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曼克》来了!看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

Richard Brody 陀螺电影 2021-02-19








本文编译自《纽约客》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完整版


大卫·芬奇新片《曼克》

今天将在流媒体在线平台网飞Netflix上线

《曼克》评论解禁以来,受到了外媒的热烈赞美

也是影迷们的年度期待

本文讲述了《曼克》背后的故事(无剧透)

看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

这场由影史巨作《公民凯恩》引发的

“抓马”大戏吧







1.楔子:曼基维茨和威尔斯


1939年,赫尔曼·J·曼基维茨(又译:曼凯维奇)(Herman J.Mankiewicz)42岁。


/赫尔曼·J·曼基维茨


在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他在派拉蒙与约瑟夫·冯·斯特恩伯格和他的朋友马克思兄弟(the Marx Brothers)合作,在米高梅公司写了《八点钟的晚餐》(Dinner at Eight)和《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


他从纽约移居到好莱坞,在那里他是《纽约客》的第一位戏剧评论家,以博学的见解和大胆的政治倾向发表了风格极致的作品。


他是著名的阿尔冈琴圆桌会议(Algonquin Round Table)的成员。他把这个群体愤世嫉俗的坦率和尖刻的虚张声势带到了电影界。


/ 《绿野仙踪》海报 


他的工作习惯出了名的不靠谱。他是一个强迫症赌徒,多数时间耗在下注和赛马上;他简直是一股“社交龙卷风”,能一整天煲在电话里不停。


这样的他桀骜不驯,狂傲不羁,他嘲讽蔑视他的老板,于是到了1939年夏天,他失业了。


而当一个24岁的好莱坞新人奥森·威尔斯给他提供了一份工作时,他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无依无靠。


威尔斯又是谁呢?


他16岁成为舞台明星,20岁成为知名戏剧导演,23岁成为电台明星,在他23岁生日的那一周,他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 奥森·威尔斯


1937年,他与约翰·豪斯曼合作,成为水星剧团(the Mercury Theatre)的联合创始人。


他还拍了两部独立的电影。


他最初找曼基维茨来代写电台节目,但他们的合作很快发生了变化——威尔斯聘请他为第一部电影的联合编剧。


这便是《公民凯恩》。


/ 《公民凯恩》海报


在上映前,《公民凯恩》就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看起来,这只是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继承人把自己变成一个报业大亨和政治家,建立又摧毁自己帝国的戏剧故事。


可当电影问世,它成为电影史上一个美学转变的标志。


/ 《公民凯恩》剧照


威尔斯和曼基维茨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编剧奖,《公民凯恩》获得当年奥斯卡九项提名,但只获得了这一个奖项。


然而,这一奖项却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议。于是,到了今天,威尔斯仍然是传奇人物,而1953年去世的曼基维茨,除了最用心的电影迷外,其他人或许都不知道。




2.《曼克》:《公民凯恩》的诞生


12月4日(也就是今天)即将上线Netflix线上平台的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的新片《曼克》(Mank),讲述的就是电影《公民凯恩》背后的故事。


电影以芬奇已故的父亲杰克(Jack Finch)的剧本为基础,侧写了作者在好莱坞的岁月。


/ 《曼克》海报


这部电影,正如芬奇在最近接受采访时所说,它试图界定曼基维茨对《公民凯恩》和电影史的贡献的本质,并将他为这部电影获得荣誉而进行的斗争往事,戏剧化地重现给大家。


芬奇说,他父亲剧本的初稿参考了1971年《纽约客》上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一篇文章《凯恩的诞生》( Raising Kane  )中的论点。


这篇文章是该杂志当时的影评人之一,波琳·凯尔( Pauline Kael)写的。


/ 《曼克》剧照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篇幅达五万字,文章试图证明曼基维茨的《公民凯恩》剧本不应是两人共同所有,而是他个人的功劳。


于是,我们能看到,《曼克》紧紧聚焦于曼基维茨在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又扣在了他与《公民凯恩》之间的联系上。


影片不仅勾勒出曼基维茨在《公民凯恩》中的关键价值,还刻画了他迷人又悲剧性的性格。




3.从零到奥斯卡的兴亡


彼时,曼基维茨已经是阿尔冈琴圆桌会议的一员。1924年底,哈罗德·罗斯在创办一本名为《纽约客》的新杂志。


/ 《纽约客》杂志封面


风口浪尖上,曼基维茨被邀请担任该杂志的第一位戏剧评论家。曼基维茨当时27岁,年纪轻轻,但经验丰富。


1925年2月,《纽约客》第一期出版,工作不到一年,曼基维茨就收到了一份在好莱坞写作的有偿邀请。


那个时候的他需要偿还赌债,的确需要这种快速的发薪。可他对电影没什么兴趣,更不重视电影,甚至觉得剧本写作根本算不上文学,最多只能算“漫画文学”而已。可神奇的是,他写剧本很有一套。


