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久病、良医?

自依 明居物语
2024-11-25

美国临床治疗师、美国身心治疗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彼得·莱文在他的书中说过,人类是很特别的生物,与生俱来就有疗愈能力和运用此天赋的智慧。



1.

书名:创伤30讲

作者:施琪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04-01


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会成为创伤的治疗师。不少心理治疗师曾经都是遭受创伤的病人,他们可能经过了六七年,甚至更长程的治疗。后来他们不仅战胜了创伤,还通过自己的成长和领悟,使自己有丰富的战胜创伤的经验和知识,于是又进行了七八年的训练,最后终于成就自己,变成创伤治疗师。在做治疗师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和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创伤者的疗愈,自然有更丰富的经验,有着更好的共情能力。这些经历能使他们更好地帮助别人。


2.

可能我这话说的有点难听,在我们这个行业,“入行需要有病”,还要“病”得恰到好处一些,病得太轻的,还不知世间苦,说什么都听不懂,但我在本行还没见过这种人。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运用

https://mp.weixin.qq.com/s/s2AR8zL92J8k2fHk1glWkQ



3.

在西方,许多精神科医生自己曾是罹患思觉失调综合征的患者,在治愈之后,走上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职业道路。


畅销书《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讲述了一名患有严重思觉失调症,先后毕业于牛津、耶鲁的法学教授与病魔抗争的心灵历程。作者艾琳·R·萨克斯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的教授,也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精神病学兼职教授,《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同时还是美国新精神分析中心的临床研究员。


生命健康叙事视野下的世界精神卫生日

https://mp.weixin.qq.com/s/I_MgsYMGxLYasyLdsqn7MA



4.

彼得森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早年做过水手,刷过盘子,还救过火,黑道白道……你们读中译本的作者介绍就可知道他的故事。总之,他是一个“强人”,英文是“a strong man”,经历这样丰富,还不耽误读书。最近有一个视频读书节目,讲彼得森14岁之前读的1000本书。彼得森同时是心理学教授和临床心理学教授。北美的心理学训练,临床心理学博士与心理学博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学位不能互换,训练方法有本质差异,相互也很难交流。彼得森是例外,是“两栖动物”。20多年来,在心理系授课之外,他每星期花20小时接诊患者。可见,他不仅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是,彼得森有极严重的抑郁症,是家族遗传。他大约13岁开始显著抑郁,他女儿也是儿童时期就有各种严重疾病,并在12岁开始严重抑郁。彼得森长期服用药物有副作用,而且积重难返。大约在2019年12月,药物的副作用已远超正作用,必须停用,否则致死,但停用带来的痛苦,导致他自杀倾向严重。你们可在网上找到彼得森女儿关于这一疾病的详细说明,因为,她和丈夫悄悄带着父亲远赴俄罗斯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数月之后悄悄返回北美。彼得森的病情,全世界数百万人都关注。彼得森父女有一次对话,解释了这次远途冒险的理由。他们在北美找过许多治疗专家,都无能为力,于是冒险去远方。到了俄罗斯,有家诊所宣称完全可以治好彼得森的疾病。你们猜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彼得森的女儿报告说,他们给彼得森全身换血,这是战地医学。既然血液中毒了,那就换血。昏迷八天,醒来,病已去了大半,至今未犯。


书名:情理与正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

作者:汪丁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5.

登天之梯 作者 布鲁斯佩里,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有丧妻之痛。


1974斯坦福纪念教堂杀人事件

https://mp.weixin.qq.com/s/Y0VgbKINoyC4pLdiO7k1ww


而当年的Bruce度过了一段痛苦和不解交织的时间。他从斯坦福退学,去Amhurst College开始学习神经科学。妻子的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那些折磨他的疑问找寻答案之中。

这位年轻的丈夫后来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专家。他将妻子离开之后的人生,全部花在了研究和治疗受到创伤的儿童身上。在休斯顿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和Arlis在夏日的西洛基山脉徒步的照片。


好童年长什么模样?让坏童年来告诉你

https://mp.weixin.qq.com/s/13tBfC-Ja6lN9tOO7B3jJ


6.

