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NNP︱邱伟/余青芬团队在发现家族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易感基因

常艳宇 逻辑神经科学 2023-03-10



撰文常艳宇

责编︱王思珍

辑︱杨彬薇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中青年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疾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视神经炎、脊髓炎和颅内其他特异性位置的炎症损伤,每次复发症状重,并可能遗留有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残疾,致残率高,是我国中青年人群非外伤性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自身免疫性抗体在其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范围内NMOSD的发病率约为0.3~4.4/10万人。大多数NMOSD的为散发病例,但约3%NMOSD病例具有家族聚集发作的特点。家族聚集发作和亚洲人群发病率高的特点提示遗传因素在NMOS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NMOSD,尤其是家族性NMOSD的遗传背景的研究仍比较缺乏。

20229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邱伟余青芬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JNNP)上发表了题为“Clinic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familial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in Chinese: associated with 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USP18 gene variants”的文章,阐述了我国家族性NMOSD患者临床特点,以及位于泛素特异性肽酶USP18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域上的SNP rs2252257多态性可能参与家族性NMOSD发病


作者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6-2020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华西医院和华山医院四个三级甲等医院诊断的NMOSD患者的家族史进行分析,共发现10NMOSD家系,包含22NMOSD患者,对家族性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对其中13例家族性NMOSD患者和他们的13位健康家庭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并将其结果与228例散发NMOSD患者和1400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图1)

图1 研究流程图
(图源:Chang, YY. et al., JNNP, 2022)

图2 家族性NMOSD家系图
(图源:Chang, YY. et al., JNNP, 2022)

作者发现,我国家族性NMOSD患者占比约0.87%,高于既往研究报道的3%。家族性NMOSD患者多集中在两代人之间,每个家系中NMOSD患者不超过三个人(图2)。所有的家族性NMOSD患者均为血清AQP4-IgG阳性,家族性NMOSD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类型、最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平均年复发率均与散发NMOSD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是最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散发NMOSD患者(表1)这提示着家族性NMOSD患者可能比散发NMOSD患者的发作症状更重。作者还发现,家系中母亲-子女发病的年龄差要大于姐妹发病的年龄差。NMOSD家系成员之间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发作类型。

表1 家族性与散发NMOSD临床特点分析
(表源:Chang, YY. et al., JNNP, 2022)

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中,作者通过联合调用所有数据检测到5689974个原始变异位点;在5021322个合格变异位点中,有94246个被统一化并与家系信息相结合,通过Mendel误差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我们发现26个个体和74,262个变量适合基于家系的统计检验。进一步在显性模式和隐性模式下分别进行连锁和关联分析,作者发现,位于22号染色体上的SNP rs2252257多态性可能参与与家族性NMOSD发病SNP rs2252257的突变基因型 (G>A)频率在家族性NMOSD中高达80.77%,而在散发性NMOSD中为66.45%,在健康成员中相对较低,为57.69%52.05%(表2)SNP rs2252257突变基因型在多数家族中表现为隐性遗传模式,只有A/A基因型成员发生NMOSD表明遗传变异对该病的重要贡献。

表2 NMOSD相关突变位点情况
(表源:Chang, YY. et al., JNNP, 2022)

为了验证USP18在散发性NMO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者检索了228例散发NMOSD病例和1400例对照的USP18基因变异数据,发现rs361553, rs2252257rs5746523多态性可能与散发NMOSD的发病相关。

USP18基因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rs2252257位于1号内含子,2号外显子上游25bp处,rs3615531位于1号内含子1rs5746523位于2号内含子(图3A)。根据对ChromHMM状态、组蛋白修饰区和DNase超敏结构域的调控变异的预测,SNP rs2252257在大脑和免疫T细胞中与USP18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域重叠,表明它在该基因的调控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ENCODE数据集,它还占据了转录因子(Gcm1STAT)和蛋白质(CFOS、GATA2、STAT3CTCF)的结合位点(图3B)。由于Janus kinase/signal transmitt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JAK/STAT3)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导致NMOSD的发病,这支持了rs2252257突变的其功能的负面影响。而rs361553和rs5746423与rs2252257处于同一连锁不平衡区域,因此可能表现出与其类似的作用。

