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裁员降薪浪潮汹涌的2023年,靠谁来拯救?

深焦艺文志 深焦艺文志 2023-09-01


作者Luxuan

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上班意味着什么?不同人群,答案大相径庭。但无外乎:出卖时间换取钱财、创造自我价值感。那么,不上班又意味着什么?不上班,答案多样纷繁。不工作,意味着你不再任由标准化工作作息刻板地切割你的每一天,意味着你的时间将交给你自己去自由打理,意味着你可以开始绕开那个每天悬在你眼前令你机械行事的诱饵,意味着你可以暂时远离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舒展筋骨做回自己。当然,也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2023年,是大幅度裁员降薪浪潮汹涌的一年,被迫离职或是忍无可忍的裸辞,都使得不停旋转的陀螺暂停下来,喘口气,回头看看,细想一下自己的处境。同时,工作也是社会的一扇照妖镜,社会运转的好坏、弊病所在都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美国纪录片《我工作故我在》中,导演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为噱头,试图探讨在这个瞬息万变至疯狂的时代,以及工作对现代美国人的意义。本片由巴拉克·奥巴马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


《我工作故我在》 


纪录片系列共有四集,展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美国人的工作生活和心态。虽说在每一集里,奥巴马都会与工作人员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困惑和希望,但这依然是一部宏观视角切入的伪社会观察,甚至散发出平淡无趣的鸡汤味:


从纪录片的分集维度来看,此片野心勃勃,似乎试图展现那亘古不变愈演愈烈的阶级碰撞,正如奥巴马所述:1%的高阶层所聚集的财富等同于其他90%的底层财富总和,而卡在中间的,是中产阶级,那些依赖自身的专业技能,尽力自我满足感的人群。但奥巴马的这句话仅是鸿毛,轻飘于剧情之外。在观影的过程中,这种感觉逐渐明晰:工作不仅依靠着阶级分层将人们分为三六九等,投入产出比例也大相径庭到令人咋舌,但似乎每个人都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我工作故我在》 


《我工作故我在》的底色,是为那长久以来一遍又一遍被赞颂的“美国梦”理念锦上添花的作品。至少从纪录片里的内容来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努力耕耘并受到了较为公平的对待,但真相是什么,还要打一个问号。唯一触动我的,是作为中产阶级一员的公司中层关于工会的论调:工会,始终与资本的獠牙抗衡;工会,是保护基层员工的有力武器。


对比之下,在韩国电影《下一个素熙》中,打工人则成为任人鱼肉的对象,劳动法形同虚设,造成异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许,这部作品才更逼近现实。


《下一个素熙》 


导演郑朱莉以写实细腻的手法雕琢出这部拥有尖锐话题的作品。影片细述一名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金素熙,如何在韩国的建教制度体系之下,沦为学校、企业、社会、父母的剥削对象,在压迫、瓜分和蚕食下直至崩溃,最终走向自杀之路。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获得8.2分,有逾2万人参与评价。其中5星占31.5%,4星占51.4%。影片的大获好评,来源于它击中了每个打工人的心,也抓住了社会症结。


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韩国建教合作制度的建立,这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教育模式,主要由职业学校、高中或特殊教育学校与企业机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建教合作的学生在韩国劳动基准法中被称为“技术生”,他们需要被锻造为适应韩国经济发展和工商业需求,提供基层技术。理论上来讲,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行业的职场实习和工作,获得生活津贴和实践经验。但实际上,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建教合作制度无法保障学生的权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反而为施害提供便利、课程和评价的质量更是水分多到不行。建教制度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或逃避责任的法宝。


呼叫中心是本片最精妙的设置。一方面,镜头语言得以时刻暗示素熙是电话服务中心海量实习生中的一员,她的遭遇可以就此无限复制;另一方面,呼叫中心电话另一头的韩国社会大众,如同暗流一样出现在观众的眼底,他们迥异但同样痛苦或扭曲的人性通过电话线回流到呼叫中心。韩国及东亚的社会结构压力得以描画。


