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找初心👉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定初心 守初心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川,顿悟时写下《悟道诗》,道尽了人生真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诗词出自宋代大文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从字面上,诗人焦急地在千万人中寻找爱慕的女子,却左顾右盼不见其踪影;在诗人感到失望时,突然眼前一亮,在一角残灯旁恻分明看见了她。



深层含义是可能自己一直在大千世界中苦苦追寻的人或物,本心或悟道,实际上就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一直未曾留意。

今天要分享的这首诗,出自一位修行问道的尼姑,与辛弃疾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名叫《悟道诗》





《悟道诗》
作者:宋代尼姑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顾名思义就是领悟佛理、领悟道经、领悟真理等。

要说悟道诗,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唐代高僧、东山法门开创者、禅宗五祖弘忍在决定将衣钵传给谁时,六祖慧能与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两人的悟道诗。

神秀跟随弘忍学佛多年,主张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则是主张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悟道诗,于是两人推上了不同的道路。




这首诗,是一个已经皈依佛门的尼姑趁着春季到来离开寺院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却一无所获,当归途中遇到一棵梅花树时,

突然意识到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有种“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之感,尼姑一下就顿悟了,于是写下一首《悟道诗》。





尼姑的这首悟道诗不像神秀、慧能那般单纯说理,其中带着一些少女的调皮与生动,不管从悟道还是寻春来看,都是一篇佳作。

诗歌的大意是:费尽了时光寻找盎然的春意,却见不到春的踪迹;脚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笼罩在山头的白云。重返家园,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这眼前的枝头上,春意正热闹十分。

世人通过参访禅门宗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消解了心灵的冲突,回到了精神的故乡。

等他们一旦归乡,才发现原来自己所苦苦寻觅的,其实本身早已具备。归乡后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整日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然而却找不到理想中的春色;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香,就在这个时候,发现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这首禅诗,没有直接下禅语、说禅理,而是不落言筌,绕路说禅,以鲜明的形象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

道不远人,自性即佛,与其苦苦外觅,不如反求内心,也许就在刹那间大彻大悟。



短短4句28字,通过外内、渐顿的强烈对比,道出了悟道的全过程,真切生动,使所有求道者读起来都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能不为之颔首印可。

第一二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的“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



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对于“道”的追求,在常人看来也就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中间的执著与无悔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道精神。

道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我们无数人苦苦追求,勤苦不懈,但是却仍旧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不是无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便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外求不得,于是反思内省。为什么是在“归来”后才发现了枝头的春色而不是出门之前就发现了呢?

转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归心灵,发现自己迷失的本性,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第三四句“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不仅发现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道不远人”;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自己才是灵魂的主宰,越是外求离正路越远。

用手指月,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手指是路径,月亮也不是最终的目标。月亮象征清净心,清净心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世人求法往往求诸于心外,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人们只顾着眼睛追求好看的颜色,耳朵贪图听美妙的声音,鼻子亲近芳香之气,舌头品尝美味之食,身体难离缠绵的感觉,心中执著于生死分别。



我们每个人都在凡尘俗世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但始终都找不到长久的永恒的幸福。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所感觉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却在于自身的体会和醒悟。

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显露,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仿佛它从来都没有来过。


正如六祖慧能的《坛经》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神照本如的:“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竹窗随笔》载某古德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

《五灯会元》卷二载慧思、慧海语录:“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志勤禅师在悟道后,开始接众。一次,一个学僧问他:“怎样才能出离生老病死?”志勤回答:“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

只要自性不动,那么听凭你烦恼萦绕,我便犹如浮云自来自去,自心则一无挂碍。

是啊!“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外修。”

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南辕北辙。要善于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才能体悟到其中的禅机妙理。



这不,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掠过。这种偶然的顿悟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在心弦拨动的刹那,原来有些东西依然美好如初。

可见她不是一个常伴青灯、刻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她是一个心中有花、活泼、自在又有生活情趣的少女。


一首悟道诗写得如此富有感情,实在难能可贵,能得以千古流传,幸哉!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恒常无住

其妙莫名也


以儒修身入世间,

以道养骨身心天,

止定静安虑可得,

以佛养心随万缘。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死心踏地,打坐定时。

身口意定,真言恒持。

事上制心,观照绵密。

正道守戒,誓证菩提。

最近新文点下看:

身是菩提树


回头见性,离尘智慧

九喻如来藏

次第捷径、法华七喻

床上八段锦(密)

善待病情

三千大千世界 大画

佛教的世界观

感召真仙沐浴法

两个人来度你

走出剧本

体香奇光静坐法

从身体到精神的桥梁

人格、觉察、正念(藏)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禅苑 请您关注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明心见性特别链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当背诵)

元音老人:略说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打坐修行六要点

南怀瑾:什么是明心见性?

释万行:明心见性前前后后

万行大和尚:明心见性

万行法师:如是明心见性

万行和尚:修行入道精气神

南怀瑾:烦恼菩提 · 中脉法

明心见性修炼法

明心见性诀窍17-21(珍贵无比)

明心见性***密码*牧牛

明心见性法-检验

明心见性后怎么修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