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装在戛纳 Day3 | 他们都说这电影很牛逼,但我看不懂

陀螺凡达可 陀螺电影 2021-02-19



“假装在戛纳”是一次特别企划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5月

戛纳电影节因新冠疫情取消

这个企划 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小游戏

假装此时的我们 在戛纳 看电影





本篇推送包括了:


PART I .假装在戛纳 DAY 3 陀螺的观影日记


PART II. 戛纳回顾:这些艺术电影,我真的看不懂啊!


PART III. 最爱戛纳导演公开赛 16进8!




假装在戛纳 DAY 3 

陀螺的观影日记



最近的观影日记似乎引起一些非议,之前也没有太详细地去解释【假装在戛纳】这个策划的含义,今天可以说两句。


其实我们做这个策划,目的就是在这史无前例的五月,大家一群喜欢电影的素人,热爱戛纳电影节的素人,在这个不可能的五月,继续感受戛纳电影宫前阳光灿烂,人们为了电影谈笑争锋的美好场景。


就像是一个《阿玛柯德》一样的梦。



我们也欢迎愿意一起来做梦的朋友们。


而我们杜撰的观影日记中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本就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有可能入选主竞赛单元的电影。


详情可以参见之前预测过的,若2020年戛纳不被取消,原本的主竞赛片单,每年预测准确率还是可以的:


2020年用来续命的电影,戛纳已经帮你准备好了

唉,今年最大愿望,是戛纳电影节不要取消


所以也是想借这个“假装观影日记”,来让大家更多去了解这些本可能入选本届戛纳主竞赛的导演们,看看他们过去的艺术生涯中还有什么可拾起的宝藏。


同样我们每篇简短的观影日记,都是为了引出更重要的戛纳电影节回顾策划,我们已经盘点了


戛纳电影节的情色逻辑


世俗伦理所不容,但戛纳电影节力挺的那些,


被认为“毁三观”的经典电影


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对戛纳电影节的历史进行梳理,比如最名不副实的金棕榈、最不该被我们忘记的戛纳电影等等。


通过每一篇回顾,都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份查漏补缺的片单,让影迷们不要在没有戛纳电影节的这个五月感到寂寞。


扯远了。


说回今天在戛纳看的主竞赛影片。


今天在戛纳电影节看了日本导演黑泽清的《间谍之妻》。黑泽清其实只在2003年凭借《光明的未来》入选过一次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除此之外分别凭借《回路》《东京奏鸣曲》《岸边之旅》《散步的侵略者》入选过四次一种关注单元。黑泽清的影迷都开玩笑说,这是要在“一种关注”单元熬到什么时候,才能熬回主竞赛啊。


▲ 《间谍之妻》


今年黑泽清终于凭借《间谍之妻》的顶级配置,杀回了主竞赛。影片不仅由苍井优和高桥一生主演,就连编剧都是凭借《夜以继日》成为戛纳新宠的滨口龙介。虽然是NHK的电视电影,但并不妨碍《间谍之妻》走进法国院线,因此也有了入选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资格。


不过这片放映结束后,我听到的反馈都不是很好。尤其是西方影评人记者们,都表示看不太懂,一脸懵逼。感觉东亚记者影评人们似乎更能理解。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么多年来,戛纳电影节给很多非影迷朋友的印象,应该都是放映一堆看不太懂的文艺电影。


而这个“看不懂”,看似简单三个字,但其实又可以写一大篇论文出来。


有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也有资深影迷、专业影评人看不懂的电影。


“看不懂”,似乎从戛纳电影节有史以来,就始终伴随着电影节。


或许在戛纳,看不懂,并不是那么严重的一件事。



-- 陀螺凡达可






戛纳回顾:

这些看不懂的电影,拿它们怎么办才好



撰文 | 甜酸酱


对于艺术电影爱好者来说,每一年的戛纳都是一场狂欢。就算是“云戛纳”、零零散散地补齐电影节的片子,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不过,对于许多普通观众来说,电影节爱好者似乎是某种完全不同的观影群体——喜欢那些完全“看不懂”的电影,甚至连发的短评也看不懂,使用的是自成一派的“迷影语”。这些观众们的心中,常常发出“难道不能好好说话?”的呼声,这不仅是针对影迷,也是针对作品。


这样的现象,其实可以引出一系列颇为有趣的问题,这些特定作品的晦涩性,是不是有什么源头呢?我们该如何“看懂”这些作品,它们的魅力又在何处?戛纳历史上最晦涩的电影又有哪些呢?今天的云戛纳之旅,就让我们看看文青们究竟有多么会玩吧。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话,在戛纳诞生的年代,这些“看不懂”的电影,其实恰恰是与电影节系统共同生长的。


