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者|陈伟武:良师印象记

语言学 2024-02-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Author 陈伟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良师印象记

文|陈伟武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陈焕良先生1989年于香港


   今年是陈焕良教授八十周年华诞,为良师写颂寿文章的念头,一直往来于心目之中,却又拖拖拉拉,文章延年益寿至今年最后一天始得成稿。


   良师的出生日期有三个版本:良师自称生肖属马,记忆中的生日是1943年1月2日;档案中的生日是1943年11月26日。身份证和户口簿上的生日是1944年11月26日。查过万年历,知道良师实际上生于1943年1月2日,阴历是马年(约当1942年)的十一月廿六日。


   过去户口登记不够规范,也没有骨龄测试之类做法,前辈的出生日期常有多个版本,司空见惯。有阴历阳历的差异,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为了早点入团入党入伍,为了早点参加工作,为了早点取妻嫁人生孩子,都可能虚报年龄。到了年纪大了,为了迟点退休,可能又把年龄改小了,于是就会出现越活越年轻的情形。


   良师1964年至1969年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本科毕业后留校从教,任中文系教授至2004年退休,曾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以汉语史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在于训诂学和古代汉语方面的研究。为本科生开设必修课“古代汉语”和选修课“训诂学”。为研究生开的课有“训诂学”、“传统语文学”、“文献学基础”、“训诂学专著导读”等。主要著作有 《训诂学概要》《训诂学与古汉语论集》,长期致力于古籍整理点校工作,编著有《白话史记》等,点校的古籍有《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巧对录》《格言联璧》等。


   1979年,我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拿着中学语文老师张介周先生写的推荐信,找到了在中大中文系工作的同乡黄光武老师。黄老师与良师既是大学同班同学,又是同事,关系很好,于是在大二第二学期,我就由黄老师引荐给良师。其时许多青年老师居住条件都很差,东区第一宿舍是翘燊堂,第二宿舍为文虎堂,都是教工集体宿舍,住户戏称为“七十二家房客”。


   良师即住文虎堂最西端的301室,两面房子,中间通道窄小而昏暗,走廊两侧堆满杂物,煮饭的炉灶和烧的蜂窝煤都摆在走廊,锅碗瓢盆搁在走廊的架子上。1991年至1994年我在职读博时,恰巧也住这一栋的这一层,只是靠东端的309房。直到1986年,良师才从文虎堂乔迁蒲园区623号之一501房,1998年又搬迁到现住的蒲园区635号之三410房。此是后话。


   第一次到良师家里时,良师为我开列了一些语言文字学入门书的书目,我只记得有董少文的《语音常识》(多年以后才知道董少文是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的笔名),还有陆宗达先生的《训诂浅谈》,其他书已记不得了。这一年暑假,良师带着师母和女儿枫红回家乡,就托我帮忙看管房子,我只需要晚上走几分钟,从东区第十四宿舍过来巡视一番即可。当时浏览良师的书架,第一次知道有钱钟书先生的名著《管锥编》其书。


   1980年9月至1981年7月,我们大学二年级的古代汉语课由两位老师合上,良师口齿清楚,条理明晰,同学评价甚佳,比另一位年长的老师评价更高。良师的家乡是早在晋代就已建县的广东千年古县——潮阳县,村名颇有诗意,井都公社古汀村。而我的家乡在澄海县盐鸿公社盐灶村,相距只有几十公里,都讲潮汕方言。我小时候接触过一些潮阳籍的木工师傅,但印象不深。现在与良师交谈多了,我心里有点纳闷,为何老师的普通话讲得好,家乡话反而那么难听懂。刚开始与良师晤叙,他的潮阳话我大概只能听懂几成,不懂也装懂,总是拼命地点头。


灵山寺(来源:潮阳区委宣传部)


   从小学到中学,自己在乡村学校尚算活跃,学习成绩也还过得去,一直担任所谓学生干部,可一上了大学,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真如丑小鸭一般,觉得百不如人,颇为消沉,唯有时常泡在中文系资料室自习。若资料室去得迟,找不到座位,才会到图书馆。在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李新魁先生主讲的音韵学研究,我决定选李老师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时,良师还提醒我说:“李老师不了解你。”后来我才知道,李老师认为我的水平还比不上同班某一位主修现代汉语的女同学。男不如女,这个看法给我很大的刺激。乡下人的观念:“三男二女好命婆。”我前面已有了一个姐姐,接着又有三个哥哥,我母亲很想再生一个女儿,我从生下来,就因为是男的,让我老妈很失望,她说:“怎么又是男的!”接生婆淑初姆说:“可不能这样讲,别人想要男孩,还求之不得哩。” 


