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烂片”导演,昆汀、奉俊昊和《电影手册》都爱得不行

Shortcuts 陀螺电影 2022-06-29



请回复后台关键字“沙马兰”




前言


以前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我会经常在豆瓣上更新法国媒体对新片的评分,这些评分都来自于一个叫Allociné的网站,类似于法国版的Metacritic和烂番茄。初衷其实是因为我发现法国媒体对很多电影的评价,和Metacritic以及烂番茄上的英美媒体很不一样,无论是像<电影手册>这样口味刁钻的专业影评类媒体,还是像<自由报><世界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有时甚至会完全相反。


这让我意识到,曾经我们说很多电影口碑扑街或者口碑大爆,判断标准几乎都是来自这些由英美媒体掌握话语权的影评评分网站,甚至我们可能会受到这些前期口碑的影响,最终错判一些电影。


当然我不是说法国媒体与英美媒体非黑即白,而是多一个参考会让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重新看待和评价这些电影。


今天想要说的沙马兰,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美国主流观点中,他是一扑再扑,无论是媒体评价还是票房成绩,甚至他的名字都已经和“烂片”挂钩。但是在法国媒体这边,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法国媒体“公认”的烂片,就连法国媒体平均分最低的《最后的风之子》(豆瓣5.0分)也有<电影手册>的三星保驾护航。


造成这样误差的某种原因,其实和最近《盛夏未来》引起的争论有一定相似之处。沙马兰电影在《第六感》之后的几部,从《不死劫》《天兆》到《神秘村》《水中女妖》,都是和“惊天大反转”捆绑在一起营销宣传,这让无论媒体还是观众都过于关注其“反转结局”,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沙马兰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在电影语言上的功力。


所以我们希望在大家看到沙马兰新作《老去》之前,通过我们的作者Shortcuts的文章和后台福利,换一个视角重新梳理和判断沙马兰的作品。


这里是一个很久以前我做的《神秘村》拉片视频,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一下。



by 陀螺  




回望导演M·奈特·沙马兰的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其发展如同他影片中总是最后出现的反转时刻般飘忽不定,难以预见。


/ M·奈特·沙马兰


在为迪士尼影业拍摄的四部电影《第六感》《不死劫》《天兆》《神秘村》赚得共计23.6亿美元之后,沙马兰开始走向一条充伴随喜悦与愤怒、赞美与抨击的争议之路:


他在2006年和2010年获得金酸莓奖最差导演奖、最差剧本奖和最差电影奖,同时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因《灭顶之灾》和《重返地球》获得金酸莓奖提名。


/ 《灭顶之灾》《重返地球》海报


另一方面,奉俊昊、阿彼察邦和昆汀·塔伦蒂诺都公开表示,沙马兰是其最欣赏的电影人之一。


沙马兰亦是当代行业内少数仅凭名字就能卖出原创概念并获得投资的好莱坞导演,他的《神秘村》《水中女妖》和《分裂》也曾被列入《电影手册》年度十佳名单。


有太多诸如“坑遍六大”“金酸莓专业户”的恶名成为沙马兰的标签,致使观众往往将他视作一个故弄玄虚、只在最后时刻制造乏味惊吓的二流导演,却忽略了沙马兰其实是个场面调度、情感捕捉的天才,以及他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像美感的继承。


/ 《神秘村》《水中女妖》《分裂》 海报


在笔者看来,他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好莱坞作者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科波拉、赞米基斯为代表的新好莱坞一代以来,未有创作者像沙马兰这般长于编织建构家庭关系的隐秘张力,并始终痴迷于寻求天启与神秘的天真趣味。


从头梳理:在完成两部反响平平的电影《愤怒的祈祷》《小鬼一箩筐》后,不到三十岁的沙马兰因《第六感》的成功声名鹊起,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收获超过6.7亿美元的票房,并为他带来了三项奥斯卡奖提名。


/《第六感》海报


2000年的《不死劫》,与十几年后的两部续集电影《分裂》《玻璃先生》一同构成了属于沙马兰的超英三部曲。在漫威、DC电影尚未进入影市的时代,沙马兰开创性的超级英雄宇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就。


《不死劫》尽管在延续其个人风格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高水准,票房成绩却意外遇冷。


/ 《不死劫》剧照


从《不死劫》开始,沙马兰强调了人物塑造与视觉母题的对应关系。


正如第一个镜头,“玻璃先生”的诞生正是始于一面镜子;《天兆》中,外星人仅以屏幕上的反射、水杯的倒映以及电视录像中现身;而《神秘村》的开场,我们能看到在一条浅浅的溪流倒映下,树林和一个红色的身影。


