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 增长律 关注公众号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111 篇原创文章
作者:老斑鸠 编辑:家伟
关心完八旬老奶奶在哪里过夜,现在来继续关心下我们从哪里出发吧。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分享了律师如何把个人办案「案例」,写得更像是「故事」的一些小建议。(见文末相关阅读)
故事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是为传播、给读者心中留下记忆点——长远来看,也就是品牌价值沉淀——而服务的。
只是,律师的案例,不一定都很有故事性(很多所谓的「成功案例」,也有一些偶然因素,不应该直接突出律师),也不是什么案例都可以拿出来分享(案例性质,舆论导向等都要考虑),对于刚执业的青年律师来说,还存在手头没有足够案例支撑的窘迫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律师个人品牌建设相关的工作,如果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需要找到一些其它切入点继续挖掘。
从「知道」到「记住」,再到「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像各个行业都在谈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可回到一个具体的「品牌故事」的写作,恐怕就要开始手足无措在原地。
如果不写案例本身,律师的品牌故事,还有什么方向可以挖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 B站热门视频截图。「二舅」有没有治好人们的精神内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二舅」的视频,也成功在律师的朋友圈刷屏,着实让大家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人物故事,到底有多么强大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我们团队服务的陪跑律师客户里,有一部分工作,是关于律师个人品牌策划与落地执行。其中,在个人品牌策划前期阶段,有一些执行层面的工作其实已经在同步进行了。比如,我们会鼓励律师团队的助理或实习生,开始写「观察笔记」:从亲历者的角度,留下一些律师的日常工作旁观记录,找到一些适合作为故事沉淀的闪光点。如果够完整,就是品牌故事的组织部分,如果还不够完整,起码也可以是品牌故事的重要参考依据。▲ 电影《林肯律师》剧照。故事讲述了洛杉矶刑事辩护律师米奇·豪勒在一个亲办案子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性格展现得也更全面这件事情目前这么推进的:律所实习生每月提交一次观察笔记(文档初稿),经过我们团队的反馈(批注;修改;直接交流反馈等方式),修改之后存档(为个人品牌建设专门增加一个知识库)。推进这件事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品牌故事不是胡编乱造,塑造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而是来自这些点滴细节的真实分享——一个人的职业风格,生活态度,日常性格,其实离不开这样的「旁观者视角」。那么,到了我们团队的反馈阶段,会提出怎样的修改建议呢?先说背景,实习生小伙伴,最新一次提交的笔记里,挖掘了律师个人品牌故事相关的,有三个点:律师实习生挖掘点,其一:律师下班后,在美食面前的生活气息。美食里有人间烟火,觥筹交错间也有世间百态。实习生通过写律师在美食面前的反差态度(从没什么兴趣到「真香」时刻),来展现律师生活中的鲜活。就像一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人,突然笑了,肯定更有戏剧张力。一个重量级拳击手,出门背的如果是小猪佩奇的包包,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在美食面前,人们卸下了平时紧绷的工作状态,从紧绷到松弛,补充点细节,相信能引发更多人的共情。还有,我们要多想一层,这跟「律师」这个名词还有什么关系——要找到符号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继续往下挖。2,如果只写吃喝玩乐,这跟律师的个人品牌形象关系有多大呢?如果表达不够准确,反而会让人对律师的职业形象不够聚焦。那么,我们怎么找到美食与律师职业形象的结合点呢?我是这么想的:律师的服务是给客户的焦虑以抚慰,用专业的态度与客户一起化解难题;而律师也是人,也有需要解压的时刻,那么,美食某种程度上,就起到了一个「心理疗愈师」的角色作用。客户的抚慰可以来自律师的专业,而律师的抚慰,可能就没有那么「专业」了。因为,律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客户排忧解难上……律师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压力,都无法向客户甚至家人表达,只能自己消化。你看,这么表达,是不是「美食」的分量,就不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简单了?▲ 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海报。