   1985年暑假,我先回澄海乡下探亲,然后取道福建、浙江,路经上海、南京,再往苏州参加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训诂学培训班。在厦门时,我专程往鼓浪屿拜访厦门大学黄典诚先生,可惜适逢黄先生外出不在家,无缘请益。前此一年曾随导师潘弢庵(允中)先生赴西安参加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聆听过黄先生的学术讲演,具体题目已忘了,内容是有关方言与吟诵的,黄先生还用闽南话吟唱唐诗,摇头晃脑,有板有眼,煞是有趣。承办训诂学培训班的是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班主任由训诂学研究会秘书长唐文先生担任,负责讲课的学者有徐复、周大璞、许惟贤、唐文和罗邦柱等先生。良师当时也参加了这次培训班,我们听课20天,也有两天是到苏州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等处游览。


   1988年5月,李新魁老师组织成立了广州国学研究社,自任社长,曾宪通师任副社长,成员有姚炳祺、陈炜湛、陈焕良、唐钰明、陈初生、张桂光、黄文杰、麦耘、陈伟武,凡十一人。共举行过五十多次例会,一直到李老师1997年9月去世才偃旗息鼓。1997年3月,我随李新魁老师和良师赴汕头大学参加由林伦伦学长召集的全国方言学会年会,回想起来,这也是广州国学社最后一次集体活动。会后我们十数人随良师赴其家乡潮阳参观,良师的好友陈新平先生当导游,游览了灵山寺和海门等名胜,在潮阳县城棉城迎宾馆住了一宿。晚上我们几个人随李老师在小巷散步时,李老师的韩国籍女博士生金恩柱被楼上人家浇花的水泼到了,她还说了一句:“我们大老远跑到潮阳免费洗头了。”


1997年在潮阳

左为陈焕良老师,右为作者


   1986年,我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大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工作,好长一段时间生活颇为艰难。有一次,良师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北京路古籍书店刚来了一种新书,叫《清经解》和《清经解续编》,系里的老先生卢叔度教授自己买了一套,又动员良师也买了一套。现在良师又来动员我也买一套。其时我每月的工资扣除房租水电管理费等苛捐杂税之后,大概剩下不到两百元。有一次所里通知说,若家里要由学校安装共用天线收看有线电视,须交180元,那个月我的工资只有150元,还要补上30元才装了天线。一套《清经解》和《清经解续编》,书价360元,大约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我说没钱,不买。良师立刻借了360元给我,第二天我就到古籍书店把书买回来。


   其实,当时良师经济状况虽比我好,但也好不到哪去。一直过了一年多,我用搬运费还了良师这笔书款。有一段时间,每逢周末我就帮人当搬运工,用28吋永久牌单车把500件一袋的女装短袖衫从越秀南汽车站运往高第街服装市场,人家就会给我一些搬运费。    


   曾师家喜欢养猫,我还为曾师家的老猫写过一篇游戏文字,叫做《我的大师兄》。良师住文虎堂时也养过猫,不知何故想把猫放生,将猫装在一个笼子里,用布蒙上,挂在自行车后架上。从东区骑到西区的康乐餐厅附近,把猫从笼子里放了出来。神奇的是,良师骑车回到家里不久,那只猫又来找主人了。 


   我们念硕士时,语言学家、训诂学家赵仲邑先生曾经中风而留下后遗症,不良于行,前后两学期就在家中给我们讲“校勘学”和“古文翻译”两门课。其时良师由系里指定为赵老的助手,全程陪同赵老的讲课。后来良师担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除了安排教研室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曾经负责中文系主办的刊物《刊授指导》的编辑事务,且担任中文系主考的广东省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学科负责人,忙于指导中文刊授学员的繁重任务,为李新魁老师的《古汉语自学读本》编写相配套的习题答案一书。


   今年,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的汪少华教授曾经代表研究会来信祝贺良师八十大寿,同时希望良师撰文介绍自己的从学治学经历、学术贡献和治学经验,以供“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发表。良师委托暨南大学的王彦坤学兄婉谢不就。


   良师由于工作太拼,用眼过度,两次造成视网膜脱落,先后在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住院做手术治疗。此后视力颇受影响。前几年不顾年迈多病,视力衰弱,焚膏继晷,一笔一画写成《潮阳县志校订》,纠正新整理本《潮阳县志》错讹衍夺的毛病,近二十万字,再由其女婿伟强转录为电子版。这固然是良师严谨治学的一贯学风所使然,也是良师以自己平生所学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的新贡献。此书出版或发表屡遇挫折,后来我们只好将书稿化整为零,由《华学》集刊连载,第一部分近时已在第十三辑“饶宗颐先生仙逝五周年纪念专号”刊出。饶公治学汪洋恣肆,声名显赫,却是从地方志研究发轫,在天有灵,一定会认可我们在《华学》刊出良师此文的。 


   卢叔度先生晚年,常与良师一起到新港西路与怡乐路交汇处的新丰茶楼喝茶,或早茶,或下午茶,有时还有吴国钦老师或黄光武老师。我也参加过几次。


   2003年暑假,良师先回乡探母,再与吴国钦老师、黄光武老师和我汇合,一同赴揭阳参加潮学研讨会,会后由揭阳市委党校的郑智勇兄叫了一辆车,往揭西河婆游览了海内外著名的民间信仰景点——三山国王庙。