书名: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

作者:李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01


荣格在当时也是这样,因为他当时面临的是内忧外患。内忧是这种内心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的挣扎,以及自己真正深信不疑却又无法解释的那些思想;外患是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整个氛围是人心惶惶的。他与弗洛伊德关系的崩塌,对他来说影响非常大。因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弗洛伊德把荣格捧得很高,非常看重他,甚至弗洛伊德建立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届主席不是弗洛伊德本人,而是荣格。可见,这种高度亲密的伙伴关系的崩塌给他的自我带来的冲击有多大。
据我个人判断,在创作红书和黑书的那个阶段,荣格的精神状态一定是非常不稳定的,荣格自己把那种状态叫作精神病。他曾说在那几年里,他一直受到精神病的折磨,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但我觉得后世有一些人不愿意承认他有精神病的一个原因有可能是,精神病是一个社会污名,似乎将这个污名作为荣格先生的一个标签有一点有损他的光辉形象。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真的把精神病污名化是不是一种合理的做法?也就是说,如果人类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精神意向,或者幻听、幻视,我们是否真的一定要把这些给别人带来恐惧的体验视为不正常或者应该消除的一种东西呢?也许它们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原本可以利用它去了解人性尚未到达的一些境界。

第二,我觉得敢于将一个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勇气和担当的标志。也就是说,允许自己以一种不那么世俗化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7.

科胡特

科胡特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钢琴家,但是在参加了一战之后,他患上了PTSD,以致整个生活发生了改变。

……

科胡特是一个独子,在那个年代,父母只生一个孩子是非常罕见的事情,所以他的父亲因为淋巴癌去世时,对他的打击很大。科胡特在他父亲去世之后曾患上轻度的抑郁症[流泪]。

……

他的抑郁症不是特别严重,更像是他父亲去世时的哀悼没有完成,他需要一个修复消化的过程。在疗愈之后,科胡特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徐钧自体心理学入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


8.

ACT疗法创始人海斯,抑郁亲历者


9.
DBT疗法创始人,边缘性人格障碍BPD亲历者


DBT 创始人玛莎·莱恩汉:我曾是个边缘人格障碍患者

https://mp.weixin.qq.com/s/FYN1a1EmQphHreua4V1TyA

玛莎·莱恩汉曾公开表示,她诊断的年轻时的自己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在她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 BPD 家庭的某些特征。




10.
SE疗法创始人彼得莱文,车祸创伤亲历者


11.
身体不会忘记 作者,著名精神科医生范德寇 

二战创伤亲历者,代际创伤亲历者


12.

师从米纽钦,把系统式家庭治疗带入华人世界的李维榕,家庭创伤也是她学习的动机。



13.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十年:我对行业的观察和体验》

https://mp.weixin.qq.com/s/1dkdeRXJWZc0VbqPfEsKoQ

第五,坊间也曾流传过这样一种学习:像模像样地得一场“心理疾病”。

时常听到两种稍显矛盾的声音:你自己都有心理问题,怎么去治疗别人?VS.你自己有过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治疗别人!


诚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有足够的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体验,但获得这种体验的最好途径并非是像模像样地得一场“心理疾病”再治愈的经历。即便你真的生病,治愈自己和治愈他人也更多是两个有平行但不相等的过程。


如果说生病有利于治愈,那也只是部分利于治愈,而非就此可以治愈。此时,你作为来访者治愈自己往往意味着你的心理功能回归到平均水平,或者是环境系统的改善(更少的压力源);而你作为心理咨询师去治愈他人却意味着你要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功能和强度,以及面临更具挑战的环境系统(来自心理咨询本身的挑战)。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情景或者事件,在自己内心触碰到与来访者所体验到的类似的心理冲突或状态,并学会去平抚或修复。比如,我们虽然不是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但是当我们置身于一个险恶的环境中,我们就可能会进入偏执状态或者偏执分裂位态,体验到那些在一个缺乏安全与信任的来访者身上所发生着的东西。


又如,通过培训期间高强度的互动,我们短时间内与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联系,并在培训结束时体验着那些没有很好地完成分离个体化历程的来访者身上所经常上演的强烈的分离,甚至抑郁。


同时,在提供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来访者身上学习到很多,并在督导和反思中将咨访互动体验升华,与理论建立起联结并内化于心。或许,这就是扎扎实实的临床经验的重要性。