/ 赫尔曼·J·曼基维茨


对于无声电影,他运用了自己的风格来创作字幕:为了适应屏幕和快速阅读,对话和描述性的段落需要足够简短。


他的新闻敏感性,也让他既能发现一个好的故事,又能把它套进固定模版里进行改编。


然而,再怎么混得风生水起,曼基维茨也不希望在好莱坞呆太久。


可1926年2月,对曼基维茨糟糕的工作习惯失望已久的罗斯,用一封电报解雇了他。


/ 赫尔曼·J·曼基维茨


曼基维茨只能继续在好莱坞工作。这段时间,曼基维茨不仅鄙视电影本身,而且发现电影创作的本质与他写作的想法相悖。


比如,“制片人对你说,‘现在在第三卷里,这个家伙不应该吻女孩,他应该吻奶牛。’然后,整部电影就瓦解了,你无法忍受。”


比如,“有时一个作家写提纲,另一个写大纲,有人做对话,有人修改,有人完全重写了。”


对于曼基维茨来说,他在米高梅公司所经历的,这种好莱坞盛行的工业化流程,与其说是一个作家的房间,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精致腐尸的游戏。


/ 赫尔曼·J·曼基维茨


相比之下,为威尔斯工作是不同的。这也是曼基维茨第一次能够在没有工作室的情况下创作电影。


曼基维茨当时出了车祸,腿部严重骨折,身披半身石膏。威尔斯把他放在距离好莱坞80英里的偏远小镇维克多维尔的一所房子里,那里有一位护士照顾他。


在曼基维茨的坚持下,威尔斯的助手约翰·豪斯曼把《公民凯恩》的故事讲了出来。秘书丽塔·亚历山大则把曼基维茨的口述记录下来。这期间,威尔斯定期拜访,并经常打电话合议剧本。


/ 奥森·威尔斯和赫尔曼·J·曼基维茨


1940年夏天,这部电影还在制作中的时候,署名权之争就开始了。


曼基维茨意识到剧本的效果不错,他后悔自己和威尔斯签了合作协议,里面规定了他不会在《公民凯恩》上署名。但圈内其他人却敦促他公开此事,争取唯一署名。


对威尔斯来说,这可会是个大问题,他和R.K.O.公司签的合同里可是特别指出了,威尔斯必须负责《公民凯恩》的导演、编剧、制作、出演工作。曼基维茨向编剧协会(Screen Writers Guild)提出了抗议,但最终因惧怕电影的原型,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的报复而作罢。最终,是R.K.O.公司决定授予他与威尔斯的共同署名。


/ 奥森·威尔斯


著名的一幕是,当奥斯卡奖在颁奖典礼上宣布时,一提到曼基维茨的名字,人们的欢呼声就抹去了第二署名作者威尔斯的名字。


只是,两人都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理查德·梅里曼在他1978年开创性的传记《曼克》中引用了曼基维茨说如果他出席就会说的演讲:“我很高兴在威尔斯先生不在的时候接受这个奖项,因为剧本是在威尔斯先生不在的时候写的。”




4.一篇文章引发的海啸争议


对于因《方圆》(Circles and Squares)一文而备受关注的评论家波琳·凯尔来说,《公民凯恩》的故事再合适不过。她在1963年令她成名的《方圆》中就抨击了以批评家Andrew Sarris为首倡导的”作者理论“,“作者理论“认为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最高核心。


在《凯恩的诞生》中,凯尔认为《公民凯恩》的伟大之处其实并不是来自威尔斯,而是来自曼基维茨和其他演员和剧组的贡献。它的历史性地位也不是来自电影的独创性,而是来自在电影传统中的本身地位和自然反响。


/ 《公民凯恩》剧照


当《凯恩的诞生》出版时,这篇文章激怒了正在忙于拍摄《风的另一边》等电影的威尔斯本人,也在欣赏威尔斯作品的评论家和了解故事始末的历史学家中引起了争议。


1972年10月,电影制片人彼得·博格达诺维奇用自己的万字文《凯恩兵变》反驳了凯尔的发现。在这篇文章中,博格达诺维奇证明,凯尔在文章发表之前并没有与威尔斯或与他合作过剧本的任何人交谈。


博格达诺维奇采访了编剧查尔斯·莱德勒,他是曼基维茨的密友。查尔斯·莱德勒说曼基维茨向他抱怨威尔斯对剧本的许多改动。


/ 彼得·博格达诺维奇


威尔斯的秘书凯瑟琳·特罗斯珀(Katherine Trosper)听到了坊间的流言,说《公民凯恩》其实不是威尔斯写的,就告诉博格达诺维奇:“(如果不是他写的话)那么我想知道我一直在给威尔斯先生打字的东西是什么?”


