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他,一个平平无奇的纽约之王而已

李冰草 陀螺电影 2021-02-19


十年前,马丁·斯科塞斯和弗兰·勒博维茨合作了一部纪录片《公众演讲》。


马丁非常喜欢制作《公众演讲》的过程,曾想立即开拍第二部,但勒博维茨拒绝了邀请,那时她调侃若要为同一人接连拍两部纪录片,大概得是乔治·华盛顿这样的人物。


/ 马丁·斯科塞斯和弗兰·勒博维茨


不过10年前还没有Netflix,但如今迷你剧形式已经变得普遍又舒适,新合作的开展便也顺理成章。


这次,两位纽约老炮儿相聚于《假装我们在城市》,用七集篇幅谈论了五花八门的话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谈不到。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这些话题首先基于勒博维茨在纽约生活几十年的所见所闻,有些事激怒了她,同时也带来灵感。


而《假装我们在城市》就像是三个老朋友的圆桌派,前两位是话匣子勒博维茨和捧哏老马,第三位则是缄默又倔强的“纽约城”。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序列中,这部其实并不突兀,它是更类似于《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和《爱尔兰人》的怀旧之作,


因为它仍在尝试用那一年代的故事和记忆来感知变化中的美国,哪怕只是“局部”的美国。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为了更加直观地回顾那些塑造其纽约初印象的标志性人物建筑,马丁把勒博维茨拽到皇后区艺术博物馆,让她在纽约市全景模型里漫步。


她跺着脚,被调侃像穿着蓝色靴子的哥斯拉,随即他们又把话题引向冷战、旅行、纽约市政府或者图书馆……以及一些老生常谈的话,比如纽约正变得更喧嚣、更快捷、也更昂贵。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不过勒博维茨始终抱有一个坚定的观点,纵使技术和科学的“进步”需要被肯定,但“进步”绝非人文艺术的首要关注点。


勒博维茨生于莫里斯敦,高中辍学,18岁来到纽约,掉进了70年代激动人心的大都市氛围,因为那时正值越战、民权运动和第二波女权运动的高潮,不过勒博维茨更乐于对此吐槽,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纽约烂,她会说70年代的纽约更烂。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她刚到纽约时的确没有什么美好体验,正如在一个个危险肮脏的住处之间流窜,那时的年轻女性唯一能得到的体面工作就是打字员,但她根本不会使用打字机,尽管她会用笔写作。


没钱、没技能、没高中文凭的三无人员还是要吃饭的,勒博维茨开始在纽约街头开出租车,为了生计还卖过腰带、摆过地摊、做清洁工……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中途她也自费上过两门课,后来开始为安迪·沃霍尔创办的《Interview》杂志写专栏,并将其编成了前两本书《都市生活》和《社会研究》(片中也提及了她和安迪·沃霍尔的交恶)。


自此之后勒博维茨逐渐成为纽约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不过相较于作家,她可能是个更好的演说家,毕竟人们都喜欢她永动机式的幽默感以及猝不及防的真诚。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勒博维茨的幽默也很难说是“天生的”,这更多是一种选择,她不满足于冰冷的“判断”,但幽默感不仅有温度还能激起听众的反应。


这种鲜明的特征还体现在装扮上,从《公众演讲》再到这部,她的着衣风格非常统一,比如标志性的牛仔裤、牛仔靴和安德森与谢泼德 (Anderson&Sheppard) 的定制款西装,考尔德手工制作的袖扣,大中分的黑色头发,和奥斯卡·王尔德如出一辙。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她十几岁时第一次读王尔德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也能写出类似的机敏警句,而且她和王尔德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爱参与别人的事。


除此之外,她还经常被拿来与才思敏捷的多萝茜·帕克相提并论,勒博维茨本身也是多萝茜·帕克的超级粉丝,但勒博维茨滴酒不沾,除了抽烟无度,其他方面相对自律,所以她没有复制多萝茜·帕克的悲剧人生。


但勒博维茨不能忍受的人和事还是太多了。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她讨厌时代广场,讨厌人行道上行走缓慢的人,讨厌在电影院说话吃零食打电话的人,讨厌任何与“运动”有关的事项(同时包括竞技类比赛项目和各种社会运动)。


勒博维茨烟瘾很大却讨厌让人迟钝的大麻,她不爱做饭(哪怕只是削一根黄瓜),拒绝加入千禧年以后的赛博世界,更不愿意容忍愚蠢的人(主要是我们这些喜欢夸夸其谈的年轻人)……


而在近年来新兴的潮流选项中,她还讨厌养生和健身……对她来说,这些都是被创造出来的“额外健康”,是用钱就能买到的骗局。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勒博维茨本身可能是queer,但哪怕是Metoo运动和LGBTQ+等话题也没能逃过她的铁齿铜牙。


比如对某些“女明星”的遭遇,勒博维茨并没有展现太多同情,但她更倾向于关注底层女性的困境,当一位听众问她是否会因为“政治正确”的社会氛围而感到窒息时,她耸了耸肩说“我呼吸正常”。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另一个例子则是2018年因涉嫌性侵被大都会歌剧院解雇的指挥家詹姆斯·莱文,勒博维茨认为艺术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此前其创作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不该被雪藏,因为这毫无意义。

 

虽然这次从纪录片变成了迷你剧,但《假装我们在城市》在展现形式上并没有过大的改动,甚至频繁引用了《公众演讲》的片段。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除了偶尔在勒博维茨的奇闻轶事和电影片段(也会是老广告/动画片/音乐会现场)之间来回切换,还会插入一些街头漫步的镜头,以及勒博维茨和马丁正式录制之外的对话节选。


