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还充满着偏见,或许有人因为我们是女童而看低我们,或许有人因为我们是感染者而疏远我们,或许有人因为我们相貌平凡而无视我们,但每一个女童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勇气与力量,不论家庭、不论相貌,我们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不要在意否定,不要在意评价,相信自己,接纳自己,拥抱自己,去努力看看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的人,经历更丰富的事,发现自己的力量,给自己试错的勇气,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潜力。”
上面的这段话,来自临汾红丝带学校的一位女生,同时也被记录在她们于国际女童日之际,对全世界女童发起的《倡议书》中。
最近,我们去到山西临汾,和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进行了一场丰富的课外活动。“前途、未来、勇气、力量”,这是她们在《倡议书》中不断重复的几个词,也是这所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感染青少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给我们带来的印象。
尽管极力避免,我们还是带着一些刻板的想象走入了这所学校。40多个孩子,20多个女童,HIV阳性……她们会因为诸多闪现又消失的“爱心人士”(毕竟我们也将是其中的一员)而敏感,甚至反感陌生人到访吗?在见识到这个学校老师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后,我们意识到,此前的一切担心都是错的。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校园,就在楼梯上遇到了两个小女孩。小女孩“扑”向校长,并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校长好 !姐姐好!”。“明天这些姐姐要给你们讲课,带你们玩”,校长和女孩们简单沟通了几句,看得出来,孩子们很“黏”学校的老师,老师们也真的疼孩子们。当时正值假期,这所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是“疯跑”的孩子,没有条条框框的拘束,从这些孩子脸上,我只能看到阳光与快乐。而在第二天的活动中,我们更是看到了孩子们,尤其是女孩的力量。
活动设计包括带着女孩打拳击。我们带着拳套和手靶来到场地后,这两样东西很快被小男孩捕捉了,他们迅速瓜分了“玩具”,学着电视剧里大侠的样子击打了起来。而女生们乖乖坐在座位上,时不时投来羡慕的眼光。过了一会,先是一个女生动了起来,她“抢”过了拳套,开始击打。然后是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接过拳套和手靶尝试。和我们接触过的很多女孩不同,在这里的女孩野蛮生长,她们的拳很重,重到我需要不断提醒“不要这样打同学”的程度。
有男生试图“抢回”手靶和拳套,但姑娘们很快和他们达成“协议”,女生男生分别拿着一只手靶和一只拳套:“你们拿一个,我们拿一个,这样公平了吧?”
而在晚上的活动中,女孩们更是表现得出乎意料。面对“你心目中的女孩 你心目中的男孩”的问题,当我们试着让女生们判断哪些词属于女孩的时候,女孩们大声读出了每一个词。
是啊,勇敢、果断、胆子大……这些就是属于女孩,这些本应属于女孩。
另外,在学习拳击的过程中,女孩们“哈”“哈”的喊声响彻了整个校园。一些自然又内向的女生,在简单的“用力”“这样发力”的指令之后,也都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2个小时的时间其实很有限,所以在来之前,我们有过无数次怀疑:这有用吗?
但当我们看到,有的女孩,可能是人生第一次对着空气挥出自己的拳头,有的女孩,在活动结束后,追着我们多给她们拿几组靶,缠着问我们下次再来时,我们知道,答案可能是:有用的。
或许,在下一次面对冲突的时候,她会回想到这一刻挥出拳头的勇气;甚至,在兴趣的萌芽下,拳击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能成为她的一技之长。打两小时的拳或许在身体上不会马上带来什么改变,但让女孩拥有实践自己的勇气与力量的体验总不会是错的。
虽然红丝带的老师们和孩子们关系很亲近,但学校和学生们曾有过漫长的拉锯战。在让学生吃药这件事上,学校面对着很大的挑战——十几粒药,每天两顿,药很苦……从感染HIV到出现症状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对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没有症状却要吃药,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孩子们会偷偷把药藏起来,甚至丢掉,这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后来,服药就在医务室进行了,老师们会逐一看着孩子们把药咽下,这也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让孩子们不以吃药为耻的仪式。最近,就在女童日的几天前,校长给孩子们换上了最新一代的药物——更昂贵了,但一天只用吃一粒,而且副作用变得很小,之前孩子们身上出现的发育迟缓、骨密度低等种种生长发育问题,也都将不复存在。“我想让我们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长高,变壮,长好看,”郭校长聊到换药的初衷,说道,“我们已经看到上一批孩子身上的变化,不希望下一批孩子还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再贵也要吃,我估计这次换了药,未来半年孩子们的身高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可能还是要比其他孩子矮一点点,但如果是一两公分,别人也看不出来,我们孩子可以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活泼。”这所学校的孩子,病毒载量几乎都是0,这意味着ta们不会受疾病的困扰,也不可能将病毒传播给ta人,能够让未成年的孩子每天按时吃药,将病毒载量控制到这种程度,几乎是个奇迹。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身体边界”的话题。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性教育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因此,这次的女童日活动中,我们也试图给孩子们带来一节性教育课。卫生巾、痛经、身体边界……成长终究面临着改变,而这些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即便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大城市,这样课程的开设都面对重重阻碍,但校长只对我们说了一句,“你们是专业的,你们斟酌着做就好了”。
学校里有一名姓韩的老师,她曾经也是学校的一名学生。
她的家里只有养父和奶奶。7岁那年,她高烧不退,身上全是疱疹,也是那时,家人才知道她是HIV感染者,家人带她到当时学校的前身“绿色港湾”看病,后来,她就留在这里读书了。一读,就是十几年,小学,初中,高中,这所学校承载着她满满的青春回忆……
在韩老师高考那年,临汾为红丝带的15名考生设立了独立的考场。而当新闻报道发布时,太多偏见与歧视涌来,人们很难接受ta们要成为自己的同学、朋友。但ta们被保护得很好,高考之前,没有人看到过任何相关的言论。
后来,韩老师考上了大学。填报志愿时,她最开始想学的是幼师,但很多人告诉她,如果家长知道她是“艾滋病人”,就不会把孩子送进她的班级,于是,她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在3年后,她又回到了红丝带。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也没有太多的“抉择”,只是因为“我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我知道弟弟妹妹们想要什么”,带着这样的想法,她成为了红丝带学校的一名老师。这是一种身份的改变,更是一种传承。被爱包围的小女孩长大后又回到成长的地方,成为提供爱的那个人。这个学校的未来会怎样,能帮助到多少孩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郭校长、韩老师这样的教职人员的持续努力下,更多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一定能够在这所学校里,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孩子、这些女童的未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在爱的浇灌下,她们都会成长为很好的人。即便孩子们的病毒载量为0,并不可能传播病毒,但在当下的环境中,针对HIV感染者的歧视几乎无处不在,入学、就业、交友、恋爱……不过至少,临汾红丝带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进入社会前的避风港湾,在这里,ta们收获的爱与力量,能够帮助她们走上更灿烂的道路。这靠的不是一次拳击工作坊,也不是一堂性教育课,而是包容一切可能、愿意让孩子们看到更大世界的教育理念,和愿意践行这样教育理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