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疗剧,就该这么拍

李冰草 陀螺电影 2022-05-10


说起最容易踩雷的影视剧题材,医疗剧绝对榜上有名。


其实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优质医疗题材作品面世,比如周全导演的《人间世》系列



陈为军导演的《生门》,


/ 纪录片《生门》


张建珍导演的《中国医生》……等等



以“纪录片”形式去呈现虽然更方便将题材做深,却不容易接触主流受众。


再细观往年的国产医疗剧,会发现一个通病,这也是让许多冲着“职场剧”而来的观众们失望的最大缺陷——那就是以医院做故事背景,只强调“医护人员”的职业身份,本质却仍是言情剧、职场剧和家庭伦理剧。


其中那些相对较严谨的医疗剧,则更容易专注在“急诊、儿科、外科”等更被观众熟悉的部分,首先它更方便观众理解剧情,而且这几个部门明星更容易进行“影视化”加工。


/ 纪录片《急诊室故事》第一季


急诊室的紧急态势,惹人疼惜的儿童,直观又能够引发观众紧张心理的外科手术都是医疗剧的容易选项。而最近即将上线爱奇艺的网剧《脑海深处》,则为该门类补上了一块重要缺口,


因为这部医疗剧挑战了难度更大的“脑疾病”,脑部恰恰是人们身体发生异样时最难联想到的区域。


/《脑海深处》剧照


作为国内首部揭露“脑疾病”的专业医疗剧,《脑海深处》详细介绍了20多种脑疾病,并在每集末尾设置了对医学术语的详细科普。


比如像“介入”这种让人一头雾水的词汇,经医生普及后,观众便会明白这是医生在尝试降低手术对患者的伤害。


/《脑海深处》剧照


事实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优秀的医疗剧都是以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为模板,因为它同时做到了医学知识上的专业性和对人性的凸显。


自此之后,它既可作为医疗剧成熟的参考教材,也成了医疗剧的基本标准。


/ 《急诊室的故事》剧照


那医疗剧需要怎样做才会被称为“专业”呢?其实从过往的国产医疗剧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像《永不放弃》《急诊科医生》《到爱的距离》《外科风云》这些影视剧作品的编剧,他们要么做过医生,要么毕业于名校医学系,要么有过多年的临床经验。


/《外科风云》剧照


而大家都很喜欢的《心术》《今夜天使降临》《爱的妇产科2》均出自杨阳导演,《无限生机》《生死一线》《急诊室故事》则出自徐庆东和他的“徐家军”。


多数医疗剧都在共用同样的制作团队,以上种种足可证明,制作真正专业的医疗剧是存在门槛的,从前期调研,到剧本创作,再到后期拍摄都不得松懈。


/ 《急诊室故事》剧照


为了跨越这道门槛,《脑海深处》也有类似配置,整个创作团队拿出近半年时间驻扎在北京天坛医院,与医生护士们同吃同住,以此来获得更加真实的创作素材。


拍摄时是与国内顶级神经外科医院合作,不再让对医疗剧有实在热情的观众“看了个寂寞”。



此剧的总编剧季雯就出生在医学家庭,编剧团队也不是随随便便找来20多种脑疾病,以猎奇来吸睛。


据采访,他们翻阅了七八十本与神经外科有关的文献书籍,最后是落脚在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的疾病。


/《脑海深处》剧照


在剧中,病患是过度健身的年轻人,以“撞大树”养生的老年人,被闪光灯刺激神经引发病症的主播……他们可能正是你身边的人。


事实上,就和医生这一职业一样,医疗剧也是需要社会责任感的。


/《脑海深处》剧照


专业的医疗剧并不会做到毫无差错,因为更多观众还是为了看剧情,而不是在“专业词汇”上吹毛求疵,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剧没有底线,它的底线是不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举个例子,在一些医疗剧中,病人心电图变成直线后,医生会立马对其执行“电击除颤”,病人会在高强度刺激下将身体弹起,直到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


观众能明白这期间有“死而复生”的戏份,但这并不符合医学常识。



曾有医生专门撰文批评这类影响恶劣的“影视化方式”,因为在这种情形下,病人需要按压而不是除颤,且除颤时病人身体的反应并没有这么夸张。


电视剧剧情自然不可尽信,但观众很容易把观剧经验带入生活,情绪不稳定时甚至扰乱医生工作,触发医患矛盾。


/《脑海深处》剧照


另一常见误区是拯救溺水者的相关剧情,相信你脑中已经有画面了,影视剧带给大众的误导是“液体卡住了溺水者的生命线”,观众所能捕获的获救信号是“溺水者吐出了那一口水”,所以溺水者会像软瓶一样被人按压,直到把这口水按出来。


