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铁塔记忆 恩师导航 一一我的老师王崇喜印记


总书记论师德师风




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学生眼中好老师”系列  ④


今年是母校一一河南大学诞辰110周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想为母校诞辰做点什么,思来想去就以回忆我的老师在我成长中给予我的教导影响我一生这样一篇短文,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


我是河南大学(当时叫开封师范学院)七七级体育系学生,是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四年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毕业时留校任教。工作近五年后调入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从事学校体育管理。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部门直到退休。


回想从1978年3月上大学,1982年元月毕业留校,1986年10月调入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4月退休,到今天仍然带领河南校园足球管理团队辛勤耕耘,已经整整44年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专业成长上,我的老师王崇喜给予了我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王老师不仅是我专业学习上的启迪者,更是我人生发展的导师。

从我上大学第一天见到王老师,到今天这44年中,虽然我们没有很近的物理距离,但王老师的影响力始终在我身上;虽然不能时时听到王老师的叮嘱,但王老师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


先说说王老师给人留下的印象吧:搞体育专业的人少有的文气,搞足球专项的人少有的儒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宽严适度、教书育人,钻研业务、专业精湛,为人师表、学生典范。


再聊聊我和王老师的若干个第一次:进入河南大学体育系第一次见到王老师,当得知他是足球教师时心中非常高兴,那时的王老师32岁,年青帅气、技术高超,成为我们这拨足球专项学生心中的偶像与榜样。       


记得第一次给我们上足球专项课,王老师的课堂讲解概念清晰、要点明确、示范精准、辅导有方,学生们都很佩服。尤其是王老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河南娃听的特别舒服,也让人暗下决心,学好普通话、争做好老师。         


到学校后不久,体育系要成立足球队,爱好足球的同学们纷纷报名。由于当时只有七七级一个年级,学生不多,所以我们好多同学都成为了队友,我们宿舍9个人有5个人都加入了足球队,教练员就是王老师。第一次训练课,王老师安排基本技术训练内容,他慧眼识珠,很快把技术水平不一的同学们分组编排,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区别对待这一教学基本要求在王老师手上驾轻就熟,也让学生牢记于心。


足球队第一次出早操,天还灰蒙蒙的,王老师已站在足球场边等待队员到场点名,然后带领足球队一起长跑。那时候练长跑有一个固定路线:从足球场出南大门向东上环城路,沿着开封城墙跑,再从城墙北门进来从学校西门回到校内,大概6、7公里距离。每周一次长跑训练,既锻炼了体能,也严明了纪律,队员们受益匪浅。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队内比赛时,七九级队员李红鸣从后面斜插入我身前与我争顶头球,他的后脑勺撞在我右眉弓上,当即眉弓裂开、血流不止。当时我埋怨他不该从后方用这种方式与我争顶头球、造成伤害。可能抱怨的口气有点冲,让这个小队员有点不知所措。这时王老师跑过来一边安排人陪我去医院缝针、治疗,一边批评我当时对小队员的埋怨行为。后来想想,王老师批评的没错,我身为足球队长,事事都应该做好表率,包括发生突发事件时也应控制好情绪,才能保证不做出过激行动。

我们足球队除了日常教学、训练、比赛,最大的心愿就是看世界杯比赛转播了。记得大一第一学期,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在阿根廷举行。我们都特别想看电视比赛转播,这件事今天轻而易举,而当时却并不容易。体育系当时没有投影,连电视机也没有。王老师家里的九寸黑白电视机成了当时我们心中的宝贝。每当有比赛转播时,我们足球队这拨学生就到王老师家,地上坐一排、小板凳坐一排、椅子上坐一排,后面站一排,把王老师家挤的水泄不通。尽管当时的条件简陋,但观看比赛转播的兴奋劲比今天都大很多。王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宽容、体贴从这件事上可见一斑。       


四年学习结束时,每个同学都面临毕业分配。我因为学业成绩好、专项能力强,王老师希望我毕业时能留校工作。我当时也特别愿意留校成为王老师的部下,在王老师的呵护下学习成长。但天不随愿呀,当时学校给体育系留校指标有限,不能给足球项目进人指标。我只能以辅导员身份留校,开启了一边学生管理、一边足球教学的混合性工作状态。在足球专业教学训练方面,王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手把手指导,帮助我制订年度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周计划以及课堂教案,才使我顺利地实现了由学生向教师的身份转变。   

