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看见“女性抑郁”
女性抑郁
上个月,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其中,关于女性抑郁症的数据让人无法忽视。
数据显示,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发布的《2022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报告中提到:从1990年到2019年,全球女性精神、焦虑和抑郁症患病率的上升比例高于男性,其中15至19岁的女孩受到影响更大。
所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想要重新分享以下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一些支持。
像照顾一株植物那样,
照顾自己
2. 保持和外界/TA人的连接
尽管不排除一部分人会对不需要日常社交的生活感到轻松,但人归根到底是社群动物。对大部分人来说,封闭在家的感受像是和外界切断了联系,可能带来焦虑空虚的情绪。
在这一步大家可以体察自己的社交需求,来进行对应的调整。
如果觉得有需要,积极和朋友家人约好定时视频,需求更多的话也可以约着开着视频各自进行日常活动。感到没有那么需要和外界连接的,也可以借此机会沉静下来整理思绪和生活,做一些在外忙碌工作时顾不上的事,也是一种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
归根到底,用自己接受和喜欢的方式保持和他人与外界的连接。
这件事上不需要有什么硬性原则,不想频繁视频的人可以拒绝这么做,不想自己呆着的人也千万不要压抑自己的需求。
图 / 《浪漫的体质》
3. 建立新的生活规律
当未来不确定时,建立一些确定性有助于支持自己的内心。
比如固定的生活规律。突然到来的隔离带来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生活规律的骤然改变。以往每天的日程突然消失了,生活失去了参照物。
当你感到失去对日期的感受时,建立新的生活规律会提供一定的帮助。
应激也即压力,当刺激性事件打破了身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处理能力,就会体现为压力。这一点的前提也是了解自身感受,识别哪些情况、信息会对自己造成压力,比如一看到/想到就烦躁的情况。
压力来源可能是新闻,社交网络,特定的家庭情况等等。识别压力来源并尽可能使自己远离它们。比如,和家人朋友同住的人可能会因为24/7的相处感到缺乏自我空间,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在建立生活规律的过程中设定独处时间。
点击图片阅读公众号“心声Mind”的文章,了解如何应对创伤性应激。
5. 将运动作为一种紧急手段
各种不同的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等能非常有效地短时间提振情绪。
能坚持的人可以设定每日运动时间,尝试把运动时间安排在自己情绪最容易低落的时候。如没有坚持的习惯,也可以准备简易运动装置,当情绪特别不好时,起身进行至少10分钟的运动,利用大脑自然分泌的各种激素帮助缓解情绪危机。
除了运动,任何其他能够短时间提升情绪的方式也未尝不可。比如吃一点甜食,或看一阵小猫小狗视频。再深吸一口气,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6. 关注身边人的状态
这既是一种守望相助,也是让自己保持和他人联系的方式。
许多人在隔离期间都体会到了真实线下社群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可贵。并非要在困境中强行唱赞歌,但可以说是一种苦中作乐。在困苦的情形下会引发人性的恶,也会因此有机会看到人性的闪光。
处在当前状况下,焦虑可能也是大家的一种普遍心态。一些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都值得尝试,比如控制酒精和咖啡因,保证睡眠,记录生活事件等。
写在最后
社会状况和生活变化与个体的精神情绪状态息息相关。
最好的心理工作者也不可能让生活本身确实遭遇困难的人无视现实变得轻松快乐。当大环境并不“平常”的情况下,要求个体保持平稳的日常心态,是不可能的。
一切心理健康建议的作用,都会非常有限。
因为人非草芥,人有脑、情绪和精神状况,人会感到创伤、应激,并体现在身体上。人的精神健康需要被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