……

对于个体,人人都可以学点心理学,但是不建议随便以此为谋生的职业。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服务对象负责。在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尽管那么多的人学习心理咨询和治疗,但最大的受益者仍然还是学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自己。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从中得到的好处远远比来访者多。所以,假如你是为了从业而学习,那么你就先试着为成长而学,适合就干,不适合就当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投资。从个人见闻感受来看,尽管我们可以去讨论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什么,但是我们无法提前断定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心理咨询师。因此,有很多人试图确切地预判一个人是否适合做心理咨询师,而至今很难有一个理想的、不枉杀的标准。首先,我们无法静态地评定一个人是否适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因为心理咨询师是个不断发展中的有着连续性的统整的职业生命,是在尝试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慢慢长路上经历多重因素的选择的结果。其次,这个社会也并非只需要一款心理咨询师,自然很难有一种心理咨询师的标准,理论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帮助人的方式,也算在做一个“朴素的心理咨询师”,包括神叨叨的仙娘。正因如此,我会看到在确定是否适合或者选择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有的人只坚持了几天,有的人坚持了一辈子。他们最终受益的都不只是结果,而是这个尝试欲磨砺的过程。

……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不开在流水线上生产的(预先有效的)药丸,而是在特定咨询情景中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来访者在当下的互动中演绎治愈之道!既然是靠人来治人,如果治人的人坏了,那么难免会治坏人。(这个“坏”不单是道德层面的坏,还可以是因为专业能力不足、过度疲倦与耗竭、被来访者冲击溃散等而失去“治愈性”的“坏”。)


14.

心理咨询师高大上吗?心理咨询行业内幕想知道吗?来,这篇文章洗礼洗礼你

https://mp.weixin.qq.com/s/1qP-0EiacfXMiaucofE1Mg

虽然在心理行业当中,很多人"抱病工作"已不是个例,但仍需要去具体看待。对于自身的心理还不足够稳定、自我认知并未全面清晰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如果自己的“主要问题”还没解决,就急于去给别人做心理咨询工作,我是不看好的。

理由如下:

一、心理咨询师自身的问题尚未解决,情绪会感染给来访者,造成来访者的不良情绪增多。

二、即使心理咨询师本身"伪装"或"克制"得比较好,客观来看,的确在咨询效果上帮助到了来访者。但是咨询师自己承受的压力极易过多,导致对自己造成伤害。

三、咨询师自身“问题”没有解决时,从事咨询可能会加重咨询师的自身问题。例如导致咨询师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压抑等。


15.

精神分析圈的女神们

https://mp.weixin.qq.com/s/a4gjdFguXYuzt8nyGAQRBw


萨宾娜
Sabina Spielrein 1885– 1942

荣格最初的病人,也与弗洛伊德做过心理分析,俄国精神分析家,以死本能著称。她用三种语言(德语,法语和俄语)发表了超过35篇论文,内容涵盖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她最着名的也许是影响力最大的精神分析领域的出版作品是1912年以德文撰写的文章《Destruction as the Cause of Coming Into Being》。在《危险方法》改编的电影中,刻画了她的和荣格、弗洛伊德之间的故事。书籍《危险方法》已有中文版,其中有不少无法考证的轶事。


16.

是躁郁症患者,更是精神科医生,回顾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一生

https://mp.weixin.qq.com/s/vLjizJxGfoGGnWVnIF20kQ


她是位列全美五位的“医界思想者”之一;

她是有二十余年专业经验的全球躁郁症领域权威专家;

她曾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

她曾获得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

她的《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躁郁之心》享誉全球。

鲜有人比她更了解躁郁症,

因为她,也是一名躁郁症患者。


资料来源:

Kay Redfield Jamison. (2013).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17.

威廉詹姆斯

詹姆斯的教育在一个科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的时代称得上是一部小小百科全书。这些科学揭示那些制约人的决策力的力量的范围在不断扩张——生物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当精力充沛的青年威廉·詹姆斯被这些科学引向面对五光十色的人类可能性时,他深为个人自由问题困扰。当他在德国的时候,这种痛苦连同其他不安致使他走向精神崩溃,起念自杀,后来回国后他数度恐慌绝望也种因于此。从乐天、心理健康成熟的威廉·詹姆斯的事业成功回首,很难想象他也曾被生存绝望搞垮。关于他如何走出困境,他自己提供了一个不说完全令人信服至少也简洁迷人的解释。

