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两起“超现实”甚至有些“魔幻”的事例,席卷全球:一个是迄今仍在肆虐的新冠疫情;一个是迄今依旧频仍的极端天气。
这两起仍未“见底”的事例,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人们再次惊呼:这个世界会好吗?在《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出版之际,政邦智库对话《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今天推出独家专访(上)。访谈嘉宾: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 ,畅销书《灰犀牛》作者。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金融评论》拉美办公室主任。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政邦智库:举目四望,世界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在你看来,每个人都有必要知晓自己的“风险指纹”。为什么这种“自我省察”意识如此重要?又该如何理解你所表述的“你即你所冒险的”?米歇尔•渥克: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涉及到风险,每一次风险,也都涉及到一个选择。据估计,我们每人每天会做出约3.5万个选择,其重要性各不相同。所以,冒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做出的冒险决定(或者决定不冒险),都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我们通常很少注意到这些因子罢了。所以,如果不仔细审视我们所做出的风险选择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和它们自适地相处,我们就会在没有获取全面信息的情况下贸然做出选择,甚至是盲目选择。你的风险指纹昭示世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如同你真实的指纹展现你的独一无二性。你所做出的选择,就如同你按指纹时留下的墨水印记,你所做的选择,正如真实的指纹一样,这里面包括基因或与生俱来的因素、你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性以及经验影响。不妨再进一步譬喻,我们与生俱来的指纹,带有弧形、环状、螺纹状。我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和个性,也直接形塑着我们在面临风险时,是焦虑还是镇静,是策略地应对还是冲动地行事。正如手指经受一次划伤而留下的伤疤,可以改变你的指纹。你的经历也会影响你的风险指纹:你的个人成长经历,你如何应对风险,你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都会形塑你的风险指纹。试想一下,如果洗完澡或者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者因受热而手指出汗,你的手指就会褶皱。同样道理,你所受到的环境影响——你在职场或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当下的事件、文化价值、温度或其他物理影响,甚至几个小时前你是否吃了辛辣的食物,都会对你产生影响。总而言之,习惯会影响你的冒险选择:你对自己的冒险情感和冒险行为有多强的自我认知,你锻炼自己“风险肌肉”的频次,你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何积极选择。需要指出的是,风险指纹,不同于风险态度、风险容忍度、风险观念或风险状貌。所有这些概念都不是风险指纹的同义词,而是风险指纹的不同组成部分。政邦智库:对很多人来说,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并无差异。但是在你看来,风险是有确定性的。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风险肌肉”?米歇尔•渥克:风险专业人士(尤其是在金融领域谈及风险和不确定性)与普罗大众看待此事的方式确实是有差异的。普罗大众认为这两件事密不可分。从技术层面讲,经济学家将风险描述为可计算的概率,而不确定性是指你无法做出预测。但是,正如你所提到的,在大多数人看来,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如此接近,如此交织在一起,通常被混为一谈。并且,很多情况下,概率并不会像我们预估的那样准确。他们通常会被偏见或者错误的数据所误导,并且也常常考虑不到更大视域的可能性结果和异常情况。所以,在我看来,技术上的差异具有误导性。在冒险方面驾轻就熟,意味着要更舒适地拥抱不确定性,反之亦然。政邦智库:从心理上讲,人们本能地害怕失控感,于是下意识地逃避风险。这种选择的代价是什么?从实操层面来讲,如何摆脱这种思维范式,学会拥抱和享受风险?米歇尔•渥克:为了应对各种令人不适的局面,人们施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游戏。有时候,我们竭尽全力,只是为了控制而控制,而不是因为此举是正确的决定。在美国,这种现象已经数见不鲜。不少拒绝佩戴口罩和打疫苗的人一样担心新冠肺炎病毒。他们之所以拒绝做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事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选择有更大的可控性,他们也有这种控制能力。他们的选择,确实适得其反,但这是活生生的现实。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施展控制力,但由于很难立即奏效,一些人产生了挫败感。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在美国有如此多人拒绝配合,才使得情况好转得如此之慢。其间的悖论就是,坚持要掌控更多,实际上是增加了风险——越高耸的建筑物,越容易毁于地震;树枝也往往不是因为弯曲而折断,而是因为太直而折断。所以,保持灵活性,准确研读情势,就显得格外重要。律师们往往太过集中于减少风险,而此举却无意中增加了其他风险的几率。比如,律师们经常告诉医生们不要为自己所犯的过错道歉,因为一旦道歉就会被视为承认有过错。