但医生仅凭医学常识就纠正了这一荒唐的影视化手法,因为溺水者并不是“呛水”而是“缺氧”,应对缺氧的拯救方式是人工呼吸,按压反倒会造成附加危险。


/《脑海深处》剧照


如果是非医疗剧,这些差误尚可原谅,因为它已经成为带有表演性质的惯用形式,但如果这种错误出现在医疗剧就很致命了。


有些常识性知识非常有必要,甚至可以救命。比如《脑海深处》其中一集就普及了“黄金八小时”,脑梗的黄金救命时间是在八小时以内,这几个小时决定了这个人的生命能否存续。


在很多不靠谱的医疗剧里,编剧为了烘托紧张气氛,经常把大量情绪激动的戏份安置在“抢救过程”,最后只要能把病人送到医院就能够抢救过来。


但《脑海深处》却没有这么做,它之所以强调“黄金八小时”就是要告诉大家——想救命真的一分钟都耽搁不得,在这个时段你来不急悲伤,来不及焦躁,因为是在和时间赛跑,而不是逢场作戏。



日本有很多不错的医疗剧,正如这部《Doctor-X~外科医·大门未知子~》。


/ 《Doctor-X~外科医·大门未知子~》剧照


这是由日本朝日电视台于2012年起播出的医疗系列剧,虽是以自由医生大门未知子的“孤狼”人设揭露医疗体系里的权钱交易,但它还是扶稳了医疗剧的重心。


大量被写入剧本的医疗术语,以及对手术过程的拍摄,都是这部日剧每一集的必备环节,观众喜欢的不是角色本身,而是在扎实医疗环境里闯荡成长的人物弧光。


/《脑海深处》剧照


不是穿白大褂的就是医生,医生也不只有拎着茶水查病房和办公室坐班,真正的医疗剧还需要关于具体病症的学术探讨,介绍最先进的医疗手段,而且剖析手术台上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更能帮助观众理解医生这个行当。


所以,医疗剧的专业性也不是非要削弱“剧情”,而是要在故事性和专业性上有所平衡。


/《脑海深处》剧照


《脑海深处》采取了与这部日剧类似的形式,不过为了普及尽可能多的脑类疾病,它将故事结构精炼了。


对《Doctor-X~外科医·大门未知子~》来说,一集可能围绕着一种病症和一个患者,但是在《脑海深处》,每集平均有两位患者,着实加大了叙事难度。


/《脑海深处》剧照


但它仍然非常工整地交代了每一环节,包括病情发作的原委、对病情预判的冲突、医生的诊断,以及术后回顾和矛盾的化解。


对整条脉络的清晰展现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在为观众梳理一种更正确且成功率更高的求医方式,如何及时就医和配合治疗都需要学习,而不是靠侥幸心理。


/《脑海深处》剧照


医者无圣人,他们要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医学的信念感来坚持每一场手术,《脑海深处》塑造了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因为除了医术,另一标准是“医者仁心”。


/《脑海深处》剧照


在这部剧,就有性格和作风截然不同的两位医生“独行侠”范旬和“手术狂”岱一山,他们本身的个性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人们对白衣天使的完美想象,但这不代表他们会在医疗工作上有所妥协。



现实生活中,病患家属经常因为医生个人的冷漠或急躁而不信任医生的医术,《脑海深处》没有规避“矛盾的发生”,剧中的医生也可以是弱势群体,他们手握患者的生命,但也正因为不是完人,所以生动。



《脑海深处》算是一部目的性较纯粹的作品,此外“轻体量”可谓是双刃剑,更考验架构故事的专业性和严谨程度,也是对医疗剧的一次新尝试。


在戏剧性上合理牺牲,在质量上有坚守,也有为医疗剧题材贡献创意,归根结底是想要帮助观众打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流量。





/THE END






奥斯卡评委真心话:「电影我没看,但我的小孩/朋友说好看」


再过100年,照样是神作


「夏天,最适合做自己的季节」


为什么20年前的老片还有那么多人爱?


《死神来了》《招魂》都是怎么吓到我们的?


「电影是一门女人的艺术」


1969,当英国女王参加真人秀


凌晨十二点过后,日本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