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分析》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 2023-03-12

  ·哲学专题讨论·


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原则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塑造着人与社会。在伦理道德领域,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引发了剧烈的伦理冲突,特别是对人自身的道德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直面这些尖锐的新问题、新挑战,既有的一些伦理原则彼此缺乏联系,并没有作出应有的整体性回应,同时又很少顾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伦理支持。立足于智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智能化趋势,在准确研判其伦理后果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以人本原则为核心、包括公正原则和责任原则在内的整体性的伦理原则体系。它力求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予以必要的引导和伦理规制,实现其为人类服务、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人本原则;公正原则;责任原则

作者:孙伟平,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李扬,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人工智能应用“责任鸿沟”的造世伦理跨越
——以自动驾驶汽车为典型案例


摘要:以自动驾驶汽车为典型,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鸿沟”成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责任鸿沟实质上是机器智能体在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又尚未获得责任主体地位阶段的一种责任无着落现象。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它所带来的责任鸿沟是实践领域亟待取得突破的理论课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人类带来目前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红利,而责任鸿沟则可能构成人工智能应用的瓶颈。在期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应对随之而来的归责困境,已是当务之急。跨越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鸿沟,关系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关系到人工智能发展前所未有红利的顺利兑现。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责任鸿沟,在传统范式中不可能获得合理应对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在规则和规律一体化的造世伦理层次,这一鸿沟才可能真正意义上被跨越。造世伦理最基本的特征是整体性、类特性和共同性。以自动驾驶汽车为典型案例,相关责任和义务主要涉及智能设备的设计、使用责任和类群受益者伦理义务两类。如果自动驾驶汽车所发生的事故没有人事行为责任主体,只存在受益者义务问题,相关损失应由自动驾驶汽车受益者以义务的方式承担。人工智能应用责任鸿沟的造世伦理跨越,将使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相应红利的兑现构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人工智能;责任鸿沟;造世伦理;自动驾驶汽车

作者:王天恩,上海大学智能社会和文化研究院教授。


人工智能中符号奠基问题的几种解决策略


摘要:符号奠基问题(Symbol Grounding Problem:SGP)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由认知科学家哈纳德提出,意指在不借助外部中介的条件下,一个纯粹的符号系统应如何获取意义?目前为止,SGP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以哈纳德的杂合系统为代表的认知主义方案;第二,以布鲁克斯的物理奠基策略为代表的生成主义方案;第三,以福格特等人为代表的指号学方案。但是,这些解决方案都受到了塔迪欧和弗洛里迪的批评。他们提出了“零语义承诺”,即要求这些方案不能借助任何形式的内在主义(innatism)和外在主义(externalism)解决SGP问题。不过,“零语义承诺”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合理性仍需进一步阐明。

关键词:符号奠基问题;人工智能;中文屋论证

作者:毛郝浩,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建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哲学传统研究·


“缘起性空”与虚无主义问题
——一个现象学的方法谈


摘要:与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要求相似,龙树“万法皆空”的主张也不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而首先并主要是一种方法论的筹划。如果笛卡尔不是确切意义上的怀疑主义者,那么龙树也不是确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者。“空性”之所以超越了有无的本体论思考,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摒弃或悬搁所有执着的方法论操作。事实上,“空观”不是对哲学见解的断灭,而恰恰就是哲学见解,即笛卡尔式的方法论沉思。这也与胡塞尔所说遥相呼应——哲学的使命在于,通过追问使自己不拘泥于传统的、事先给定的前哲学的世界理解。“缘起性空”因而恰恰意味着对传统的、事先给定的前哲学的,甚至哲学的世界理解的不拘泥和不妄执,或者也可以说,悬搁和中止判断。

关键词:万法皆空;方法筹划;现象学还原;执着;悬搁;方便

作者:倪梁康,浙江大学哲学系、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西谷启治的虚无主义论及海德格尔批判