但实际上,病人及其家属真正想要的,无非是希望医院方面更人道的表达,这反倒能够减缓他们起诉医院的几率。对于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更有建设性的控制方式。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诉诸知识。当我们知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且拥有准确信息的话,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就会更强。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鉴于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大增,这导致我们获取精准信息的难度比以往更大了。另一种方式,就是从我们信赖的人那里获取建议。例如,从医生、教练、值得信赖的顾问或者健谈的莫逆之交那里获取诤戒。这些话未必悦耳,但却是你所需要的。最后,要陪养让你更有掌控感的习惯。例如,在我早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度非常焦虑,但此后我获得了极好的建议:用笔写下来你的焦虑感受、因何焦虑、如何应对,每天三次。如此简单的“焦虑跟踪”习惯,能让我感到一切都掌握之中,这样就能更好地管控焦虑情绪。政邦智库:如今,一些年轻人倾向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余生都可以此为生。这真的是一个规避风险的好选择吗?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一个人赖以立世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米歇尔•渥克:那种认为可以找到一份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稳定工作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冒险了,毕竟,找到这种工作的几率是越来越小了。几十年前,有这种热盼的人大有人在。但时至今日,在美国,人们在一份工作上的职业生涯急剧缩短,自我雇佣的比率在上升,接下来仍将保持这种上升势头。中国方面的相关数据我不了解。但放眼整个世界,由于技术变革和经济情势都在快速演进,一劳永逸的工作会越来越少,当然各国之间会因地区、人口统计数据等影响而呈现各自的特征。即便有人真的找到了一个长期且稳定的工作,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从此免受风险的侵扰,无需灵活变通了。鉴于工作内容在不断演进,自我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变化:我们的兴趣、能力和人生优先级都在发生变化。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份这辈子安身立命的工作,不太现实。我的朋友、未来学家April Rinne曾提出“职业履历”的说法,而不是铺就一个更传统的“职业路径”。“职业履历”是更蜿蜒曲折的道路或河流,会有很多不同的分叉乃至九曲回转。它可能饱含惊喜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连接。例如,在我十多岁时候,我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曾考虑将来以此为业。不过,后来的职业道路与当时的设想完全不同。我扮演了多种角色:撰稿、编辑、乃至在华尔街管理一个团队。再之后,我成为一家智库的管理者和政策影响者;当然,也成为了一名作者、顾问和演讲者。这些均需要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有时候会是交叉技能和交叉经验。我的第一本书,谈及的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书中涉及到大量文化分析。所以,我在新书《灰犀牛2: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中大量涉及心理和文化分析,也就不足为怪了。即便如此,我仍乐见诸多事情走向圆满。我的职业轨迹更像是“职业履历”,而非线性的职业之路。《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自2017年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以来已经跃升成为大众熟知、热议并广泛应用的现象级词汇,更在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被提出,至此,灰犀牛成为国内风险防范的重要名词,具有标示性。
也正是由于在4年前中国就开始对“灰犀牛”式危机积极关注、加强风险意识,不断升级风险应对体系,才促进了此次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应对。可以说,中国是运用“灰犀牛”的沃土和成功范例。
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出版之后的这四年里,其作者米歇尔·渥克走访多国、围绕“风险”这一主题,进行了更加细致、严谨、深入的访谈和研究,第二部《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终于写成。
《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既是对“灰犀牛”概念的延展和补充,也是关于“风险”这一要义更深刻、更微观的系统性探索。相较于前一本书,它的目标受众更加转向个人读者,是关于每个人的切身体验。书中新提出了“你的风险生态系统始于你自己的风险指纹”“风险同理心以及风险厌恶和风险认知的区别”“风险能动性、风险素养、风险肌肉、风险组合、风险保护伞、风险文化”等具有科学性的风险新词汇,让我们无法忽视这本书将来对于每一位读者、企业以及政府、国家起到的建设性意义。
【作者】 米歇尔·渥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购买请点击↓↓↓
【作者】 米歇尔·渥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购买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