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这件事,做得对不对?(文末有福利)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就部分高校聚焦的“肥胖”问题,应该如何“把脉问诊”?
此外,“减肥赚学分”引发关注,也会对整个校园文化产生正向影响,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带动身边的同学更加关注健康,追求更阳光的生活方式。
正确看待减肥赚学分争议。
不能忽视的是,减脂课程与学分挂钩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观点认为,高校应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任务,减肥是个人私事,不是学校的事情,更不应与学分挂钩。
也有专业人士质疑,减脂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值得关注。
比如科学性考量。大学生在减肥过程中,容易陷入节食、过度锻炼等误区,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高校减脂课程是否具备专业师资力量,能否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是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
比如公平性问题。将减脂课程与学分挂钩,可能也会让一些学生感到不公平。他们认为,勤学苦读的学生应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学分,而减肥成功的学生则可能轻松获得学分。高校需要统筹兼顾,建立完善的减肥课程评分机制,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同时应加大宣传解释,避免同学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再比如风险防控。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减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心动过速等健康问题。高校是否具备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能力,是否提前建立了应急机制,确保能够及时处理学生在减脂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故,这一点也很重要。
减肥课非速效药。减肥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运动、快乐生活的健康理念。通过体育锻炼、饮食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体重,还能提升其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提升”,让他们终身受益,而不只是短期有“疗效”。
大学开设减脂课程,看起来不值一提,甚至有点“花边”的味道。但小事不小,折射出高校回归育人的初心,值得推广和提倡。
所有教育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小而言之,是体现高校对个体的关怀;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既然肥胖是疾病的源头,通过减肥堵住这个源头,医防结合,意义深远。
1916年,毛泽东在写给他的同乡,语言文字学家、著名教育家黎锦熙的一封信中,详细阐述了体魄的重要性,强调身体素质的强弱与人的道德、智力发育密切相关,认为“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
到今天,我们强调的体育精神本质上仍然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全面素质涵养。我们说的身心健康,既包含身体上的锻炼和竞技,也蕴含精神上的追求和提升。
减肥目标要明确。高校要明确减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减重效果。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自主锻炼、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
评价体系要优化。可以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体重变化,又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运动习惯等方面的改善。同时,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优化评价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师资力量要专业。高校应加强对减肥课程教师的重视、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此外,还可以邀请营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评估,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否则,“减肥赚学分”真的就会成为昙花一现,甚至沦为笑柄。
育人意识要提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别高校开设减肥课程,体现了高校育人意识的回归和提升,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围绕学生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教育开展的任何尝试都值得肯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要,以人为本。如果说学业、分数是后面的“0”,健康永远是前面那个“1”,正在推行的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享有的福祉,没有健康,神马都是浮云。
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减脂赚学分”的办学尝试,或可成为全国所有高校可推可行的公共课、公益课。
尊敬的读者朋友,高校鼓励减肥的做法,您说对吗?您有什么关于减肥的故事愿与我们分享?欢迎留言,我们评论区见。
PS:读重庆瞭望,品艺术精酿。
注:当月内同一账号重复获奖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