正如霍华德·霍克斯的《疤面人》里,每当有角色死亡,镜框内会出现暗示性的“X”标志(始因当年报纸以X作为尸体地点标记符号)。


/ 《神秘村》剧照


水面,镜子,光的反射,沙马兰不断在作品中强化这些视觉主题,如同一个从旧好莱坞来的作者,他深谙这种带有古典主义风格视觉建构方法的美感与趣味,而这一点,往往被只顾阅读故事的观众所忽略。


但《神秘村》与《水中女妖》票房成绩上一路下滑,只是堪堪回本,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恶评前者是“一次巨大的失败……愚蠢”;后者在评论界更是恶评如潮。


《神秘村》被视为沙马兰职业生涯衰落的开始,观众无法进入他创造的浪漫主义寓言世界,罗杰·迪金斯、华金·菲尼克斯、阿德里安·布罗迪、威廉·赫特、詹姆斯·牛顿·霍华德这样的奥斯卡阵容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片子的误判。


/ 《神秘村》剧照


而个人看来,这一时期的沙马兰恰恰进入了创作生涯的成熟期,用娴熟技法与寓言性的叙事方式包裹其一直以来关注的母题:只有保持怀疑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仰。


本土口碑惨淡,沙马兰倒是在欧洲收获颇多追捧,法国《电影手册》就驳斥了其余同行们对他的批评与无情嘲讽。时任手册编辑Emmanuel Burdeau认为,《神秘村》中,沙马兰重新点燃了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工艺画式的电影之美。


Burdeau写道:


“如果仅仅如此,沙马兰就只是一个合格的匠人导演。但是,在他的电影中,有一种被石化的滑稽,一种属于他的生物和梦游者的可怕重量,比他片中的那些鬼魂还要沉重……这些电影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节奏被逐步放缓。悬念随着每个新画面的出现而被消解”。


Burdeau说出了沙马兰电影中场面调度美感的秘密来源:当讲述的节奏开始放缓,每个镜头都像是为了等一个最大的谜团而被组织起来,而这一个个镜头就是破解谜团的线索。


/ 《神秘村》剧照


《水中女妖》更是登上了《电影手册》杂志的封面,影评人Jean-Philippe Tessé于当期杂志中阐明了手册对沙马兰的坚定捍卫态度:


“我们(手册)对他电影的热情不会因为《水中女妖》而减弱,一些人对它的嘲笑不会改变我们的想法。沙马兰电影具备一种流动性,他将此置入一个疯狂怪诞的寓言之中;我们不禁欣喜若狂,因为我们将沙马兰视作这个时代最‘古怪’的电影人(cineaste le plus farfelu de son temps)。他对喜剧的运用是进入他的电影的关键。”


/《水中女妖》登上《电影手册》封面


“事实上,对我来说,写故事有趣的部分是选择如何讲故事的方法。如果这个故事是关于你是一个杀手,我该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从你的角度来看吗?你老婆的角度?你邻居的角度?蛮好玩的——讲故事的部分。”沙马兰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表示自己对于叙事者这一身份的喜爱。


的确,沙马兰的叙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节奏,曲折的情节与类型的陷阱吸引着观众注意力,却也开放出更广阔的世界——荒谬的喜剧性和希区柯克式的张力。


2008年的《灭顶之灾》,沙马兰明确表示灵感就来自于希区柯克1963年的《群鸟》,与一部被忽视的经典恐怖片1960年的《魔童村》。


/ 《灭顶之灾》剧照


与祖师爷希胖如出一辙,他先是建立日常情境,仅需要使用一套正反打镜头,通过视线的引导就能够制造出日常空间被侵犯/打破后的恐惧。正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想要唤醒观众的恐惧感,首先要创造未知的危险氛围。”


《灭顶之灾》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中,沙马兰首先将人物放置在一个密闭空间——汽车中。随后,伴随着情绪从紧张状态逐渐平静,观众跟随人物视线抬头看向车顶,一道裂缝出现在头顶。


沙马兰所继承始于希区柯克的这一技法,无需特效制造奇观,只通过摄影机的移动,以最普通的镜头语言掌控观众的视线,设置悬念,制造恐惧。


/ 《灭顶之灾》剧照


投资过亿的《最后的风之子》让沙马兰拿到了金酸莓奖最差影片,这一次站出来声援他的依旧是来自法国的声音。


《Les Inrockuptibles》与《电影手册》杂志认为本片是沙马兰从惊悚电影转向全新的类型领域的有趣尝试,是武侠元素与青少年冒险电影同《指环王》式史诗的一次融合。