比如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青少年音乐会》,电影《豹》,此前《公众演讲》里曾出现过赛日·甘斯布的镜头,这次又很巧合地插入了其女儿夏洛特·甘斯布在《金色大门》中的一个场景。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而其中比较明显一个的变化是谈话的地点,《公众演讲》主要是在威弗利酒店拍摄,这部纪录片却选在了玩家俱乐部(The Players’Club)。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这次的主持人也不止有马丁,亚历克·鲍德温、斯派克·李和奥利维亚·王尔德均有出镜。


片中还再次出现勒博维茨已故的好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她们在相识的四十年里无话不谈。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片中议论最激烈的一个话题是关于「伟大的运动员&伟大的艺术家」,她和斯派克·李针锋相对。


马丁则悄悄在片中剪了段老录像带调侃斯派克·李对运动的过度热情。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斯派克·李认为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取得的许多突破都是从运动开始,但勒博维茨在理解的同时,仍认为运动赛事是一项即时的存在,它不具备艺术的永恒性,而且这些赛事更多与男性的宣泄有关,而非女性。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勒博维茨也谈到了她和爵士大师查尔斯·明格斯的荒唐往事,查尔斯·明格斯曾被勒博维茨激怒,在中途跳下演出台并沿着第七大道上一路狂追。


其中查尔斯·明格斯对艾灵顿公爵的敬畏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只短短几句,却揭开了爵士乐大师谱系的一个横截面。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此外,有些段落则是谈话之外的幽默伴奏,当勒博维茨讲起她在纽约当出租车司机的狂野经历时,镜头突然切到了《下班后》里疯狂行驶的出租车。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当她讲到极其厌恶永远无法识别操作的显示屏时,马丁把显示屏里的视频换成给演员导戏时喋喋不休的自己。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更搞笑的还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华尔街之狼》拍摄现场送她电子烟的往事。


对电子烟持轻蔑态度的勒博维茨在坐飞机时犯了烟瘾,在飞机上偷偷抽电子烟然后“真香”打脸,吓得马丁在片中贴了免责声明。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每一集结束后的对话节选也有惊喜,比如她对莱妮·里芬施塔尔的态度非常之决绝。


在她眼中莱妮·里芬施塔尔纵使有才华,但其作品《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却是用才华服务政治,勒博维茨对此嗤之以鼻。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其实在内容之外,影片的最大看点还有勒博维茨和马丁的友情。


他们在约翰·沃特斯50岁的生日聚会上熟识起来,那时刚好是《赌城风云》上映后不久。

 

马丁永远想知道勒博维茨“正在生成”的想法,也不担心榨干她的才华,他们往往从某话题出发再即兴发散到其它地方,而这恰好是马丁希望在拍电影时想要获得的自由,因为他总是不自觉被情节叙事所束缚。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当然,勒博维茨对马丁的评价也很高,她认为老马的智力和能力远超其导演本职。


而巧合的是,勒博维茨早年在《Interview》写过影评专栏,其中就包括了马丁的一部古早冷门片《冷血霹雳火》。


/《冷血霹雳火》海报


后来在得知勒博维茨不再喜欢去影院之后,马丁送了她一台DVD机,因为他无法接受勒博维茨不看电影,但是连打字机都不会用的勒博维茨一直都没搞定这台能放电影的机器。


马丁和勒博维茨都是博学的,但他们唯一的区别是,马丁上了大学,她却没有。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那么勒博维茨的智慧从何而来?


在最后一集,勒博维茨直言,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看书,其智慧正出于自我教育以及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所以她语言思维上的灵活性成了绝对优势。


她的房子里有一万本书,这是搬家时最头疼的部分,因为存放这些书籍所需的空间实在过于昂贵。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不过勒博维茨不会扔掉任何一本书,哪怕是烂书,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会亲吻掉在地上的书,相较于把书当成玩具或物件,她把书当成活生生的人。


此外她非常肯定童书的重要性,并认为儿童读物应该带来一种情感联结,而非智力联结,如果与“书”的情感联结能持续到成年,那将是无比幸福的事。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作为敏锐的城市观察者和社会评论家,勒博维茨总能精准把握城市居民不自觉的行为习惯。


而她终归是迷恋纽约的,且对这座城市有着极高的期许,但其中区别在于,她对纽约的要求总是非常具体,而非年轻人那种对都市生活的幻想。

 

勒博维茨的谈吐始终点缀着俏皮话和讽刺性的总结,她随口说出的内容流畅又构思完美,以至于听她说话就像在读一篇文章。


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但无法否认的是,勒博维茨的输出仍是基于自我感知的产物,她谈论的一切都与自己相关,且给出的答案并不会永远正确,但她在“自圆其说”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让这种独立思考显得极具魅力。


不过勒博维茨也表达了她的谦虚,正如她所说“你只能理解你同时代的人。”


这句话其实同样适用于年轻人,但通过这部纪录片,相信观众也可以通过勒博维茨的叙述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纽约,哪怕只因此了解了弗兰·勒博维茨本人,也是足够值得的事。









/THE END








《无依之地》是怎么拍出来的?


《星战》不是科幻片


2021年,我想和你一起去戛纳


看完这电影节的片单,我对2021又有希望了


在威尼斯的那些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


影后水准,疼痛的感官世界


帮你挑好了,1月看这些: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