书名:文明的历史:探索者

作者:[美]丹尼尔·布尔斯廷

译者:吴晓妮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老亨利·詹姆斯都是一个漫无目的、焦躁不安、理想主义又极度狂热的人,“鼓胀的头脑中充满了无法压制的宇宙之气”。他同样也是一名热情而又情感澎湃的父亲,曾经带着整个家庭横穿大西洋,只为了给孩子们一种理想的、“具有美感”的教育。至于“高度紧绷的敏感性”,他也曾在自传中写道:“最早的感觉”是建立在“极度的黑暗恐惧”之上。在他还年轻的时候,他一度酗酒,而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又承受着整整超过两年的神经崩溃之苦:好像电光一闪,“恐惧降临到我头上,让我全身的骨头不停地打颤”。就表象来看,完全是精神失常和绝望无助的恐惧。没有什么明显的原因,只能归因于我混乱的想象,似乎有某种我看不到的东西蹲伏在房间里,用它恶臭的本质,放射出足以致命的影响……这种可怕的心理一直持续,前后长达两年,甚至更久,只是两次缓解的间隔不断延长。在这段极度痛苦的时期,老亨利·詹姆斯就像其他许多同时代的人(包括丁尼生家族在内)一样,开始转而阅读伊曼纽·斯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神秘学著作。老亨利·詹姆斯将他的忧郁,同时还有他那无尽的精神和能量,遗传给了5个孩子中的4个。作为长子的威廉·詹姆斯,狂热地迷恋哲学、宗教和心理学,并著有《心理学原理》和《宗教经验之种种》这两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年轻时的威廉·詹姆斯希望能够跟随约翰·拉·法奇(John La Farge)和纽黑文的威廉·亨特(William Hunt)学习绘画。小说家亨利评论这种强烈的艺术倾向道:“从我祖父算起,在祖孙三代人当中,我父亲的孩子中至少有3个,还有两个孙辈,以及其他一些旁系亲属,加在一起共有7个人选择艺术作为他们的职业,而画家这个行业似乎格外吸引他们。”

但威廉的父亲却鼓励他接受更为科学的教育;1869年,他从哈佛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但是却从未行过医。在他毕业之前和之后的几年,威廉一直患有严重的“神经不稳定”和抑郁症。他的母亲曾经形容他拥有一种“病态的绝望”气质,而他自己也曾说过,整个冬天都“蹒跚在自杀的边缘”。正如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所指出的那样,詹姆斯的“神经衰弱……并不是青春期后期短暂的小麻烦,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抑郁,在他二十多岁时甚至阻碍了他对职业的选择。虽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但是这一病症仍然会在他的余生中间断性地复发,只不过不那么严重而已”。

威廉·詹姆斯将他个人对于恐惧和忧虑的体验,融入《宗教经验之种种》这本书中。詹姆斯曾写道:“忧郁最糟糕的表现,就是披着恐惧的外衣。”他接着又说:

忽然间,它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我的身上,好像我自身存在的极度恐惧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我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位我曾在精神病院中见过的癫痫病人形象。他是一位黑发的青年,有着淡绿色的皮肤,完全陷入痴呆,一整天都坐在椅子上,或是墙壁的木架板上,膝盖顶着下巴,穿着仅有的灰色内衣,所有这些点滴融汇成他完整的形象。他坐在那里,就好像埃及猫的塑像或是秘鲁的木乃伊,除了黑色的眼睛之外,纹风不动,看起来根本不像人。我觉得那有可能就是我。


……

躁郁症及其气质类型并不仅仅局限在老亨利·詹姆斯的家族,斯特劳斯描述老亨利的兄弟们好像“一张放荡的名单,缺乏目标、酗酒、令人厌烦的失败者”。老亨利的侄女凯瑟琳年轻时在精神病院内住了一年,在那里,她爱上了自己的医生,并与之结婚,但是她的余生却仍然不断进出精神病院。詹姆斯家族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某种精神疾病及其较轻微的表现类型,是如何普遍存在于一个单一而又显赫的美国家庭当中的。1941年,遗传与优生委员会在《美国精神病学学刊》上讨论躁郁症病人是否应该绝育,亚伯拉罕·迈尔森(Abraham Myerson)和罗莎莉·博伊尔(Rosalie Boyle)博士提及了许多社会著名的家族,这些家族中罹患躁郁症的比例都要远远高于常人。其中一个经过掩饰的案例,很显然指的就是詹姆斯家族。

书名: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上):躁郁症与伟大的艺术巨匠作者: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7




18.