/《最后的风之子》海报


《电影手册》编辑Vincent Malausa还用片中正反派对立关系比喻沙马兰导演生涯的两面:“一方面创造神秘与魔法,另一方面被商业考量束缚。”


2013年《重返地球》恰恰应验了这句话背后潜在的一种悲剧性,影片充满野心,却最终口碑与票房双双失利。


/ 《重返地球》剧照


沙马兰提及自己所推崇的惊悚片如罗伯特·怀斯的《闹鬼》,罗梅罗《活死人之夜》,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时,认为这些影片的终极目标绝非只是惊吓观众,它们将吸引观众进入更深层面的空间,将乏味的惊恐感变成一种震慑力,这种力量来自描述人性所带来的共鸣。


2015年上映的《探访惊魂》被视作沙马兰职业生涯的再一次回勇之作,以一种小格局伪纪录片的方式吸引到观众的回归。


/《探访惊魂》海报


影片仅500万美元的投资在全球收获超过9800万美元的票房,有影迷欢呼道:“沙马兰回来了!”这部影片精致轻巧的形式,体现出沙马兰对类型技巧的熟稔与掌控力。


“沙马兰回来了!”


故事关于一对姐弟所面临的阴暗恐怖真相,这再度召回了沙马兰电影作品序列中的一条暗线——孩童在恐惧与天真所建构的情境下进行的冒险。


从《第六感》中看到男孩发现自己能看到幽灵;《不死劫》独自见证自己父亲的英雄之旅;再到《天兆》共同抵抗外星入侵克服恐惧的时刻;这些情节告诉我们,恐惧对于孩子们而言,不过是一场恶作剧,如同日光下的一隅魆黑投影,时间与勇气终会使它消弭。


从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到沙马兰《天兆》,再到奉俊昊《汉江怪物》和JJ·艾布拉姆斯的《超级8》,再回到《探访惊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主题在美国叙事中的不断流转与传承,亦体现出沙马兰作者性的独特之处:他如同是有着希区柯克笔触的斯皮尔伯格。


/《天兆》海报


《分裂》预示着沙马兰又一次抵达我们意料之外的高度。大量运用室内密闭空间来营造紧张感,沙马兰通过精湛的调度手法将观众被囚禁的人物一同推入惊惧与绝望的心理状态。


/ 《分裂》剧照


严格按照故事版进行拍摄,牢牢掌控每一镜头的压迫感,以摄影机的运动设置并揭示悬念——我们仿佛回到了希区柯克式(hitchcockian)的视觉世界。


在《玻璃先生》的结尾,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英雄溺死在水沟,这是一幕同时混杂着悲伤与荒谬喜剧性的典型沙马兰场景。


今年,他的最新作品《老去》在7月份上映。故事讲述了一个在海滩度假的家庭发现自己正在以小时为单位的速度加速衰老。大家在豆瓣也能看到很多关于这部新片的好评。


‍在一个封闭空间铺设多个人物的情节线索,将时间本身变成恐怖的来源;可以预见,是沙马兰针对自我创作风格的一次全新的探索。


‍/《老去》海报


沙马兰始终是一个冒险家,在金钱游戏与艺术追求的罅隙中创造着自己的电影,在大众趣味与自身作者性之间维持着刀尖上的平衡。


我们得以看到沙马兰十四部影片所构建的神秘世界——由连贯又多变的视觉母题与罕见的氛围营造能力组成。


对于这个时代的电影界来说,这个世界捍卫了一种愈发稀有的影像之美,这种美感如今只现身在少数几位电影人的作品中;而当我们试图进入他的世界时,只需保持天真,学会相信。





/THE END






请回复后台关键字“沙马兰”







地震之后,两个星球,遥遥相望


大卫·林奇和雷德利·斯科特都没成功,他能拍好吗?


又一位电影导演“下海”拍剧,这回质量如何?


死里逃生后,曾以惊人尺度震动戛纳的他变了


独家专访戛纳评委:为什么金棕榈要给她?


在戛纳,一个中国导演记录人类贪欲和地球创伤


《安妮特》:或许是卡拉克斯的黑暗自画像


▓▓▓▓▓▓▓▓▓▓▓▓▓▓▓*100%*你的2021戛纳补片计划已加载完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