《下一个素熙》 


毋庸置疑,制度出了大问题,它成为资本物化个体的帮凶。但制度的漏洞无可弥补,无从弥补,反而织就为一张滔天大网,所有人都无处可逃。当裴斗娜饰演的女刑警从公司、学校、再到教育厅,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对此负责的人,人们屈就于业绩数据,泰熙是这些数字中的一点墨迹,她的消失不影响后者一星半点,就像坠入湖水的雨滴。令人更绝望的是,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的一席之地,刑警宥真也困在这张大网中。社会结构性问题就此悬置。郑朱莉围绕着素熙之死,将环绕在她身边的社会角色一一铺陈开来:上级的PUA话术、高压的KPI、原生家庭的看似关心实则冷漠、象牙塔内的污垢,当它们被编排为剧本、在银屏上演,对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我们才惊觉其残暴。


事实上,《下一个素熙》登上豆瓣电影排行榜也从侧面体现了它造成的效应远远大于它原本聚焦的阶级和群体,它成为每一个普通打工人的写照,它忠实呈现年轻人如何被社会机器扼死,巨细靡遗地勾画这一过程,不仅是建教合作的实习学生,作为被压力逼出身心症的社畜的你,定会共鸣。在这部述说制度性困境的作品中,个体与集体、自由与束缚的命题也浮出水面。夕阳余晖照射进小餐馆中,在不同的日子里,轻落在素熙和宥真的脚面上,成为个体确认自我存在的证明,但也成为确认自己被围困的的依据。


《下一个素熙》 


《下一个素熙》中桎梏个体的职场牢狱,也出现在法国当代先锋作家乔治·佩雷克的笔下。他的代表作之一《加薪秘诀》道尽职场的荒诞不经。这部作品最初是一部广播剧,后以不加任何标点符号的形式发表在杂志上,再后来被改编成舞台剧。


《加薪秘诀》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一个男人想找老板加薪的复杂、慌乱却又有序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他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各种选择和推理,他遇到各种荒唐却也真实的障碍和困境,他在卑微的揣测中不断进行跨栏跑。佩雷克的作品以实验性和创新性见长,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佩雷克运用逻辑学、数学、音乐等多种元素,构建了一个复杂精妙的叙事结构,说是赋格曲也不为过。


《加薪秘诀》 


不加标点符号倒不算新颖,这一手法我们早已在乔伊斯(《尤利西斯》)及贝克特(《等待戈多》)作品中有所领教;但不加标点成为《加薪秘诀》的精髓:作为上班族的你定能体会到那种永无尽头的往复循环带来的绝望感,以及揣测领导心理时将一整块完好的心裂变为无数分支——而这无数分支之间的相通暗示着你的无从把握。诙谐和讽刺道尽普通上班族的困惑和无奈。


乔治·佩雷克


我们为何上班?这些种种可能性都消融在佩雷克笔下的这句充满回旋感的话语中:“又或者反反复复地去其整体构成了这家您为之鞠躬尽瘁奋斗一生的高贵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各个科室转悠转悠……”工作正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生之迷宫,百思不解,无法逃脱。



编辑:芝芝味桃桃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FIN-



深 焦 艺 文 志 往 期 内 容

跨越18年的忘年恋,撑起一代法国女神的禁忌人生


中国第一部立体声恐怖片获修复,导演花絮澄清没吓死过人
日本动画再进化,影院看番的时代将来临?
西亚地痞登顶德国乐坛,背后是双重身份的嘻哈文化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伍佰,在难听又刻意的新专中重生

怀疑一切的米兰·昆德拉,只为承受“生命之轻”


黄家驹逝世30年,重走Beyond的华语乐坛登顶之路


从马里欧到塞尔达,任天堂TMD就是世界的主宰


影史百年最伟大男演员,世间再无人与他相提并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