写给未来的心理咨询师(2014年)

https://mp.weixin.qq.com/s/LL4LOrRlRCGrWuz7iDnboA

心理咨询师,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咨询师一定是心理最健康、人格最健全的人吗?心理咨询师,是否也会有自身的心理创伤呢?有过心理创伤的人,能否选择从事心理咨询职业呢?

        每个人都是一波三折,在经受各种挫折中长大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者(病人)”呢?哪些人,经历了创伤,却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师呢?我大致可以这样说:经历了创伤,但是,还没有走出创伤的人,现在仍然有很多适应现实的困难者,就要去做“来访者”;经历了创伤,已经从创伤中走出来的人,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者,就可以去选择做“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就一定比病人更加心理健康吗?不见得。因为,治疗师的心理创伤或人格问题,可能跟来访者是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方面,他在自身心理创伤之外的其它方面,心理功能是相对完好的,所以,他可以“带病坚持工作”,帮助病人。如果治疗师自身心理创伤跟病人是相同的程度、相同的方面,如果某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刚好击中了心理治疗师的个人心理症结,那么,这个心理治疗师就往往难以做得好,难以有效地帮助病人。因此,心理治疗/咨询师在从业过程中,最好要一直都去做个人分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来访者,包括特殊类型的病人。

        如果你还没有走出创伤,正处于创伤中,我建议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做“来访者(病人)”吧,去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帮助,不要讳疾忌医,不要着急去当“心理咨询师”,那样,你会更加困难,因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自身的心理创伤经常会被来访者扎中要害,被来访者激发出来,会导致心理咨询工作出偏,让自己和来访者都受到伤害。


19.

三首歌,带你远离“有毒”关系

https://mp.weixin.qq.com/s/JOOoMjcyj54gJIyyloCR1Q


创伤性连接(Traumatic Bonding)指的是在一系列奖惩行为下形成的情感连接, 它具有虐待性质,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类似,对方往往可以通过身体或精神层面传递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难以改变。根据Carnes博士的研究,创伤型链接可以在浪漫关系、友谊、家庭及工作关系中出现。



20.

“他跟我说他爱我,以后他一定会对我好” | 什么是阻碍你获得幸福的“创伤性联结”?

https://mp.weixin.qq.com/s/1xh0DFdbeHoAZgEbZxnqvA


人无法离开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除了客观因素(如经济问题等等)外,也有可能是因为两人之间的创伤性联结(traumatic bond)。“联结”指的是通过经历同样的事、共同做一件事、彼此相处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系,有时人们也会把它称为“羁绊”。


Stines, S. (2015). What is Trauma Bonding. Psych Central.



21.

弗洛姆与霍尼(上)

https://mp.weixin.qq.com/s/sJpkJiqtQEmrXywrSDexXA

伯纳德·派里斯写道:


 (霍尼)她是一位饱受折磨的女人,有着许多强迫症与冲突,她违反职业道德,并在人际关系中障碍重重。


22.

那些静默不语特立独行熟不起来的人在想什么?认识分裂型人格障碍 │ 文献导读

https://mp.weixin.qq.com/s/jWn7Bm-uPAkHNosWjBznwQ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本身也具有分裂特质,因此会更好地、更积极地去研究分裂体验。


23.

温故 | 久病能成良医吗?

https://mp.weixin.qq.com/s/4B9TDWUkFVSxXJL3ADHKaw

那时,我也相信父母那句“久病成良医”是真理。随着我做医生工作经历的增加,我发现这句话是错的:久病成良医的“医”不是医生的那个“医”。


24.

书名: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作者:徐钧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心理治疗的大师们,就是这样一类熟悉如何在精神症状中开掘处于蛰伏状态中的心性宝藏的人。他们大多自己就是病人,因为自己的痛苦而产生了对心病与心性的敏感性,靠着这种敏感性,找到了越来越多同病相怜的人,进行合作式的取藏活动。熟悉精神分析发展史的人应该知道,弗洛伊德的很多重要理论都是从他自己的病里取得的伏藏,而不少取藏的心法,则是由他的病人们传授的,渐渐地,弗洛伊德把这些发现都整理到了一个叫“精神分析”的体系里。这本书提到的不少人,如荣格、克莱因、霍妮、森田正马……其实都病得不轻。


25.

