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关注 萨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昔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禅心明。
生命 · 健康 · 命运<共同体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大愿法师
从极致上来说,我们能孝顺父母的心是始觉,所孝顺的父母是本觉。真正生起孝顺父母的心的时候,就是回头是岸,就从向外的攀缘之中回头来照亮内心的盲点和分别执著,就是开始觉悟了。我们才真正知道,道在当下,不是向外去分别、去攀缘、去学很多知识,事实上当下的向内走去以至诚的孝顺心与天性相应,就是开始觉悟。
因此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能够孝顺父母的心是修德,所孝顺的父母是性德;能够孝顺父母的心是观照般若,所孝顺的父母是实相般若。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知道了,孝顺父母是自己的七重身心完全地与父母的七重身心融为一体,后面的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其实就是真心。
真心的体相用是空、明、觉。
真心的体是空(空性体),真心的相是光明(光明体),真心的用是觉察(直觉体)——能够从一切的已知之中解脱出来的这种不间断的觉察力就是真心的妙用。
因此我们真正能够相信所孝顺的父母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就是性德。
孝顺父母是小孝,
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是大孝,
帮助一切如母众生见性成佛是至孝。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就要孝敬他们。这样想其实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不是在智慧层面,是用分别妄心计较出来的,是错误的。
因为真正的孝是无条件的,是与天性相应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
孝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佛家称之为心性,儒家称之为道,一切圣人的教诲都是自然地从心性之中流露出来,所以教人的都是成圣成贤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做圣人的教育,智慧的教育。
所以可见,孝道文化的教育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好像学佛法一样,我们真正能够开启本性的智慧那是真正地学到了佛法,否则的话,你只是学到了佛法的知识,学到了佛法的表相,不是真正的佛法。
可见,孝道文化不是重在知,而是重在行,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过程。
我们都读过《西游记》,我们知道《西游记》里面,其实唐僧是比喻我们的心,猪八戒是比喻身业的贪婪,我们的身向外去贪婪地追逐财富、物欲,物质的享受。沙悟净是比喻恶口业的愤怒,孙悟空是比喻意业的迷乱,就好像躁动不停的猴子一样,中国的成语里面也有“心猿意马”。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比喻我们的心转迷成悟的过程,怎样将贪瞋痴转为戒定慧。
贪婪所以要戒,猪八戒要戒,然后成就戒无漏学;瞋恨愤怒所以要有定,沙悟净;愚痴迷乱就要有智慧,所以要悟空。
其实都是一个比喻,同样的,我们真正地实践去孝顺父母,实践孝道文化也都是一个转迷成悟的过程,转贪瞋痴为戒定慧的过程。
实践孝道的人,孝子自身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孝顺的至诚心、智慧和勇气。儒家称之为孝、智、勇,佛家则称之为大慈悲、大智慧、大雄力。孝、智、勇达到圆满的境界我们就称之为佛陀耶——觉悟者,佛是情感、智慧和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生状态。
----节选自大愿法师《禅与孝道文化》
现在很多人没有学过《大佛顶首楞严经》,总是有一些见地不正确,老是问:“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个烦恼那么难断?我念经都好多妄念?为什么这个妄想心、妄念那么不好息灭?为什么杂念那么多,杂念难以排除啊?”
你知道吗?你的见地错了,所以你修行要成就就很难,好像你煮沙,希望把它煮为饭一样,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要真正明白,就是怎么样?
妄心就是真心显现的,你没有真心,哪里有妄心?妄心好像波浪一样,真心好像水一样,没有水哪里会有波浪呢?你把波取消了,水也就没有了;你把妄心消灭掉了,那你就是落到顽空里面去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妄心不是消灭掉,而是停歇下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是我们的妄想心,狂心一歇下来,当下就是菩提。你不要去消灭这个妄心,“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所以我们歇下狂心的时候就是真如。一切法门都是教导我们把妄心歇下来,不要取圣,你有一个能求的心,有一个所求的圣果,你还是停留在化城之中,所以那个禅宗里面叫“圣堕”,堕落在圣位上。憨山大师就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月明帘下转身难,那个是圣堕,所以只要歇下狂心就好。
我们说断烦恼,这是方便说,烦恼妄心本来无体,你转烦恼,是真实说。念头一转,后念悟即是佛了。所以直指人心的见性法门是一超直入如来地,我们能够入一真法界。
----节选自大愿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学记》
平面人生只关注外焦点,外在的事业成功,外在的东西;而立体人生既有外焦点又有内焦点,但是立体人生还有外焦点和内焦点的差别;而圆融人生是没有内外差别的,就像这个水晶球一样。你看它每一个点都是焦点,每一个点都是平等平等的,每一个点都是遍满法界的。圆融人生的禅者在任何一个生命的时空点,他都是遍满整个宇宙,遍满法界。
逻辑思维是侧重于思考外在的世界。而水平思维,不单单是关注外在的世界,同时也关注能够观察世界的内在思维工具的提升。因此他看世界能够更主动,能够更全面,要能够照亮这个能观察的思维方式本身。因此佛家就会提倡内观,修内观禅;儒家就提倡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曾子说的心理学上面叫做元认知,心理学上有两个重要的名词,也就是感知和认知。
那么与佛法怎么来对应呢?很简单,佛法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受蕴就是感知,你不要去大脑想它马上就知道了,马上就有一个判断。而这个认知,它是会经过了一个思维,那么这个就是想蕴。简单地说,感知就是受蕴,认知就是想蕴。其实不用去背很多名词,你自己体悟了以后,怎么说都不会有问题的。那么然后有一个元认知,元认知其实它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思维本身,思维的对象是什么?当然是信息了,我们要有很多信息做原料才能思维。思维的内驱力是什么?内驱力当然是价值观,你要创造价值,你要解决问题,不然你思维干嘛。但是这一切其实它都是什么?都是有为法,有造作法,不过有高低差别而已。
而灵性思维是无为法,心彻底彻底地安静下来了,不但没有贪瞋的反应,连过往那些反应的痕迹都消融于法界。因为他的心遍满法界——“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消融于法界了,心灵的宁静,烦恼的止息就是涅槃。你不要以为涅槃就是死掉了,一定要知道心灵的宁静,烦恼的止息就是涅槃。所以可见灵性思维就是在涅槃状态之中,也称为——归零。什么是涅槃听不懂,什么是灵性思维听不懂,那听什么?也称为真正的全新归零。
一般世间人解说的那个归零,其实是不透的,真正的全新归零,这种无为法的状态是灵性思维。有一位重要的禅宗祖师,石头希迁禅师有一部很短,但是很精要的著作就是《参同契》。《参同契》你懂得,禅法的精要你都懂得了。《参同契》里面有两句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竺土大仙心”开始第一句,后面就是“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灵源是本体,枝派是现象。一切众生都有灵源,也就是都有清净无染的佛性之光遍照法界,这个叫做灵源明皎洁。我们每个人都有灵源明皎洁,但是它会随着众生业报的不同而流注于不同的生死、无尽的六道轮回中,这是枝派暗流注。
----节选自大愿法师《禅与创意》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
道,可。
道,非。
常,道!
☀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明心见性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觉
性 能
心
道 法 术
玄
玄者
可 也
恒常无住
其妙莫名也
以儒修身入世间,
以道养骨身心天,
止定静安虑可得,
以佛养心随万缘。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福慧性命向正觉!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最近新文点下看:
感恩作者大爱
禅苑动态一览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明心见性特别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