组织特异性表达定量性状位点(eQTL)分析显示,SNP rs2252257可能改变了USP18基因在大脑和神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如下丘脑(p = 0.02, m = 0.645)、海马(p = 0.20, m = 0.546)、杏仁核(p = 0.50, m = 0.213)和胫骨神经(p = 0.0017, m = 0.546)等(图3C)。在临床上,下丘脑病变被认为是NMOSD核心特征之一,其中USP18表达的改变起了一定作用。综上所述,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非罕见突变影响了USP18基因的表达,并损害了其在JAK/STAT信号通路中作为负反馈调控因子的分子功能,导致NMOSD中致病炎症因子的激活

图3 rs2252257突变功能预测
(表源:Chang, YY. et al., JNNP, 2022)

对散发病例的临床表现研究显示,rs361553的T/T基因型的平均年复发率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这表明rs361553的T/T基因型与NMOSD高复发率相关。这进一步佐证了USP18基因多态性在NMOSD发病中的作用(图4)

图4 突变位点与临床表现关系
(表源:Chang, YY. et al., JNNP,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合临床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等多种手段,描述了家族性NMOSD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揭示了其可能的致病基因,提示了USP18基因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非罕见突变影响了USP18基因的表达,并损害了其在JAK/STAT信号通路中作为负反馈调控因子的分子功能,导致NMOSD中致病炎症因子的激活可能是家族性NMOSD的发病机制之一,为NMOS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点。不足的是,该研究仅有临床数据支持USP18基因多态性和NMOSD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后续仍然需要利用动物实验等确定USP18在NMOSD发病中的地位。


原文链接https://jnnp.bmj.com/content/early/2022/08/31/jnnp-2022-329623


通讯作者:邱伟(左)、余青芬(右)

(照片提供自:邱伟/余青芬团队)

通讯作者简介(上下滑动阅读) 

邱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内科副主任,脑病中心办公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胶质细胞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免疫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遗传、免疫)及临床研究(流行病学、影像、药物临床试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主编《视神经脊髓炎》,副主编《多发性硬化》、《神经免疫学新进展》等专著。申请国家专利3项。获2014“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余青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2016年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指导员;2022年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蛋白核酸的致病机制,有限元分析研究纳米粒子和胞膜的包裹机制,多组学测序分析研究基因蛋白的作用机制。已发表SCI文章和著作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3篇,共同一作文章和报告共2篇,共同通讯作者1篇,影响因子IF>10的2篇,中科院JCR一区3篇,发表的学术期刊有Nano Lett., Nanoscale, J Phys. Chem. B等。曾参与欧盟地平线项目CompBioMed,欧盟FP7 NMP合作项目PreNanoTox,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往期文章精选

【1】Nat Neurosci︱突破!大脑电刺激可持续改善老年人的工作和长期记忆

【2】Nat Methods︱张阳团队发布蛋白质/核酸及其复合物的通用结构比对算法:US-align

【3】J Neuroinflammation 综述︱新冠肺炎与认知障碍:神经侵袭性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

【4】CRPS 综述︱沈国震团队评述光电人工突触器件研究进展

【5】Science | 灵长类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进化图谱

【6】BMC Medicine︱宋欢/索晨团队发现精神疾病遗传易感性与COVID-19感染风险相关

【7】Mol Neurobiology︱杨莉/龙程课题组揭示小胶质细胞介导慢性应激所致焦虑行为的分子通路

【8】Nat Commun︱叶克强团队发现TrkB激动剂前药-R13可抑制骨流失

【9】Nat Commun | 陈忠团队揭示下托参与颞叶癫痫发病的环路及分子机制

【10】Cereb Cortex︱童善保/洪祥飞团队揭示视觉空间注意任务中脑电alpha节律的重要影响因素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

【1】R语言临床预测生物医学统计专题培训(10月15-16日,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会议/论坛预告

【1】会议预告丨面向大众的神经技术:国际学术大咖共话脑机接口、Meta Brain、应用神经技术……

【2】预告 | 神经调节与脑机接口会议(北京时间10月13-14日(U.S. Pacific Time:10月12-13日)

欢迎加入“逻辑神经科学”【1】人才招聘︱“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文章解读/撰写岗位 ( 网络兼职, 在线办公)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