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中药刺客”一路“狂飙”,刺痛了不少患者。
《中国新闻周刊》7月份的一则报道显示:国内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鸡骨草等个别品种年涨幅甚至达到400%~900%……网友感叹:“都喝不起中药了!”中药材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物资,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价格“反季暴涨”,化身“中药刺客”,引发众人担忧。守护中药材,就是守护“中国药”。谁在让中药材价格“狂飙”?天价中药材该如何“退烧”?患者的用药需求如何保障?这些都是市民普遍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巫溪县七龙村,中药材种植带动乡村振兴。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经销商不出货,药店买不到,病人吃不起……有价无市的“价格狂欢”背后,中药材市场陷入了一种虚假繁荣的怪圈:淡季不“淡”,此为一怪。通常来讲,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中药材储存成本高,往往是市场淡季。但今年6月以来,中药材价格不降反增,涨幅也显得不合常理。近日,一则“浙江一药农卖元胡10分钟到手52万”的新闻登上热搜,惊呆一众网友。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旨在反映我国中药材市场整体价格情况与变动幅度的“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在8月3日这天,达到了16年来的历史最高位。有业内人士称,中药材市场正在经历史上“最魔幻一年”。有价无市,又是一怪。涨价,照理说应是供不应求的信号。多家媒体走访调查后却发现,国内多处中药材集散地均出现“冷库爆仓”现象,大量药材并没有走向市场,而是被打入“冷宫”。比如,安徽亳州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有机构调查发现,当地存放中药材的冷库异常爆满,冷库投资热悄然兴起,仓储价格节节攀升。这些迹象都表明,有人在刻意囤积居奇。“蝴蝶效应”,牵动患者神经。中药材作为一条完整产业链,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牵一发而动全身。异常涨价,经过层层传导的“蝴蝶效应”后,其恶果最终只能转嫁到患者头上。
有杭州市民近日对媒体表示,自己看完中医门诊后,医生所开的14帖中药煎服制剂的价格,竟然高达近千元。主治医生的说法是:“药方比涨价前贵了一半,有些甚至涨了三分之二的价格。” 此外,一位负责向三甲医院供货的医药负责人也提到:“今年多款中药饮片身价翻了四五倍,以同款500克/份对比,当归饮片从42元涨到242元,党参饮片从63元涨到238元……”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中药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公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药材的需求愈发旺盛。然而,只“走热”不“走心”,价格虚高、表面繁荣的中药市场,绝不可能带动产业良性发展,更不会给患者带来实惠。“高烧”持续不退,长此以往,中药材市场自身也将危如累卵。
▲石柱县华溪村,村民正在黄精基地清除杂草。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对于中药材价格暴涨,只有多方求证找准病因,才好对症施治。
客观来看,中药材适度涨价有其自身因素。
一方面,今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药材减产,导致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新版药典对药材的质量要求更高,加之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也带动了中药材的生产成本增加。
然而,升温不等同于“发热”。涨价一旦超出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合理的范围,就有可能是受外部因素“感染”所致。
资本囤货炒作,是本轮“高烧”的关键原因。“价格狂欢”背后,是资本卷起新一轮行业风暴。多地行业协会公开发文也指出,游资炒作加剧了中药材市场的供需矛盾。
有中药商透露,中药材在当下被赋予了金融属性,成为资本手中的一种“理财产品”。此前炒房、炒矿的闲散社会游资,近期纷纷涌入中药材领域,还有一些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通过垄断某些药材的货源,恶意哄抬“身价”,在高点抛售获利。
中药材产业结构的失衡,也为“病毒”滋生提供了温床。中药材行业有其特殊性,产业链、工业端与种植端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中间生产环节混乱等,都让行业的“透明度”受到影响,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中国中药协会种养殖专委会副秘书长贾海彬对媒体指出,中药材产业链包括生产环节、贸易流通环节、工业及终端环节,其中工业及终端环节的市场规模与营收水平远高于种植端,让工业企业掌握了产业话语权。由于长期对种植端的不重视,药材供给保障脆弱,一旦面对中间药商囤积居奇,市场稳定性便不堪一击。
▲渝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人在对铁皮石斛组培苗进行接种。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要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打铁还需自身硬。民间有句俗语:“病来如山倒,治病需趁早。”既然中药材市场“病了”,那么关键时刻,各主体切不可讳疾忌医,而是要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一方面,多措并举防范涨价风险,让药价回归合理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治标,更治本。当务之急是要直击病灶,“沉疴”就要下猛药。一些不法商家之所以对哄抬药价的行为趋之若鹜,就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践踏法律所需付出的代价,进而心存侥幸。针对恶意扰乱市场、坑害消费者的行为,相关部门要重拳出击,及时刹住不正之风。比如,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查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不良商家,让违法成本严格“兑现”,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立足中药材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更重要的是强健筋骨,治病于未然。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早已指出:“上医治未病。”中药材产业也是如此,只有深入推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持续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杜绝“病毒”入侵。比如,重庆城口日前发起并成立“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联合渝川陕鄂15个毗邻县(市、区),推动中药产业资源共享、科技共研、市场共建、品牌共用,共兴大巴山中医药经济走廊,合力打造渝川陕鄂大巴山区域中药材产业示范带。这为中药材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降低了市场恶性竞争的隐患。不容忽视的是,也要用好文化“药引”,治愈“心病”。常言道:“身病好治,心病难医。”“中药刺客”频现,就是从业者忘记了治病救人的初心,丢失了悬壶济世的仁心。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成果理应为人民共享,而不应成为个别人牟利的工具。弘扬中医药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积极建设中医药多元服务体系,让年轻一代感受中医药魅力,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培养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自豪感和敬畏心,确保中医药文化精髓不褪色、不变味。及时让不合理的中药材价格“退烧”,患者对中医药才不会感到心冷,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持续升温。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主播丨伏一晨
实习丨钱洋 周美馨
审核丨饶思锐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