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去赶场!

杜铠兵 重庆瞭望 2024-03-12

重庆民间有一句俗语——年关来了好赶场。


重庆人口中的“赶场”,即深受年轻人追捧的赶集,时下在社交媒体翻红。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赶集”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110亿次。与此同时,直播赶集、赶集攻略、摆摊日志等题材成为“流量密码”,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赶集热”。


赶场是川渝地区重要的传统民俗,一头连着文化,一头连着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赶场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此次“赶集热”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传统赶场,如何才能重新赶上时代脚步、赶上“泼天富贵”?

▲在黔江区濯水镇,村民在购买年画、春联。杨敏 摄/视觉重庆 

北京郊区大集、沈阳造化大集、青岛泊里大集、西安焦岱大集、开封洧川大集……近段时间,这些原本“土味”十足的传统集市纷纷走红成为网红打卡地。特别是临近春节,全国各地掀起采购年货的热潮,各类城乡集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就像是一种突然的“血脉觉醒”,赶集不再是农村长辈的专属,也成为城市年轻人群的新潮流。这让人们不禁好奇,集市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有年味。集市上浓得化不开的,是愈发引人珍惜的人间烟火气。过去,赶集是人们置办年货的主要途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每到春节前后,赶集就成了大人重视、孩子盼望的盛事。可以说,过年赶集已经成了刻在很多人基因里的集体记忆。


在城镇化脚步加快的今天,年味变淡成为人们的普遍感受。难能可贵的是,年俗文化中一部分最原始、最纯粹的气质得以依托集市这个鲜活的载体传承至今。


而一旦走进春节期间的集市,那种阔别已久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年味变得具象化。这种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是电商和城市商超所无法替代的。


有实惠。不是超市逛不起,而是赶集更有性价比。在“平替文化”流行的今天,年轻人的消费理念也趋于经济实惠。相较于商超而言,集市天然节约了店租、装修、人工、广告等成本,因此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低的物价,可谓性价比“拉满”。


特别是集市上的一些农特产品,在距离生产端更近的同时,也离消费者更近,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在这里购物,没有花里胡哨的促销套路,也没有抢券凑单的繁琐流程,有的是捡漏时的惊喜、抹零时的人情味。


有乡愁。“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曾这样描写集市景象与田园生活。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而言,赶集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人情社交都与集市息息相关。


而今天的集市,更承载着不少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子的淡淡乡愁。物美价廉的农特产品、风味独特的民间小吃、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偶尔走进集市感受“从前慢”的美好记忆,或是在赶集直播、短视频中体会片刻的轻松与惬意,这便是“赶集热”能够持续升温的内驱力量。


▲西部(重庆)科学城走马古镇赶集日,上百米长桌宴摆满了古镇街道。 雷键 摄/视觉重庆

有人的地方,就有集市。赶集作为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民俗活动,也是一方土地上发展与变迁的缩影。


如今,传统的赶集也表现出了一些引人关注的新趋势,释放出与时俱进的全新魅力:


从农村走向城市,赶集成为新潮流。传统乡村集市凭借其原汁原味,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打卡。与此同时,集市这一实惠高效的消费场景也逐渐走进城市,“集市经济”持续升温。


以重庆为例,赶场活动除了在农村地区经久不衰,也在主城都市区愈发活跃。据媒体报道,重庆仍保留了1300多个“场”,其中红土地“周日集市”、汪家堡农贸市场、七星岗民生商超等热门赶场地长期摩肩接踵。


从土味走向“年轻”,集市衍生出新价值。集市之所以吸引摊主和顾客,是因为它能提供突出的经济价值;而集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是因为它能提供独到的情绪价值。


近几年,摆摊、赶集成为年轻人之间的潮流文化,各类文创市集、非遗市集、国潮市集受到热捧。这类市集自带社交属性,成为年轻人释放生活压力和发展兴趣爱好的聚集地,逛集市相当于进行一次“精神按摩”。


难怪有网友说:“即使什么都不买,到集市上逛一逛也会心情愉快。”


从线下走到线上,“云赶集”带出新机遇。流量经济时代,传统集市也搭上了互联网快车,逐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催生出直播电商、文旅IP、网红经济等新业态。


走进如今的集市,除了熟悉的乡音和吆喝叫卖声,还不时可以听见“家人们”“上车”等新词汇;在社交媒体上,“云赶集”“100元赶集挑战”“赶集攻略”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流量加持下,不仅销售数据节节攀升,地方文旅资源和文化IP也频频出圈走红。


“泼天的流量”背后,赶集这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商业活动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风口。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地方而言,其中蕴藏的机遇都不容小觑。


▲丰都县高家镇赶场天销售柑橘的农户们。陈勇 摄/视觉重庆


有人赶的是生活,有人赶的是兴趣,有人赶的是文化……在重庆,有一种生活方式就叫赶场。


然而也需要客观认识到,重庆的赶场文化当前还处于“大隐隐于市”的状态,尚未形成像山东“黄河大集”、河南“洧川大集”等具有知名度和辨识度的集市品牌,其经济和文旅潜力仍需要进一步深挖。


重庆的赶场想要赶上“泼天富贵”,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脚步:


赶上政策红利,创新解好“赶场+”的经济算式。当前重庆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无疑为创新发展“赶场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重庆应深挖传统赶场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将赶场嵌入城市更新的有机生态系统,打造“赶场+后巷经济”“赶场+夜间经济”等新业态,让更多“小而美”的消费新场景涌现。


比如在位于中心城区的红土地轨道站附近,群众约定俗成,于每周日上午聚集成市。其中销售的生鲜水果、日用品、民间美食等特色商品便民实惠,还产生了诸如“烧白大神”等网络热点,“周日集市”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


赶上市民需求,回应好小集市中的大民生。小小集市中,同样有基层治理的大课题,一方面考验着主管部门的智慧与手段,另一方面也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格局。


首先来讲,赶场活动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决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相关部门的监管不能缺位,要严格规范营商环境,依法打击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行为,为顾客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要做优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档升级,比如开辟停车场、设立公共厕所、规范摊位分布、美化集市空间等,提升游客与顾客的体验感。


今年春节期间,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便根据当地莱山镇大集的习俗,专门为市民开通3条“赶集专线”,更好满足了莱山区及周边居民春节前购置年货、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引得市民纷纷点赞。


赶上时代潮流,在变与不变中留住文化本味。好看好玩的民间技艺,好吃好味的民间美食,大量藏在民间的文化珍宝应当借用好赶场这一平台,主动创新求变,打造出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靓丽名片。


其中要变的是形式。赶场文化也要主动触网、增强网感,主动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手段在网络流量中分一杯羹,同时搭乘数字重庆建设的快车,助推数字农业、直播电商发展,将文化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但更为关键的是,赶场的本味不能变。应保护好民间赶场的原生场景、能工巧匠、优秀民俗活动等,切忌一味追求商业化、现代化,也不能过度包装、无中生有,打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赶场活动。赶场一旦失去了最初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竞争力。


对于重庆人而言,赶场就是身边的“小确幸”、可感可及的幸福感。走,赶场去!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郑钰潇 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往期精彩内容

● 商务部点赞,重庆凭什么?

 “仅退款”会成盗版帮凶吗?

 区块链,链什么?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走,去赶场!

杜铠兵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