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演唱会如何为城市“吸粉”?
7月14日,鹿晗演唱会在重庆举行;22日,任贤齐演唱会重庆站开唱;29日,梁静茹演唱会将在重庆举行……紧接着,五月天、伍佰、张惠妹等明星演唱会也将落地重庆。
歌迷们惊喜地发现,重庆下半年的演唱会,已经官宣的就有十多场。网友直呼:“下半年的重庆,堪称追星天堂!” 纵观当前的演出市场,热度一路攀升。明星演唱会“一票难求”的背后,演唱会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引人注目。
比如前不久,周杰伦在海口开唱,仅4天的演唱会时间内,海口市的旅游收入达到9.76亿元,比当地“五一”整个假期的收入还多1亿元。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演唱会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眼下的演唱会经济热潮,能否长远?演唱会“流量”,如何转变为城市经济“留量”?这都值得思考。
▲重庆演唱会现场。/重庆日报客户端
随着经济的复苏,演出市场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6.89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10.99%。 于是,“演唱会经济”这一概念逐步进入主流视线: “音乐+旅行”,双向奔赴带动跨城消费。为了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当下,“跟着演出去旅行”已成为新的潮流。 跨城观演,已经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很多乐迷认为,“音乐+旅行”的搭配模式,不仅能够近距离追星,还有机会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体验感十足。有数据显示,仅今年“五一”期间,大型演出项目的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总人数的50%。 消费群体年轻化,“Z世代”成为观演“主力军”。观演人群中,年轻人是主流,互动式、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成为“Z世代”的消费偏好。
为了感受演唱会现场,年轻人甚至愿意“打飞的”前往演出城市。《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演出市场消费的主力为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群,该年龄段在购票观众中连续3年占比超过76%。 抢抓“出圈”机会,各地争办演唱会。一边是歌迷忙着抢门票,另一边是城市抢着办演出。 正是看到了明星演唱会身上的“流量”红利,一些城市花大力气引入明星演唱会,想要博得“出圈”机会。还有的城市将演出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比如石家庄近日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将打造“摇滚之城”。
▲音乐节吸引大批观众。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演唱会作为文旅市场的“新宠”,为城市撬来了人气,也撬来了现金流。 一些城市开始注意到演唱会的“杠杆效应”——一场大型演唱会,往往还撬动了交通出行、住宿餐饮、商超购物等综合消费,成为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 巴南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透露,一场演唱会带动的文旅消费可达千万元。以前不久在巴南区华熙文体中心举办的TF家族演唱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演出带来的住宿、餐饮等营业收入约393万元,加上门票收入871万元,这场演唱会就可撬动1200余万元消费。 如果说大量的游客带进来的是流量和关注度,那么带出去的就是城市形象和美誉度。演唱会,也打开了城市形象展示和口碑营销的窗口。 在很多城市看来,“宠粉”就是最好的营销。在周杰伦海口演唱会期间,海口市要求把全市客房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加开两条免费双层穿梭巴士线路,并在12345热线设立演唱会咨询专席……这些“宠粉”举措赢得了歌迷和游客的盛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热潮之下也带来了隐忧。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业态,演出市场秩序亟待规范,加上一些地方监管不足,各种“槽点”也不少。 从购票体验来看,“黄牛”垄断售卖高价门票、主办方出售处于视线盲区的“柱子票”等行为,引发观众不满;从演出质量来看,表演曲目陈旧、明星敷衍表演“水时长”、低俗表演“辣眼”等现象,让不少粉丝“粉转路”;从配套服务来看,场馆空调不给力、演出现场如厕难、演唱会结束后乘车难等问题,也频频引发观众吐槽。 面对市场热潮,各地既要警惕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又要有做优服务的“热心肠”,保持长远发展的激情和热情,才能让演唱会经济持续热下去。
趁“热”打铁,锻造优质服务。面对演唱会经济的流量红利,各地纷纷入局,但想要在混战中突出重围,必须立足于过硬的服务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好风凭借力,“软硬兼施”才能扶摇直上。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大型演出配套设施水平,有序推进演出场馆建设,着力加强对已有场馆的修缮维护,完善卫生间、休息区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为承接更多大型演唱会做好“硬”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提升票务销售、演出质量监管、消费者维权等“软”服务,及时回应游客关切,提升游客体验感。 添柴加火,营造演出消费新场景。针对当下消费者年轻化、更偏爱沉浸式演出等特点,应积极引进优质演唱会在重庆落地,并根据城市特色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观演体验。 既要看到明星带来的大IP、大流量,积极引进大型明星演唱会在重庆落地举办,也要看到小众演出市场的“群星效应”和“长尾效应”,打造多点开花的演出市场和文化生态,形成演出方和观众与城市之间的“黏性”。 同时,还应结合重庆自身城市特色,利用好长江风光、工矿遗址、森林草地等景观资源,巴渝文化、“赛博朋克”、火锅文化等文化资源,创新开拓户外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形式,开发系列文创周边产品,创新文旅消费场景。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艺术处副处长汤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重庆演艺市场的供给侧潜力尚需挖掘,要提升本土创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土演出质量,积极培养观众看演出的习惯,还要推进业态模式创新,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都市演艺聚集区。 持续“保温”,从“演出热”走向“城市热”。重庆应抓住演唱会这一“送上门的营销”机会,深耕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品牌塑造,传递城市名片,将外来的流量热度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热度。 这就需要城市打好“宠粉”的组合拳。比如,为游客提供交通、餐饮、景点、酒店等优惠活动,并推出“拿门票优惠游、优惠住”等组合政策,让游客有机会深度发现重庆的城市魅力;又比如,可以在大型演唱会期间,联合开展旅游节、民俗节、文化消费季等跨界活动,延伸演唱会经济内涵,通过独特的文化体验,建立游客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潮水有涨有退,明星引流也只是一时的热度,城市不应止步于演唱会带来的短暂红利。重庆只有看到演出经济背后的发展逻辑,把握机遇,深耕文旅产业,让城市热度持续“保温”,“音乐粉”才能发展为“城市粉”,“一时热”才能“时时热”。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