1985年暑期,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比赛在南昌江西师范大学举行。当时体育系领导决定组队参赛,并确定让我担任主教练。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课题,因为过去从没有带队的经历。王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年青人就应该尝试各项新工作、新任务,经历的多了慢慢就积累成经验了。在王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我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组队、训练、参赛的任务,获得该项赛事的第二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参赛过程中,王老师以领队的身份,从每场比赛的准备、对手情况的研判、场上指挥的调度等方面都给了我全面细致的指导,使我在专业上有了快速的成长。        

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师非常善于学习、特别钻研业务,在图书馆和资料室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曾经看到他早期手写的《足球讲义》,解决当时没有统编教材的问题。记得我留校工作不久,就看到王老师在《中国体育科技》上发表了论文,那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时体育类核心期刊非常少,这份刊物应该是体育类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刊物了。正是他的勤奋、好学、谦逊、温和这些特质,让他在最成熟的年龄段成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掌门人,并带领这个团队开拓创新,使体育学院快速发展,在全国高师体育专业领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有一件事特别提气。王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统编教材《足球》的主编,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国高校体育专业使用。当时全国高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也只有20多种,王老师能成为《足球》教材主编,足见他在全国高校体育专业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后来,这本教材又成为全国普通高校“十五”至“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连续使用20多年。  

2014年底,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足球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当时王老师已退休近十年了,但当我向王老师提出能否担任河南省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时,王老师没有丝毫迟疑就答应了。我知道王老师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他对足球的热爱、对足球事业的执着丝毫未减,他愿意把毕业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体育和足球。王老师这种对教育、对体育、对足球的情怀值得我们学生辈永远学习和尊敬。后来,王老师又成为全国第一届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为全国校园足球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在王老师70周岁生日聚会上,我曾经感慨到: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河南学校体育这块园地,王老师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孕育了一批批铁塔牌体育果实。这些果实都成为河南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为河南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铁塔”贡献!王老师就像一位修行的高僧,用他言行的光芒为子弟们指明了方向。他用几十年的体育教育生涯践行了体育的爱、体育的美、体育的真!


回顾跟王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温暖的、温馨的。记忆的门打开之后,许许多多往事奔涌而来,若都记录下来可能会是一个长篇小说了。这个任务留待以后完成吧。今天就以这篇短文表达对王老师的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同时也表达铁塔学子对母校的感恩。希望王老师健康平安,帅气儒雅一直伴随着你!希望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您的学子们会永远感恩这个家!



作者简介



郭蔚蔚,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本科1977级毕业生,先后担任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处长,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几十年,谋划、组织、实施多项有效的工作推进措施,创新“两个大课间”,有效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成效明显,创新河南省校园足球发展理念和工作机制,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018年退休后被河南大学聘为国际足球学院院长,曾先后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足协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足球协会娃娃足球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足协副主席。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在《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本文为“学生眼中好老师”征投稿件,4月13日刊发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公众号,特此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与后台管理员联系。


精彩回顾


王刚:立德树人践初心,久久为功育英才

李瑞玲:愿化清风抚桃李,恪守人间草木心

严励:三十五载育桃李,心若蜡炬火不熄

朱连奇:坚守三尺讲台,遥望锦绣山川

张清民:怀揣初心,用真善美照亮理想之路

李霞:“霞”肝义胆担重任,科研效国守初心

孟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郭闰:桃李不言,花开有声

孔德志:精于术业,德以育人

柳岳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赵勇:潜心科研路,倾心为人师

刘宇鹏: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刘颖:恪尽职守葆初心,言传身教润桃李

焦小婷:找寻一扇门,打开一扇窗

靳艳:不忘初心使命 情系三尺讲台

肖运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李桂荣:做一个称职的大学人

Makram El-Shagi在河南大学

徐元清:因热爱而执着,因责任而坚守

白莹:科教路上的奋斗者,勇攀高峰的领路人

苏士梅:言传身教春风播 三尺讲台教绩扬

沈贺:坚守岗位,与时代共进

“华籍美人”吴雪莉:跨越国别的“大先生”(一)

“华籍美人”吴雪莉:跨越国别的“大先生”(二)

“华籍美人”吴雪莉:跨越国别的“大先生”(三)

靳艳:人生有大德,素心托高洁

安国勇:半生耕耘,矢志不渝

史富强  难忘恩师教诲情

高鑫雨  “四有”老师伴我行

高维亮  最初的记忆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