摘要:“二战”后的日本弥漫着“何去何从”的虚无氛围。面对此历史现实的京都学派哲学家西谷启治,以自身的虚无情境出发检视源自欧洲的虚无主义之历史脉络,借以追寻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在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脉络中,尼采与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最为重要。因为两者的虚无主义,皆不离人类的实存。唯一不同的是,尼采从自身实存出发,海德格尔则从其存在论出发。然而,先于西谷对两者提出批判的是同学派哲学家田边元。田边以其忏悔道哲学立场分判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属于智者哲学,两者的虚无主义论述尚未完全脱离理性主体立场,因此无法走向彻底的“否定即肯定”“无即有”之道路。田边这一思路为西谷对尼采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提供了一个指引。西谷主张以空的立场来克服两者的虚无主义立场便是明证。

关键词:尼采;海德格尔;虚无主义;实存;空

作者:廖钦彬,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庄子》身心关系层次问题初探
——以《齐物论》为核心


摘要:《庄子》内七篇中涉及身心关系的诸多层次。依循《庄子》的内部逻辑,可以探寻《齐物论》中表示意识或主体性的概念——如吾、我、心、真君、真宰等——在使用时的层级关系。唯识学对心意识层次的划分,则有助于厘清《庄子》中主体性相关概念的层级脉络,并获得对“蝴蝶梦”和“物化”内涵的重新解读。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主体性;物化;八识

作者:包蕾,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


摘要:在当下中国,“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性焦虑。青年人为何“躺平”,如何变“躺平”为“挺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躺平”现象产生之外因主要是当代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内因主要是其生命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后者表现为躺平者的“空心病”和“三观”问题,其核心是缺乏支撑其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价值观。青年人要走出“躺平”之困境,打造昂扬挺立之人生,需要以人之“贵”“灵”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挺立时代潮头;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修德进业,担当责任使命;以时中之智慧走出“内卷”与“不公”,突破制度瓶颈;以经典阅读和反思构筑信仰与价值观,激发青春活力。概言之,要疗治“躺平”之“疾”,既需要社会消除“内卷”,构筑公平机制;更需要青年个体安顿心灵秩序,重建人生意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关键词:躺平;内卷;空心病;人生意义;精神危机

作者:张自慧,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依力亚、黄利金,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伦理学专业博士生。


家的无意识结构与主体化功能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家情结


摘要:不同于存在主义将人构想为被抛入世的孤独存在者,精神分析从一开始便将人置于家中进行考察,认为人在根本上便是有家、在家且恋家之人。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家首先是作为家族世代传递的无意识结构,具有赋予每个主体以其独特身份与位置的重要功能,是人由个体转化为主体的首要场域。作为主体的人往往不仅生于且终于、困于也成于作为一种情结的家中,而且正是对这种家情结的升华,造就了诸如“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使得“国”在文化无意识层面有可能成为“家”之命运、结构与功能的延续、拓展与深化。

关键词:家;无意识;情结;主体;精神分析

作者:卢毅,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醉与真——中国酒精神之维


摘要:人世日益演进,“真”却日益稀缺;“真”愈难得,人们慕“真”、求“真”之念愈烈。从思想史看,道家一方面引领人们投入内外修炼而返“真”;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以“醉”达“真”的方便法门。后世追随者进而将“醉”视为“真”的直接前提与简洁路径。在他们的观念中,“醉”既能产生“真”,也能呈现“真”;既能乐“真”、养“真”,也能保障不失“真”。他们甚而断言“惟有醉时真”,将“醉”作为“真”的必要前提与呈现场域,以及精神生活的本源。王绩以“醉乡”全面敞开“醉”的精神内涵。“醉乡”平淡自然,独立自得,成为孕育、孵化“真”的基地。王阳明将“醉”作为良知开显的一个机缘,也是基于以“醉”显“真”的逻辑。“醉”非日常之态,由“醉”而“真”既透露出对“真”之难求的深深无奈,却也由此开辟了一条不凡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醉;醉乡;真;真人

作者: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智慧研究院暨哲学系教授。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从“大设计”到“小设计”: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规则之变


