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静生百慧,虚容万物,内观无敌!

请​点击👉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点击关注大家同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惜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心明。


静,能生百慧,虚,能容万物!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儒释道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静能生百慧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所谓静生百慧。道教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曾国藩年轻做事,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虚能容万物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告诉我们虚和无的大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虚,首先是处世第一要诀。


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虚”的态度,就意味着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
虚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诀。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要达到这种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的状态,就需要在虚上下功夫。而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体悟大道。

修行人如何体悟大道?庄子给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心斋”和“坐忘”。本质上说,这两个词其实是一种方法那就是——虚的方法。所以庄子说“唯道集虚”。
只有虚能去除贪欲与智巧,扬弃它们,才能使心灵从纠结桎梏中解放出来,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没有分别、烦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静  静


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是道家自我心仪的境界。深知“无为”固然难为,“清静”其实也难真静。


说起清静,不由让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幅万籁俱寂,空旷虚灵,清幽恬静的诗情绝景,令人感受到,至清至静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 

 静能生慧,静能明道 


 “无念则静,静则通神”。古往今来,凡圣人贤哲,立德立业者无不以静为修,从静入手,不能静,就不能成大器。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了就聪慧清醒、不会糊涂,就能过的自在、活的舒心,就能干大事、成大业。


可见,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人们常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动声色的静,其实是一种高智慧的淡定。


只有不急不躁的理性的静,才能静观其变,搞清楚变的动因,把握住动的趋向,最终达到以静制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目的。


梁启超说:“每天静坐一两个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他日一切成就都基本上是这样。”


所以,不论你想干什么或在干什么,只要你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首先就必须培养自己清静淡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清静自在是一种应有的境界 

 也是很高的生活境界 


我们时常感到活得很累,这好大原因是由于我们活得不够清静。


现代人最大的精神隐患莫过于整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追逐名利、贪求无度,神经高度紧张;什么股票跌了、房价涨了,什么谁又升官、谁又发财了等等,你是听也听不过来的。


“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的心,不清静的躁动只会导致人心理上的不满足、不平衡,从而产生既不安份又不守己、不知所做、也不知所云的盲目失望感,让人生活在烦恼和痛苦的孤独之中。


其实,心静,则情不动,就算外界到处是金钱、肉欲的诱惑,只要我们自己内心能保持清静自然,少私寡欲,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我们就能心清一身轻,过得轻松,活得自在。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定居在人声扰攘的闹市,但听不到任何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静超天地外,不在无有中,心灵上远离了世俗,住的地方也自然就偏僻安静了。



 清静也是一种传统的养生之道 


先哲们认为,人养生,首在治心,治心先于安静,心不能静就会无所安,心不能定就会无所守,心无所守就会心烦意乱,心一乱就会百病丛生。


现代社会为何患神经病、变态狂和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自杀率逐年上升,这都是由于人们心里太复杂静不下来的缘故。


因此,人只有保持清静淡泊的精神情志,才能心清体健,泰然自在。当然,清静并非叫人万念如灰,什么也不想,而是应当顺其自然,顺时而动,动中求静,行止有常,饮食有节,心神安定,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平和安宁。


清静在于意念安静、恬淡虚无,排除干扰,使人五脏平衡,六腑和谐,分泌协调,使人的身心变得美好、强健、壮实,摆脱躁动、苦恼、不安和气虚力乏的状态。


从而达到祛病养身,延年益寿,发挥人体内在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清静自明”,也就是说只有“清静”才能“自明”,才能把持自己、掌控未来。


清静中别有天地,别有世界。人,只有心灵上的彻底清静,才能真正享受轻松安然,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



常明:

止,

一切修行的开始!

静心-内观--净心

=排除忘心见真心!


静虑-禅--得也--德--道……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简说


道炁开脉轮,安养身心灵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儒:存心养性

佛:明心见性

道:修心炼性



最近新文点下看:

刘丰:挣钱是修炼

科学机密:第三眼“屏幕效应”

宇宙脉轮:连结内在智慧

今生修成!

扬升的症状和变化

详细图解修行

体内的战争

修行的身心反应(必读)

熬 就是最好的修炼

静坐 欲望 情绪

天书之谜(收藏)

改变气场

都是能量决定的

一切密切关祖先

财多累主耗能量

向内看

现代医学挽救不了迷失的心

谈疾病与治疗

高频美颜法(收藏)

南怀瑾老师讲中脉

释万行:通中脉 · 精气神 ·修正道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