


值得提及的是,上面说的那次辩论和裁决,并没有造成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个人冲突。相反,事后菲涅尔在写给杨的信中表示了对杨的尊敬,而杨在1819年10月16日写的回信中说:“先生,我为您赠送我令人敬羡的论文表示万分感谢。在对光学进展最有贡献的诸多论文中,您的论文确实有极高的地位。”爱因斯坦在1931年《牛顿光学》一书序言中高度赞扬了托马斯·杨和他的科学成果,并多次在不同场合里评说:光波学说的成功,在牛顿物理学体系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揭开了现代场物理学的第一章。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3


托马斯·杨对力学也深有研究。1804年,他根据表面张力原理发展了毛细管现象理论。1805年,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发现了月形装置的半径与毛细作用有关。1830年,高斯(Carl Fridrich Gauss)统一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工作,推导出Young-Laplace方程,用来描述跨越两个分子之间的界面所承受的毛细管压差流体。此外,托马斯·杨推导出一个方程,后人称之为Young方程,用来描述液滴在平面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与自由表面的能量、界面自由能和液体的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该方程式后来由两位杜普雷(Anthanase Dupré and Paul Dupré)推广到热力学效应,发展成Young-Dupré方程。


托马斯·杨对弹性力学研究更深有造诣。他在1807年引进了材料的弹性模量,就是现在通用的杨氏弹性模量(Young's modulus),用来表征在弹性限度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它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托马斯·杨也认识到剪切是一种弹性变形,称之为横推量,并注意到材料对剪切的抗力不同于材料对拉伸或压缩的抗力。可惜他没有引进相应的刚度模量来量度材料对剪切的阻抗。托马斯·杨的主要力学著作有《自然哲学讲义》(1807年)和《自然哲学与机械工艺课程》(1807年)和《拉普拉斯天体力学原理阐明》(1821年)


此外,中年的托马斯·杨还为一家大保险公司担任过统计检察官,并被任命为《航海天文历》的主持人,其间做了不少天文学和航海援助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还受邀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40多位科学家的传记及繁多的科学名词条目,涉及诸如桥梁、木工、色料、埃及、语言、潮汐和度量衡等领域。


1827年,托马斯·杨被法国科学院遴选为外籍院士。


1829年5月10日,56岁的托马斯·杨因心脏动脉硬化不治,停止了他从不疲倦的思考,放下了手边正在编写的埃及字典工作,在伦敦悄然离世。他被安葬在神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俗称西敏寺,是英国国王登基和皇室举行婚礼的地方;在那里长眠着许多伟大人物,包括牛顿、达尔文、丘吉尔、弥尔顿、狄更斯和简·奥斯汀。托马斯·杨的墓志铭上说他是 "... a man alike eminent in almost every department of human learning"(…一个在人类求知的几乎每个领域中都享有崇高地位的人) 


参考文献

[1] Andrew Robinson, 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Thomas Young (the Anonymous Polymath Who Proved Newton Wrong, Explained How We See, Cured the Sick and Deciphered the Rosetta Stone), New York: Pi Press, 2005; 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6.

[2] 陈关荣,顾毓琇:最后一位旷世通才,系统控制纵横,2019年第2期,31-36页。(点击可跳转)

[3] Thomas Young, Lectures on Natural Philosophy, London, vol.1, 1807, pp. 78-79.

《返朴》新冠病毒专题


上下滑动可见全部报道  经 验 与 反 思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能从抗击非典中汲取什么经验?专家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 | 117三人行专家呼吁:避免重复检测新冠病毒,不确诊不应影响治疗 | 117三人行4 需要评估“封城”的影响;尚无经验证的疗法 |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布会实录这些野生动物的病毒怎么就到了人类社会?为何现在比过去多那么多传染病呢?
赵国屏院士: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教训”
应对疫情,春运人口回流情况如何?基于春节前人口流动模拟的预测
前夜:新冠病毒传播时间线详解 | 117三人行
控制疫情,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时间 | 专访清华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
10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反思此疫,中国疾控该改革了
11 血浆治疗是“稻草”还是“神药”?专家:谨慎乐观,尊重科学
12 彻底扑灭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1920年是如何做到的?| 展卷
13 非典之后,为什么这些治愈的病人更绝望了?
14 悲剧换来制度的改革:记制药史上最悲催的一次临床实验15 武汉一线专家详解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他们是窒息而死,过程很痛苦16 新冠病毒源于美国?“专家”到底错哪了17 中国延缓了病毒的全球传播,各国公卫比拼才刚刚开始18 武汉疫情暴露政府治理能力短板,突破口何在?19 天花是怎么消灭的?一场众多孤儿活体接力的救世壮举20 曹彬:抗新冠病毒治疗有药可期21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已成“大流行”,总干事怎么说?22 波士顿新冠暴发危机:Biogen年会病毒大传播始末23 专访公共卫生专家汤胜蓝:WHO正在失去主角光环24 各国抗疫作业自己做,中国该如何应对输入压力?25 新冠阴影下的德国抗疫百态:二战以来最大挑战26 中国第一波、欧美第二波,还会出现第三波大疫情吗?
硬 核 科 普
比起流感,为什么全世界更害怕新型冠状病毒?Remdesivir到底是不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神药”?权威观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新药开发为啥那么难?4 抗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何还没研发出来?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肯定会研制成功?中间宿主亟待确定!武汉病毒所确证新冠病毒极大可能源自蝙蝠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和传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专家教你告别阴谋论
9 病毒,那条静止的河流10 宅在家里不动,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11 有抗体就能清除病毒吗?认识抗体的复杂性
12 以史为鉴:也说新冠肺炎的血浆疗法
13 西湖大学团队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细胞受体的空间结构
14 中国结构生物学家发力:揭示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瞬间
15 给你的生物网课加点料:世界最大冷冻电镜基地给青少年的7个科普锦囊
16 炎症风暴:人体免疫系统,是怎样反噬自身的?17 传播力胜过SARS,需要担心新冠病毒变异吗?
18 全世界只有少数实验室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它们长这样19 莫被误导!准确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为两种类型,且在暴发早期就已并存20 警惕!不应过度解读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21 全球遭遇新冠检测难题,多国专家联合支招
科 学 防 护


1 病毒来袭,科学家告诉你这样选口罩 | 117三人行

世卫组织建议:如何在家护理疑似新冠感染者?附正确的打喷嚏、洗手方法 | 摸象记

3 一次性医用口罩怎么做出来的?如何消毒?

怎样安全吃喝拉撒?旅途最全防护指南请收好5 开工在即,面对新冠病毒,如何练成“百毒不侵体”?6 冠状病毒在体外可以存活多久?| 117三人行
怎样应对新冠病毒空气传播?| 117三人行8 吸烟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事实可能正相反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6个心理防护方案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相关阅读

1  第一次量子革命:波和粒子的统一 | 众妙之门

2  波粒二象性的诺奖史:光的粒子性要多久才被认可?

3  来不及看书,来不及烦恼|先贤

4  德布罗意的导航波理论复活了吗?


近期热门

1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 

2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能从抗击非典中汲取什么经验?

3  2020沃尔夫数学奖得主Eliashberg:找到正职前的两年是我做数学的美好时光

4  对付癌症, 是否都该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5  曹则贤跨年演讲:什么是量子力学?∣ 贤说八道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点“在看”,传递你的品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