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我的家乡
编者按
每个人都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发展的推动者。
春节假期,重庆瞭望编辑部里来自五湖四海的评论员们,踏上回乡的旅途。我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记录,用各自家乡的小故事,捕捉时代的大变化。
今日,重庆瞭望推出“瞭望我的家乡”特别策划,希望这组评论员回乡的短评,能够唤起您内心的共鸣,并引发您对社会变革、时代进步的一些思考。
01
从这里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坐标:四川省南部县、西充县
春节期间,我在两个地方奔忙。一个是南部县,一个是西充县,南部是我的家乡,西充则是我爱人的老家。
在重庆过完除夕,大年初一,我们踏上回家路。在路上,作为幼儿园园长的爱人就通过电话联络安排“坝坝宴”的节目和人选,写主持词。
初二中午,“坝坝宴”在热闹中准时开场,男女老少来了近百人。小品、拔河、歌曲、舞蹈、村支书致辞、长辈讲话,节目简约,但接地气。每个人的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动人,静寂的孙家湾许久未有如此热闹。一个小小的文艺活动便能调动乡亲们的热情,说明乡亲们是喜欢文化活动的,是爱热闹的。
与孙家庙村相比,我的老家变化更大。因为南广高速的通车,收费站修在了家门口,从这里进城只要8分钟,很多外出务工的乡亲回乡新建了很多小洋楼,规划整齐,成为公路两旁崭新的风景。
见到熟悉的乡亲,亲切之余,也有长辈们渐渐离开的惆怅。不由心生感慨,过年的这几天很热闹,甚至有当年的烟火气息,但,过完年呢?
回乡抽空转了转曾经熟悉的小路,仍然能看到不少的土地长满芦苇或“水蜡烛”,无人耕种。微风吹过,满眼飘絮,田野静寂,热闹的丰收场景似乎已成往事。
不久前,有央媒发问,年纪大的农民种不动地,“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那么,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家乡面临同样困境,亟须科学破解。
“树还在,橙已黄,不见当年偷橙郎”,我们心心念念的家乡,不应该只是一年一次的心灵迁徙或寄托,我们更要思考如何重建它、激活它、回归它,并从这里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孙家湾热闹的“坝坝宴”。王方杰 摄/重庆瞭望
02
年味背后的家国情怀
冉苗俊
重庆与我的家乡,一南一北。两地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文化不同,过年的氛围也不尽相同。
过年的介休城,氛围感拉满:市区主干街道两旁装扮了红灯笼和各种灯带,家家户户阳台也挂上了象征喜庆吉祥的彩灯灯笼;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场所举办了多种文娱活动;各家餐桌也摆上了包括“煮色色”、炸油糕在内的各种特色美食……
介休被誉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三贤故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年春节期间,当地都会组织各种活动庙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今年春节,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张壁古堡,举办了第七届“地道中国年”新春系列文旅活动。
活动现场,有老师傅将面团制作成各式卡通人物,有人传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介休干调秧歌的小调,还有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出的各色表演。除了当地人,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有人说,春节是全民族的一场狂欢,也是一次虔诚的文化皈依。从深层次看,春节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亲情伦理、家国情怀的一次集中展示。
无论是万千游子踏上春运回家路,还是贴春联、挂灯笼、逛庙会,又或是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新的过年潮流,春节的“变”与“不变”,都是对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更是对国泰民安的不懈追求。
这一刻,我们必定情感相通、家国同心。
▲大年三十的介休,不少市民家的阳台挂上了彩灯和灯笼迎接新年到来。冉苗俊 摄/重庆瞭望
03
旅游过年也是一种团圆
饶思锐
不仅住在城里的亲人没有选择回乡过年,就连在老家的表嫂,也带着孩子和朋友结伴去江苏旅游过年。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在“千难万难都要回家过年”的以往不可想象。这是思想观念之变,也是生活水平之变,更是基础设施建设之变。
如今交通、通讯更方便了,亲人们的联系更频繁了,团聚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从过年变成了每一个假期,从家乡走到了每一个大家想去的地方。
▲亲友相约旅游过年。吴兰兰 摄/重庆瞭望
04
和美乡村,从“心”开始
程正龙
今年春节假期,我驱车1200多公里,驾驶16小时后,终于回到位于广西东南部的乡村,看到了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
熟悉的是,很多亲朋好友虽然多年未见,但是很快就能在互送新年祝福中重新“热络”起来,聊起乡村往年趣事,打捞“记忆的碎片”,憧憬家乡美好未来。
陌生的是,看人居环境,不少村头村尾的垃圾池正在焚烧生活垃圾,搞得乌烟瘴气;看河流,河面上漂浮着一些矿泉水瓶、塑料袋、生活垃圾等,拉低了美丽河流的“颜值”。
近年来,通过综合整治,家乡垃圾围村、河流污染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理想中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仍有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相关部门在落实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机制不健全、工作未细化落实、群众动员不充分等问题。同时,部分村民囿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对生活垃圾“一扔了之”或“一烧了之”,与提升人居环境背道而驰。
对此,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相关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提升人居环境工作,让“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理念,真正在干部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广西岑溪一乡村垃圾点焚烧垃圾。程正龙 摄/重庆瞭望