无论是《人生一串》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看久了我们会发现:「美食」只是诱饵,烟火气里的人来人往,一方水土里的人情世故,才是讲述故事的核心支撑点我发现,很多律所(包括其他行业的公司),都会在招聘信息或者日常品宣里,宣传自己的团队氛围有多好。只是,「氛围好」,在我看来,就跟对人喊「美女」「靓仔」「女神」「男神」……说的多了,就等于空话。要说一个团队氛围好,以及让路过听到的人真的信服,应该考虑怎么表达呢?1,一个团队的氛围好,体现在很多利他主义大于利己主义的部分。一个案子进来,团队是如何分工协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者是如何为其他环节工作者考虑的?这个点展现出来,工作当中的氛围好就体现出来了。心中装着客户,可能是一个真诚的团队;心中还装着同事,才会是一个更融洽的团队。2,一个团队的氛围好,一般会从职场蔓延到生活中来。如果团队下班后,没有一些生活中的交流,那说明团队还停留在「就事论事」「关不关我事」的阶段,所以,在律所组织的团建、内部文化活动之外,律师之间还有哪些互帮互助、亲密交流?就是一个可以继续挖掘的点。
▲ 电影《控方证人》剧照。主人公律师与客户、与同行、与助理等人自然流露出的对话交流,把律师的风趣幽默之间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位律师的团队氛围,一定很融洽,因为「领导者」的气质会传导给「公司」有没有一起经历过什么困难?当面对一个客户的突然临时需求,或者主任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团队是如何协同的?一起打过顺风仗,还要一起打过逆风仗,才是检验团队氛围的全面场景。有律师在「前线打仗」,协作团队是如何在后方支撑的?相信潜在客户对此也会很感兴趣。一个初入律所的实习生,是如何从忐忑不安的心态,转变为快速融入了团队的?律所里的哥哥姐姐们,是如何在日常的工作里,帮助自己成长的?不摆架子的主任,是如何鼓励自己放松心态做事的……从「我」的变化,看「团队」不变那部分东西,会让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加具体,实习生的情感投入,也会流露于笔尖。「氛围」本身是一个很空的词,而团队日常的行为与感受,都是可以真实呈现出来的。不是我没反馈,而是我给这位实习生小伙伴反馈了,但是我没写在这里。「律师的少年感」,是一个挺好的主题,也比较特别,有机会我会单独开一篇文章来展开这部分的思路。关于这个主题,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让你来分享自己领导身上的「少年感」,你会怎么怎么表达呢?▲ 本思维导图整理自:林桂枝《秒赞》第六章节,如果有感兴趣完整表述的,推荐找原书来翻翻
好了,感谢你读到这里,我将上文的一些表达简单总结一下。1,故事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为律师品牌服务的,而品牌建设,是律师「系统增长」很难绕开的动作。2,律师个人品牌故事不是虚构人物,而是让人物更立体,更丰满。客户需要的是能打篮球的乔丹,而不是被资本神话了的乔丹。3,同质化的主题,需要挖掘得更细节,或者更升华。细节看人品,升华看洞察。4,很独特的主题,也要考虑「不忘初心」,别忘了律师职业本身的专业形象部分。掌握技巧,别忘了保持真诚。5,文中有一句原话,摘录于此,我想表示强调:从「知道」到「记住」,再到「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桂枝《秒赞》(推荐理由:品牌故事的核心,还是洞察力)
- 许荣哲《故事课(一~二)》(推荐理由:故事的引人入胜,需要一点结构上的设计)
- 毕飞宇《小说课》(推荐理由:作家谈作家的作品,当然更容易谈到写作技巧层面)
- 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推荐理由:「尖子生」不是「别人家的小孩」这么空洞的背影,而是可以很立体丰满的)
-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推荐理由:融合了新闻纪实性和文学共情性的「特稿」体裁,很值得我们注意)
- 易立竞《中国导演访谈录》(推荐理由:忘记了哪位文豪说过:你知道怎么写对话,就知道怎么写人物了。言谈举止里,裹挟着一个人的所有过往,看看制造风景的人如何成为了风景本身)
- 杂志:《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等(推荐理由:每一个律所都有一个主任,可不是每一个主任,都已经成为了「人物」)
以上,一些经验分享与阶段工作总结,还不成体系,谨供诸君参考。品牌故事挖掘,也不过是品牌策划与建设里很小的一部分工作呈现。常怀敬畏之心,保持真诚,才是正道。不过有一点,是我越来越笃定的了,那就是,无论是一些交流密切的律师朋友,还是增长律团队,都会把品牌建设当成是「长期存款」:拿得出真心,耐得住寂寞,抵制了诱惑,把事情做实、做牢,才能兑换出更有价值的回报。无论冰山之上,还是往下,都有丰富的源头活水,等待解冻。关于律师的个人品牌建设,如果你也有自己分享与思考,或是在这一块也有想和我们团队共同进步的需求,欢迎与我交流。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
咨询策划 | 组织管理 | 团队陪跑 | 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产品清单”
增长律在路上
离不开你的“点赞”“在看”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