   几年前,良师同曾扬华教授在一起散步时,不小心跌断脚骨,刚好我与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主任范子文医生是好朋友,而范医生也是潮阳籍,我就和良师女婿阿强陪同良师去请范医生看病,在范医生悉心诊治下,良师脚伤终于恢复如初。


   1999 年,我的博士论文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印行,良师关怀备至,多所揄扬,写了书评《一部富有创见的简帛文献研究著作——评<简帛兵学文献探论>》,投稿《古汉语研究》,在2001年第1期刊出。后来良师的专著《训诂学与古汉语论集》收入吴承学和彭玉平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语言文学文库·学人文库,准备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良师希望我为此书写序,我竟以罕见学生为老师写序为由,婉谢良师之邀。良师后来转请王彦坤学长写序,书于2018年正式出版。如今每思及此事,愧疚不已。


   有一年,良师有三位硕士生要毕业,两女一男,那位男同学在学位论文后记中,对作为其业师的良师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也不说明良师的导师身份,却称并非导师的某位系领导为“恩师”,歌功颂德。其实,当初李新魁老师在招生的面试环节认为此生基础不行,主张不录取,还是良师为了性别平衡才坚持招了进来,后来也一直待此生不薄。我略知内情,看不过眼,颇为激愤,在给此生写论文鉴定意见时,有这么两句话:“欺师灭祖,情理难容;妄称恩师,尤为不伦。”良师慈悲为怀,从研究生院重新要来学位论文评审表,送到我家里,劝我重写,删去上面那两句话。


   师母原在广州手表厂工作,退休后体弱多病,良师对师母长年照顾,鹣鲽情深,堪为我等楷模。良师为人耿直,性情急切,每常论事,意气风发,声色俱厉。几十年间,良师对我学业上尽心提携,在生活上大力帮助。送给我的潮阳特产更是让我没齿难忘,如生醃钱螺,姜薯,地都咸萝卜等等。


   良师写得一手好字,工于柳体书法,秀劲流丽,从读本科的时候起,我就对良师的粉笔字和钢笔字艳羡不已,而黄光武老师却评为像面条一样泼来泼去,我对此说颇不以为然。良师的毛笔书法偶尔露峥嵘,1983年夏天我们大学毕业时,在怀士堂举行中文系师生书法联展,我记得当时良师提供的是隶书作品,内容是《论语·子路》篇中孔子的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005年,我多次登门求字,请良师为曾师八十寿庆书法展览惠赐墨宝,可惜未能如愿,良师坚辞不允。


   以前,曾师、吴国钦老师、黄光武老师、良师和我时不时会聚餐,论年龄,良师在几位师长中最小,论身材,良师和我最瘦弱,故而总是良师和我饭量最大,这也应了“努力加餐饭”的古训了。近年曾师年事渐高,较少外出活动,良师除了时常与曾师通电话嘘寒问暖,天气晴朗时,偶尔也会登门拜访曾师茶叙。以前良师客厅挂过容老的字,也挂过黄家教先生的字。家老去世后,黄师母龙婉芸先生曾约良师和我一同到黄龙府上选取黄先生藏书留念,记得当时我选了一本《黄侃论学杂著》,正好也是黄家的书。


   我的大学同班同学陈江在新华社海南分社工作,家住海口,向来对良师感情甚深,每到广州,必定重返母校拜访良师。2023年11月3日,陈江兄来母校参加大学毕业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当天傍晚执意邀请良师和周立宪兄及我在康乐园餐厅用餐,原来预订二楼绛云房由于餐厅失误而被人占据,我们只好被临时调整到一楼逼仄的会议室用餐,心远地自偏,师生四人,小酌叙旧,乐也融融。


   我走上了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学术之路,真正的启蒙老师就是良师。我人笨笔拙,在良师八十华诞之际,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写了这篇小文,文末再附上几句打油诗:



绵绵文脉出潮阳,

振铎舌耕鸣上庠。

苦辣酸甜皆品味,

鲁鱼亥豕细平章。

格言巧对传箴铭,

史记汉书译典藏。

县志校评高眼力,

一腔热血报乡邦。

衷心祝愿良师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2023年12月31日写讫

01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02推荐阅读

华学诚:追忆敬爱的郭锡良先生


荐读 | 一个人的学术离不开经典学术的营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后记


徐畅:一板书尽三国史:长沙吴简中牍文书的学术价值


如何以出土文献反观经学?——夏含夷先生访谈录


关注:收到离谱评语,4名博士生质疑盲审专家不专业!厦大回应

03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语言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周文辉

审核:李夏薇

来源:“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公众号


扫码关注!





点击在看,转发周知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师者|陈伟武:良师印象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