戛纳电影节创立于1946年,当时正值二战之后,欧洲知识分子社群的生活逐渐复兴,年轻人们也开始对一些反常规的电影更感兴趣——没错,也就是看不懂的电影。在这一时期,影迷们目睹了现代主义电影作品的兴起,电影节也成为了这些影片重要的流通路径。



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者并不想追求主流电影那种连贯的幻象,他们试图探索的,是电影艺术的边界,在他们看来,电影与其他艺术一样,也可以被看作是繁复而深刻的艺术。他们所继承的,其实是1920年代的印象派、表现主义、蒙太奇学派等传统。


主流电影可以说是使用着非常妥帖的风格,适应着观众的感受。它们的叙事流畅而清晰,剪辑精确而娴熟。这个角色看向某个地方,视点镜头马上就切过去了;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也都呈现在恰到好处的正反打里。我们之所以能够“看懂”这些作品,其实恰恰是因为这类电影的创作者,已经在漫长的时间里,训练出了让我们顺利“看懂”的技巧。



而现代主义电影创作者们,并不想让我们那么轻易地看懂。或者说,在他们看来,那么容易就能看懂的电影,其实是一种骗局;而那些没那么容易看懂的电影,可以抵达一些观众们未曾涉足的目的地。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去戏剧化的、暧昧的特性。


虽然都是“看不懂”,不过不同导演看不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有些导演会采用相对“被动”的态度,提供大量的长镜头,遮蔽许多重要的信息,让你自己去揣测、自己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开放性结局也是这类作品的重要技巧。许多观众看不懂这类作品的原因,是因为信息量似乎太少了。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就是拍摄这类影片的大师,他的作品就曾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


其中,那部著名的《奇遇》夺得了1960年的评审团奖,《蚀》赢得了1962年的评审团特别奖,而《放大》更是斩获了1967年的金棕榈奖。


▲ 《奇遇》,1960,戛纳评审团奖


安东尼奥尼几乎抽干了自己电影中的情绪张力,他几乎不使用正反打和视点镜头,他的影片中也常常出现“沉寂时刻”,也就是漫长的沉默与寂静。


而且,他还常常让角色以特定的倾角背对镜头——我们知道,对于人类来说,脸部是戏剧性信息最为丰富的场域。


▲ 《蚀》,1962,评审团特别奖


我们甚至可以说,安东尼奥尼正是戛纳史上“看不懂”电影的先驱,毕竟他那部《爱的谎言》在1949年就已经入围戛纳了(这部相对后面那些电影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


▲ 《爱的谎言》,1949,戛纳主竞赛


这种被动型的晦涩风格,后来也有了许多杰出的继承者,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正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曾遍访巴黎的安哲罗普洛斯,欣赏了大量1960年代的重要影片,他也深受这一时期现代主义作品的影响。后来,他本人的作品也频繁地入围戛纳,包括《猎人》《塞瑟岛之旅》等作品获得的多项金棕榈提名,以及《永恒和一日》最终斩获的最高奖杯。


▲ 《永恒和一日》,1998,戛纳金棕榈


沉寂时刻和背面视角同样是安哲罗普洛斯的拿手绝技,与安东尼奥尼不同的是,他偏爱呈现更大的景别以及宏大的景观,这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史诗般的质感,也让观众更为深刻地体认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然,有些导演并不喜欢长镜头与调度。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出击”,用丰富的影像变化和惊人的意义密度淹没你。如果说看不懂安东尼奥尼是因为信息量太少,那么看不懂政治现代主义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就是因为信息量太多了。


在1970年代,戈达尔频繁地使用声画异位、扩缩镜头、频繁互文等技巧,让他的影片内涵不断膨胀,如果我们跟不上他的速度,那么可能就会陷入迷惘。这些手法其实也出现在了后来那些获得金棕榈提名的影片——《新浪潮》(1990)、《爱的挽歌》(2001)、《再见语言》(2014)等等。


▲ 《新浪潮》,1990,戛纳主竞赛


2018年,他那部《影像之书》(2018)更是获得了一尊“特别金棕榈奖”,这可能是给予“特别看不懂”的特别嘉奖,也可能是在赞许一种完全处于不同维度的电影。


▲ 《影像之书》,2018,戛纳特别金棕榈


当然,对于那些熟悉他七十年代至今作品的影迷来说,那些暧昧而晦涩的手法,其实显得如此亲切。


当然,在影像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我们看不懂电影的原因也越来越多。


新世纪颇为流行的、聚焦于主观现实的作品,有时也不易让人看懂。这类影片大多采用手持运动镜头和主观性较强的视点,近来的代表作包括谢尔盖·德瓦茨沃伊那部获得金棕榈提名的《小家伙》(2018)