博格达诺维奇还找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霍华德·苏伯,他声称凯尔曾以一份并未实现的图书合同的承诺,诱使他把对《公民凯恩》的大量研究成果分享给她。然后这些资料就在她的文章中大量使用。


这些资料没有得到霍华德·苏伯的授权不说,她还歪曲了研究结果调查。在原本的研究中,霍华德·苏伯认为“《公民凯恩》真正的作者是谁?这是一个尚待讨论的问题“。


《公民凯恩》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学者罗伯特·卡林格出版了一本关于《公民凯恩》的学术书籍,该书借鉴了最新的工作室档案。卡林格总结说,剧本承载了两位作家的作品,曼基维茨的作品是基础性的,而威尔斯的修改则具有变革性。


大卫·芬奇在制作《曼克》时,修改了父亲的剧本,以缓和了故事最初反威尔斯的倾向立场。


所以,《曼克》与其说是在为曼基维茨和威尔斯之间的战争打官司,倒不如说是为了探究二人之间的关系羁绊,以及这部电影是如何影响曼基维茨创作《公民凯恩》的。


/ 《曼克》剧照



5.原型人物的疯狂报复


但大卫·芬奇在拍摄《曼克》时,其实将故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曼基维茨和《公民凯恩》原型人物赫斯特的关系上。


实际上在电影上映之前,曼基维茨和赫斯特的关系也差点毁了这部电影。


曼基维茨主动把剧本的副本提供给查尔斯·莱德勒,他的密友。莱德勒是编剧,碰巧也是赫斯特的情妇玛丽恩·戴维斯(女演员)的侄子。


当副本回到曼基维茨手上时,与赫斯特有关的段落都被做上了记号。可是威尔斯否认这部电影是根据赫斯特的生活改编的。当时,拍摄布景一直被严格密封,影片也没有向制片厂以外的任何人放映。


/ 威廉·赫斯特


但后来,八卦专栏作家赫达·霍珀(Hedda Hopper)大胆发表了一篇关于《公民凯恩》原型人物的文章,让赫斯特愤怒地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公民凯恩》的宣传活动,在好莱坞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为了不让《公民凯恩》公之于世,赫斯特还特意拉拢了曾解雇了曼基维茨的路易斯·B·梅耶尔(Louis B.Mayer),也就是米高梅公司的建立者。


赫斯特几乎对整个好莱坞都施加了压力。他威胁要泄露有关明星和制片公司高管的淫秽信息,还说要发起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反对那些逃离纳粹德国并在好莱坞找到工作的欧洲电影业人士,还发起一场反犹太运动,尤为针对制片公司的负责人。


/ 威廉·赫斯特


赫斯特还让他的报纸追查威尔斯,指控威尔斯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实际上他并不是);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联邦调查局调查威尔斯。


梅里曼写道,赫斯特的电影八卦专栏作家鲁埃拉·帕森斯联系了当地的征兵委员会,试图让威尔斯应征入伍。


/ 奥森·威尔斯


后来,赫斯特也对曼基维茨进行了严厉的报复,将曼基维茨酒后驾车引发的一场小事故夸大成了全国性的丑闻。


最终,虽然《公民凯恩》因为R.K.O.公司的负责人谢弗的拒绝而没有被烧毁,但梅耶尔让诸多电影院拒绝放映《公民凯恩》。





6.是诅咒?还是诅咒


1941年5月1日,《公民凯恩》只在纽约一家独立剧院上映,也因为这场私人放映得到的热烈赞誉,而得以在全国上映。


拯救了《公民凯恩》的,正是影评人们。


影评人约翰·奥哈拉在一场私人放映上看过《公民凯恩》后,在《新闻周刊》上表示:他刚刚看到了一部他认为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电影,可观众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了。


/ 《公民凯恩》剧照


尽管这部电影为威尔斯赢得了声誉,但它对他事业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威尔斯从前在好莱坞的自由度不再,而谢弗也因为《公民凯恩》受到了威胁,还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帮助谢弗保住工作,威尔斯重新谈判了他第二部电影的合同,放弃最终剪辑,接受了电影被制片厂毁伤的代价。


1946年,威尔斯告诉罗伊·福勒:“我来到好莱坞时说,‘如果他们让我拍第二部电影,我就幸运了。’但他们没有,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努力回到我刚来的时候的位置,当时我带着一份合同,要以我自己的方式拍摄,不受干扰。”从那时起,他唯一的自由就是用他当演员挣的钱来投资自己的电影。


/ 奥森·威尔斯


威尔斯作为艺术家的真诚自我,也是他与愤世嫉俗、从不满足的曼基维茨最大的区别。


尽管曼基维茨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他从一开始就注定被束住了手脚——因为他蔑视电影及其背后的工业流程。讽刺的是,这正是波琳·凯尔为曼基维茨辩护时所夸奖他的品质。


最后,曼基维茨被诅咒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把电影看成是一门艺术,而威尔斯的成就要大得多,因为他与曼基维茨相反,他的心中,电影永远是,也只是艺术。








/THE END








「《曼克》是《社交网络》后大卫·芬奇最好的电影」


我只是在玩游戏,我知道那是塑料爱


12月上线的剧集电影这么多?我又可以了


时代围剿杀马特


园子温的民主与叛逆


那不重要的「一秒钟」,自顾自地过去了


这电影背后的故事,解释了川普为什么能当上美国总统


两万字「金马57」观察手记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