摘要:人类当前已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算法准备实现政治算术学派以数字来测量、预测、规划与控制社会的理想。对社会规则的“大设计”的传统看法认为,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认识社会规律,自上而下规划出社会的终极蓝图,这在大数据时代已经过时。大数据时代应当采用“小设计”的设计规则。在认识论上,“小设计”认为不能给出既定社会蓝图,反对大数据的精确性、客观性。在方法论上,“小设计”主张社会规则应当进行渐进主义的局部调整与修正。在科学观上,“小设计”秉持谦逊主义的科学观。为解决算法民主、自我治理、智慧城市设计、机器人设计等大数据时代的全新问题,“小设计”规则必须注重公众参与、实时反馈、多元融合、面向未知。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规则;渐进主义;算法治理

作者: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尉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拉图尔非现代哲学溯源
——基于拉图尔与塞尔的对话


摘要:法国科学哲学家米歇尔·塞尔是拉图尔的哲学导师,他的关系哲学是拉图尔拒斥现代性二分的非现代哲学的重要思想源头。不同于以往人与非人、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的截然二分,非现代哲学注重关联性,在统一与杂多、二分与综合中选择后者。实际上,非现代哲学就是一种关系哲学。塞尔这位学界普遍忽视的科学哲学家为拉图尔提供了诸多重要的灵感来源,拉图尔从塞尔那里继承了相似的时空观,直接借用了“转译”、“拟客体”等核心概念,在“人类世”等现实层面也与塞尔主张一致。梳理二人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非现代哲学,进而为把握当下关联混杂的社会现状提供理论工具。

关键词:拉图尔;塞尔;非现代;关系;转译;拟客体

作者:史晨,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蔡仲,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化进化的模因视角及其哲学意蕴


摘要:模因概念已经被广泛用于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但对其依然缺乏公认一致的看法。基于对几种代表性观点的梳理和分析,模因被界定为由人类心智系统所创生和复制的文化信息单元。通过与普适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对模因的运用可以作为解释文化进化机制的必要和有效的进路。而且,在学理上,模因与基因共享一种基于信息—计算的本体论,这对研究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模因;基因;信息;文化进化

作者:刘长燕,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郦全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教授。


  ·访谈与书评·


关于实用主义的两篇访谈


受访者:苏珊·哈克(Susan Haack),美国迈阿密大学人文学科杰出教授。

译者:王洪光,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论是缺位的,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冯友兰曾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汤一介也说:“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在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系统的认识论理论。”金岳霖等大家也写作过《知识论》等著作,进行了重建中国知识论的尝试。在知识论的西学东渐过程中,陈嘉明教授系统地在中国哲学界引入了当代西方知识论,组建了知识论专门研究机构与全国性专业学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知识论的发展与研究。借由对陈嘉明教授的这次访谈,我们希冀重温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以飨读者。

作者:陈嘉明,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郑伟平,厦门大学哲学系暨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如何哲学地言说庄子
——《庄子内篇释义》的启示


在众多中国哲学经典当中,《庄子》一书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但一般爱好者喜爱,专业研究者也青眼有加,单是书名中包含“庄子哲学”字样的,仅北京大学哲学系不到二十年时间就贡献了五部,按出版先后,依次是:王博《庄子哲学》(2004),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2006),郑开《庄子哲学讲记》(2016),章启群《渊默而雷声:〈庄子〉的哲学论证》(2019),杨立华《庄子哲学研究》(2020)。其中,韩林合、章启群两人的专攻方向还不是中国哲学。庄学之热,即此可见一斑。

虽然都冠以“庄子哲学”之名,但这些著作呈现出来的庄子哲学几乎是一书一面。比如,韩林合认为,《庄子》一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生意义问题和如何治世问题。两者之中,人生问题又更为根本。人生问题主要有:如何找到绝对的价值(诸如至真、至善、至美)?如何享有绝对的自由?如何享有绝对的安全?如何生活于绝对的幸福之中?如何生活于永恒之中?只有体道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暨哲学系教授。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三、作者投稿请登录《哲学分析》官方网站http://zxfx.cbpt.cnki.net。

四、本刊联系方式为021-64280039。

《哲学分析》编辑部



往期目录         

《哲学分析》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欢迎关注《哲学分析》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