精神健康公益的今天与明天

https://mp.weixin.qq.com/s/Ly4zAUFpr7L3rtU8NvoEBg


这几年做公益做下来,我发现公益热情之火始终不灭的仍旧主要还是这样一些人:精神健康事业已经与他们的生命体验或人生目标紧密缠绕在一起,公益靠的其实主要还是使命感,你认不认为这个工作是你人生的使命,是一定要去做,哪怕没有金钱上的回报,精神健康事业已经与他们的生命体验或人生目标紧密缠绕在一起的那部分人,往往是最有可能会有使命感的,这部分人主要就是亲历者或家属,——“因为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愿意赴汤蹈火。


26.

克莱因的生活充满了不幸。据说她的出生是一个“意外”,她的父母不是很关心她。在她4岁时,最喜爱的大姐就去世了,她很自责,觉得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她的精神分析的学术研究因为结婚和生孩子不得不暂时中断。不久后,她的婚姻又解体了。

但不幸远没有结束,克莱因的女儿梅莉塔(Melitta Schmideberg)因为痛恨童年时母亲对自己的分析,后来也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她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跟她的母亲公开干仗,让周围的人看了一把戏,之后她又出走去了美国,并且拒绝与母亲和解,也不肯出席她的葬礼。同时,在一次糟糕的山难中,克莱因最亲近的儿子不幸去世,这使克莱因有一段时期甚至得了抑郁症。

……

正因为克莱因本人的性格和经历,使她在精神分析治疗中能够深入人格障碍心理组织的深渊中,并得以发现人类人格障碍的治疗理论。可见,一个心理治疗家的理论可能也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十分相关。

……

在克莱因生命的最后一年,她终于超越自己内心爱与恨的冲突,与命运和解了。


书名: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作者:徐钧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森喵文化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27.

青年路德:一项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美)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著;舒跃育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这本《青年路德》是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传记学(psychobiography)及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作品。埃里克森在这本著作中,用他的人生发展周期理论及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研究一位历史人物(案例)以说明并解释他所主张的“同一性”(identity)理论。

……

阅读《青年路德》时,不能只看其文,而不去了解写这本书的作者,以及他所讨论的理论和所处的时代风潮。多元阅读视野可以扩大我们的理解层次。一个人的理论,往往可看成他的“自传”。这个观点对心理学家而言犹然。心理学家在建构其理论时,会受到他自身生命体验的影响,也会受到当时时代风潮的限制。若能进入该心理学家的生命脉络及历史文化处境,若能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我们或可打开更多元、丰富的理解视野。这也就是孟子的“知人论世”,即是一种“处境”中的阅读策略。


埃里克森这本《青年路德》出版于1958年。当时的美国社会正面临亲子教育及青少年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不知何去何从,未来的不确定、过去的又流失了。1955年上映的电影《养子不教谁之过》(Rebel Without A Cause)正可以说明当时的这种现象。埃里克森身为临床医师,也接触到许多类似这样情况的青少年案例,这可谓是时代的议题。根据埃里克森本人的生命故事,他也是一生都在问“我是谁”的人。他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从小时候就被同侪认为是一只“白乌鸦”,他自己也找不到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群。埃里克森自己就面临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为找寻自己的方向,在高中后他就四处漂泊。这样的处境、自身的困扰,使他的研究题材选择青年的路德为研究案例,也许有其缘由。另外,《青年路德》这本书也反映了个人的、家庭的、文化的、宗教的,甚至是历史的课题,在埃里克森细致、深刻又具反思的文笔下,本书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出版后颇受欢迎。



28.

娜丁·伯克·哈里斯在与加利福尼亚(以下简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迈克尔·卢(Michael C. Lu)的公开对谈中说:“以童年不良经历为代表,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对21世纪的影响,就像传染病对20世纪的影响一样。”
-
娜丁·伯克是屡获殊荣的儿科医生,也是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的专家,还是推广童年不良经历和毒性应激反应研究的先行者。
她创立了美国青少年健康中心,积极推进童年不良经历研究,探究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临床治疗方法。在进行医学临床研究的同时,娜丁·伯克还努力地普及“童年不良经历”这一概念,呼吁人们认识并重视它的长远影响。2014年,TED邀请娜丁·伯克进行了一场主题为“童年创伤如何影响终身健康”的演讲。演讲视频的观看量很快就突破了600万次,并被译为31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传播。


如果一定要找到娜丁·伯克执着于童年不良研究的时间起点,应该就是她加入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并遇到马丁·布罗特曼(Martin Brotman)医生的2005年。