▲ 《小家伙》,2018,戛纳主竞赛


还有加斯帕·诺那部呈现毒品体验的《高潮》(2018)。


▲ 《高潮》,2018,戛纳“导演双周”


这类影片视点上的局限性,也会导致被动式影片那种信息量匮乏的暧昧性。


另一方面,戛纳电影节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性,也让艺术电影不再局限于泛亚洲的语境之下。无论是植根于泰国民俗文化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


▲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戛纳金棕榈


还是取材自塞内加尔传说的《大西洋》(2019),都让其他地域的观众感受到了某种迷惘——当然,这种迷惘有时也是非常愉快的感受。


▲ 《大西洋》,2019,戛纳评审团大奖


曾与现代主义运动并行的戛纳电影节,早已将这些具有暧昧性的艺术电影,熔铸到自己的传统之中。虽然说了这么多“看不懂”,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以主流电影的标准来度量它们,它们才会变得难以理解。


如果我们去体认每一位艺术家的理念,去观察影史的流变,这些作品会让我们拥有更为丰富、多样的“看懂体验”。


如果我们现在看不懂,该怎么办呢?不同的电影人,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


戴锦华教授曾在《雕刻时光》的发布会上,有过颇为严厉的论断:


“看不懂就回去惭愧、回去学习,有什么脸在这儿喊‘看不懂’?……拿‘看不懂’作为理由,理直气壮地否认艺术、否认思想,这个历史太悠久了。”


▲ 戴锦华教授


戈达尔的说法则一如既往地戏谑:


“(《影像之书》对声音的运用)与音乐没有什么两样。听不懂歌剧的剧情时,人们并不在意。我们在歌剧院里没必要理解歌手发出声音的‘意义’与指涉,那为什么我们在电影院就非得了解呢?”


▲ 90岁的戈达尔的最新自拍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努力去理解,还是应该试图去感受呢?不同的观众,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答案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聊聊那些,自己不论怎么看,看几遍,但就是看不懂的电影。




---





最爱戛纳导演公开赛


16进8!



最爱戛纳导演公开赛16强出炉啦!


在接下来公开赛的第二轮中,总共入选戛纳主竞赛14次、创下入选次数纪录的英国导演肯·洛奇,将对阵争议缠身的波兰斯基。肯·洛奇在新世纪贡献了两座金棕榈《风吹麦浪》《我是布莱克》,而波兰斯基在新世纪的创作力尽管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也奉献了金棕榈《钢琴家》。


最可怕的人气对决死亡组可能是西班牙卫冕之王阿莫多瓦,对阵日本导演是枝裕和。阿莫多瓦总共入选过六次戛纳电影节主竞赛,但只拿过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本奖。最近一次被称为其半自传的《痛苦与荣耀》本是夺奖大热门,结果只为班德拉斯夺得了一座影帝。是枝裕和就不太一样了,自从2001年凭借《距离》首次入选戛纳电影节主竞赛以来,入选过五次主竞赛单元,最终凭借《小偷家族》夺得金棕榈。


16强中的其它亚洲导演也面临同样的人气考验,如果说贾樟柯撞上阿巴斯实属运气不佳,那李沧东对马力克、娄烨对拉斯·冯·提尔、奉俊昊对哈内克可能仍然有悬念。


另外我们还将见证两个兄弟组导演的厮杀,科恩兄弟撞上了达内兄弟。谁会是最具人气的戛纳电影节兄弟导演呢?



16进8投票已开通👇



-END-








陀螺电影·假装在戛纳


假装在戛纳 Day2 | 这些“高冷”艺术片怎么总是毁三观啊!?


假装在戛纳 Day1 | 在这个电影节,我看到了最黄的电影


戛纳电影节最强公开赛,正式开战!


刚下飞机,人在戛纳,今晚开幕




真实片单预测


唉,今年最大愿望,是戛纳电影节不要取消


2020年用来续命的电影,戛纳已经帮你准备好了




2020年第73届戛纳电影节


活久见!戛纳电影节将在威尼斯举办?


今年戛纳电影节正式宣布取消......但又没完全取消?


“如果戛纳电影节都要线上看,那我宁愿直接取消”


他凭什么成为戛纳评委主席?


赌一杯奶茶,今年戛纳评委主席,就他了!




· 感谢关注 ·


陀螺电影


豆瓣 | 陀螺凡达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 陀螺电影

B站 | 陀螺电影

知乎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 陀螺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