05
来自远方的年味
“谁还有快递?我一起带回来。”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年前村上的最后一次赶场。和往年天不亮就要赶去“抢菜”不同,如今乡亲们赶场时多了几分从容——许多菜,都已经提前在网购平台预订好了。
山东大虾、东北松子、北京烤鸭……原来这些远在天边的特产年货,现在都可以汇聚在西南山区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
如今,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餐桌越来越丰富。生活的变迁,也在一道道年味十足的菜肴中变得具象。老一辈人很难想象,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也可以摆满来自天南海北的山珍海味。
最近乡亲们的家里还流行起一种新的小家电——小型真空塑封机。尤其是到了年底,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腊肉香肠,塑封后寄送给远在他乡的亲友。亲友间浓浓的人情,通过一件件快递串联起来。
“除了在网上买,要是家里的东西也能通过网络卖出去就好了。”对于日益发达的农村电商物流网络,乡亲们也投入了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自家这些优质的土特产,也能通过电商卖出好价钱。
无形之中,农村电商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在增强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乡村物流收发配送不够及时、物流网点运营管理不规范、乡村土特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从流动中的年味,窥见一个流动中的乡村,其中蕴含的活力与机遇,引人期待。
06
故乡的车轮
春节来了,返乡路上,行李变重,心情却变轻。
每年回故乡,我总带着一些怀旧般的应然想象。但故乡的实然发展,往往超过我的期待。
年幼时,阆中人常乘坐人力黄包车穿街过巷。这种黄包车,车篷上刺绣着脸谱人物、三国武将。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车轮,细细的钢制轮圈,便于通过古城颠簸的青石板路。当车走起来,车上的铃铛便随着车夫的动作叮当作响。彼时恬静的古城里,叮当声正如城市缓慢的心跳。
在城市的交通发展中,路总是先于轮子改变。后来,阆中作为“春节文化之乡”为大众所熟知,成为“网红”旅游城市。城市道路变宽了,路上的游人变多了,黄包车的运力渐渐不能承载,出租车和电三轮驶上了古城街头。虽然轮子变小了,但因为走的路不同,出租车与三轮车带着更多外来的游客认识了发展中的阆中。
阆中与重庆的生长方式相像,最老的核心城区也是江峡环绕的江心岛,而新城区宛如发丝般向外扩散,构成了城市新的边界。
近几年回来,我总爱去阆中新城看看,这里坐落着剧院、广场、度假酒店等现代文化设施,道路也更加平坦开阔,路上跑的不再有太多电三轮,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私家车。“道路四通八达,喜迎八方来客”,这是许多阆中人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从历史帷幕里的黄包车,到现代道路上的小汽车,轮子由大变小,但城市的步伐却越跑越快。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故乡小城跑出现代化的加速度,我感到由衷的欣喜、雀跃。
07
退场未尝不是一种亮相
坐标:重庆市铜梁区
它是我曾经生活过的一个国防三线企业厂区。说是“家乡”,似乎不太准确。
这个春节,我回了一趟这个“家乡”。残阳斜照,衰草离批,老厂区满目萧索。途中只见到几个老人,颇有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况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三线建设调整工作的开展,工厂生产线外迁。新厂跟上时代步伐,发展成为国家大型核心骨干企业,位于山沟里的老厂则逐渐荒置。
放眼重庆乃至全国,三线老厂中的幸运者,会借着城市更新、工业遗产保护、文旅打造的春风,得到重生。但限于地理环境、改造难度等现实因素,恐怕其中有不少还是要慢慢消亡。
发展与怀旧,难以始终保持同频,但人的眼光总应该向前看。
回来之后,我读了新近出版的《重庆工业简史》。书中的一句话,深以为然:“可以说三线建设使得重庆工业实现了第二次跳跃式发展。”更应看到,这背后,是无数个体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三线老厂的“肉身”或许终将殒灭,但三线精神拥有超越时空的力量。适时退场,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重新亮相。
去年,重庆提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路线图”“任务书”固然重要,但也别忘了书写出以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代表的三线精神,在新时期的全新价值。
拿好前辈传过来的“交接棒”,让我们共同跑出新重庆蓬勃向上的新赛道。
▲老厂区虽已人去楼空,但三线记忆始终长存。郑钰潇 摄/重庆瞭望
08
回家路的变迁
坐标:四川省广安市
身为四川邻水县高滩人,一直定居在重庆两路。尽管现在两地车程不过50分钟,但在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之前,返乡之路却有诸多不便,特别是在年节时分。
那时,即便是在春运期间,从重庆到高滩的客车,每天也仅有几班。显然,这难以满足汹涌的归家潮。当时,往往需要提前几天在网上抢票,整个过程令人焦虑。
记得有次,我归家心切,选择乘坐“节节车”。一大早出发,经渝北桃源大道、兴隆镇、茨竹镇等多个地方换乘,才最终赶上回家的班车,到家已是下午4点。那天的小雨和等待,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归途的不易。
随着高竹新区的成立,回家变得轻松许多。2022年6月,首条跨省一体化公交线路“川渝20路”正式开通。这条线路起点在渝北双凤桥,终点直达高竹新区,班次频繁、票价低廉,大幅提升了回家的便捷性。
更欣喜的是,如今渝北至高竹新区的快速通道——南北大道已全线贯通,三期也即将通车。以后驾车半小时便能从渝北抵达高竹新区。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相信这条宽阔平坦的快速路,将为高竹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路,不仅缩短了回家的时间,更在心里,拉近了我们与家乡的距离。
▲川渝高竹新区一角。周宝琴 摄/重庆瞭望
09
村医专业化,脚步再快些
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