……

在娜丁·伯克小时候,她的母亲被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精神状态正常时,母亲会教娜丁·伯克打网球,还会坚定地告诫她“女孩一定要接受教育”。但是,当母亲精神状态不好时,她就会变成一个情绪极其不稳定的“可怕妈妈”。


娜丁·伯克和哥哥们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地猜测母亲是什么状态。在几个哥哥里面,路易斯跟娜丁·伯克年龄最相近,也跟她关系最好。他敏感又聪明,却在17岁时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9岁时失踪。在娜丁·伯克的童年记忆里,家里的气氛总是焦虑而压抑的,但幸好,她还有一个精神支柱——父亲。


娜丁·伯克在深入研究童年不良经历之后,才发现自己和哥哥们都是童年不良经历的亲历者。无论是哥哥路易斯的精神疾病,还是哥哥艾凡在中年突然发生脑卒中,都与童年不良经历高度相关。但娜丁·伯克认为,童年的经历也赋予了她准确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高肾上腺素附带的快速反应能力。


娜丁·伯克在自己的书里写道:“我并不认为,和童年不良经历一起长大的人必须‘克服’童年影响。我们应把它看作有意义的现实。一旦你了解了你的身体和大脑在特定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你就可以保持主动,你就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爱的人。”


书名:深井效应
作者:娜丁·伯克·哈里斯
译者:林玮,卓千惠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29.

2013年的《逆转》讨论的是强弱对比的问题。在格拉德威尔看来,有些劣势可以成为优势,而有些旁人认为的优势其实是劣势。他从探讨大卫和歌利亚的决斗出发来解释这一点。大卫之所以能战胜歌利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拒绝遵守决斗规则。大卫拒绝了以色列军队统帅扫罗要借给他的铠甲和利剑,因为披上厚重的铠甲并手持利剑之后,行动速度就会降低,而且这会迫使他不得不像一个步兵那样和步兵中的佼佼者歌利亚来决斗。他选择在离对手有一段距离的位置向其没有遮挡的前额投出石块,从而成功击晕了歌利亚这个巨人,然后快速接近他并用歌利亚的剑斩下其头颅,而不是面对面地用兵器和歌利亚拼个你死我活。回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患上阅读障碍症的人也得到了补偿:有的人变得更会倾听,有的人变得更加善辩、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他们都更能接受失败。相反,很多优势却未必会一直是优势。比如,并不是班级越小,教学质量就越高;不是你考入的大学越好,你就会越成功。


书名:大开眼界

作者:[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李巧云 顾淑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8-01


升华,一种高级的防御方式。

圈内笑话:成就不够大是因为病得不够重。


30.

张沛超∣存在主义探讨人的非理性的那一面,探讨一个人独特性的那一面,强调一个人的选择和责任的那一面

https://mp.weixin.qq.com/s/UUC48XyN04DcckB-AF3VHA


问 张老师怎么看待自己的病? 

答 我是一个老病人了,从第一次做精神分析开始到现在八年是肯定有的,看病的结果是什么?病就是不看没病,一看就有病,越看越有病,到现在已经发现自己病入膏肓了,所以必须要研究一点哲学才行。你会觉得你是你的病,我是我的病,由于我这个行当也给他人看病,所以看了越多之后,会发现原来在病中我们相遇彼此,所以这个病尽管症状体现上千差万别,正是病使人与人之间又连接了起来。有些连接是使你感到痛苦,有些连接是你免于孤独。所以看病已经不光是我的职业,我的糊口的渠道,它也是我生活的乐趣。庄子说要看出万物的美出来,大家一听万物应该指的就是银河星辰,春花秋月之类的。不是,你的病我的病都是万物,都有美在里面,都值得审美,这是对你问题的回答。


31.

男性自尊下的孤独与脆弱

https://mp.weixin.qq.com/s/UKKgvIxLEhVwZ7D1vkTN-w


而我,也的确与母亲共生得厉害,以至于在她去世后,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失去母亲,我觉得我无法活下去。

幸运的是,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和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严格地遵守专业的要求,进行了好几年的个人分析,在分析师的帮助下,逐渐愈合了内心的创伤。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在临床咨询中,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触碰到各种各样的隐秘情感,作为一名女性,我才真正地看到了男性隐藏得更深的一些内在感受,以及形成的原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居物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