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戛纳开始前,我恶补了20部他的长片

李冰草 陀螺电影 2022-06-29


陀螺电影 

Cannes75 报道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将于今年5月17日至28日间举行。在电影节开幕前,陀螺电影将为读者们展开前期报道,包括但不限于逐一介绍本次戛纳主竞赛入选作品的各位导演过往履历,以便感兴趣的读者在戛纳来临之前,对ta们有基本了解,展开简单补片。



往期回顾:

 戛纳主竞赛导演履历一览

 主竞赛评委会成员「战斗力」分析

 华语短片入围戛纳


主竞赛导演补片系列之

 阿里·阿巴西

 凯莉·莱卡特 

 卢卡斯·德霍特

 阿诺·戴普勒尚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回复后台关键词“柯南伯格“



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名单中,说大卫·柯南伯格稳坐第一把交椅并不过分,《未来罪行》的预告片一经释出,几乎复制了一年前由《安妮特》掀起的迷影狂潮。


不止如此,去年拿下金棕榈大奖的《钛》也致敬了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很大程度上,人们无非是想知道柯南伯格这次到底能有多出格。


/ 《未来罪行》预告片


预告片中出现的种种元素似乎在提示影迷,那个离开了二十几年的柯南伯格真的回来了(上一次还是1999年的《感官游戏》),下面我将进行一些元素拼贴帮各位读者松弛你的影像记忆,不能说完全相关,但绝对都来自柯南伯格的DNA。


 《未来罪行》(上)《裸体午餐》(下)


 《未来罪行》(上)《感官游戏》(下)


  《未来罪行》(上)《录影带谋杀案》(下)


  《未来罪行》(上)《录影带谋杀案》(下)


  《未来罪行》(上)《孽扣》(下)


  《未来罪行》(上)《欲望号快车》(下)



其实“总结”柯南伯格是一个挑战,当影迷聚在一起谈论这位导演,完全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以为各自在谈论不同的导演”。


有人认为他的代表作是《暴力史》,有人觉得是《变蝇人》,口味小众一点的影迷会甩出《欲望号快车》和《录影带谋杀案》,


也会人拎出他最近的三部作品《星图》《大都会》和《危险游戏》,试图证明一位大导演晚年转型的彻底失败。这三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惨不忍睹,分别为6.4/5.5/6.6,再摆烂的导演也不至于发挥如此稳定。


/ 《大都会》(2012)剧照


为了初步了解大卫·柯南伯格,我恶补了20部长片电影,不仅为他精密的冷门片和被误读数年的佳作着迷,还发现了一个事实——


面对这样的导演,充分咀嚼其过往作品将决定你期待《未来罪行》的方式。


柯南伯格的导演生涯始于两部带有科幻元素的实验电影,即1969年的《立体声》和1970年的《犯罪档案》。


值得留意的是,《未来罪行》与《犯罪档案》英文同名(Crimes of the Future),只是中译名不同,但目前并没有明确信息证实《未来罪行》是对旧片的翻拍,而且以柯南伯格的性格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 《立体声》(1969)剧照


《立体声》的故事核心是心灵感应和对性的探索,一位男子被带入建筑物参加一系列实验,而性行为被用来增强个体之间的心灵感应能力,他们以此为基础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进化为更高级的智人。


而《犯罪档案》虚构了一个“去女性化”的世界,成年女性因使用了有毒化妆品而灭绝,建筑物里的男人行为诡异,有人涂起了指甲,有人的身体不断长出无用的器官,还有异性恋恋童癖绑架了小女孩企图做不伦之事。


/ 《犯罪档案》(1970)剧照


柯南伯格认为《犯罪档案》对人类进化进行了沉思,其中隐藏了他惯用的母题之一,即人类的身体能进化到解决我们制造的问题吗?


《立体声》是黑白片,《犯罪档案》是彩色片,人物基本没有台词,后期剪辑添加了枯燥晦涩的旁白和嘈杂诡异的音效,可见柯南伯格在该阶段还没有掌握熟练的电影制作方式。


/ 《犯罪档案》(1970)剧照


《毛骨悚然》是柯南伯格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加上之后的《狂犬病》和《灵婴》,简直是如假包换的三部曲,它们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有明显的身体恐怖(Body horror)元素,即热衷于对基因变异、肉体厌恶和心理破坏的描绘。


另一个共同之处是灾祸的源起,无一不是因为男性科学家/心理医生在女性身上试验新疗法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但柯南伯格片子里的“邪恶科学家”相对清醒,他们并不是想毁掉一切的疯子。


/ 《毛骨悚然》(1975)剧照


《毛骨悚然》在加拿大曾身陷丑闻,因为人们发现这部“恶心”的片子是由纳税人的钱资助的,但它却在全世界大受欢迎(除了美国,本片被丢到露天电影院,还改名为《They Came from Within》)。


在当时,加拿大的影评人小圈子比观众对加拿大电影业的影响更大,因此,尽管《毛骨悚然》票房成功,柯南伯格还是被政府资金排斥在外。


/ 《毛骨悚然》(1975)剧照


影片中,这幢大楼里住着全年龄段、各种性取向的房客,寄生虫是传播性瘾的载体,它粉碎了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放纵的性行为也与暴力相互捆绑。


如果说《毛骨悚然》是某种形态的僵尸片,那么《狂犬病》就是吸血鬼电影,这部电影起初的备用片名是《Rage》,从题材和剧情发展来看,不无乔治 ·A·罗梅罗《杀出狂人镇》的影子。


/ 《杀出狂人镇》(1973)剧照


《狂犬病》以蒙特利尔为背景,讲述了一场瘟疫的蔓延。罗斯是摩托车事故和医疗事故的双重受害者,皮肤移植手术让她的腋窝下长出了一根尖刺,用来插入并吮吸受害者的血液,不过罗斯是无辜的,当时是她的男朋友替她同意做这种手术。


第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罗斯吸引猎物的方式,正因为她是男性凝视下脆弱又具有引诱性质的猎物,罗斯才能一次次得逞。


/ 《狂犬病》(1977)片段


当她在谷仓里躲雨,一个喝醉的农民企图强奸她,当她出现在成人电影院,男性主动靠近并开始性骚扰,柯南伯格借罗斯“受害者”的假壳子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毛骨悚然》里的寄生虫是顺着建筑物的结构传播,比如管道和墙体,任何缝隙和孔洞。《狂犬病》更进一层,是借罗斯的身体顺着社会结构进行传播,病毒很快从宁静的乡村蔓延到蒙特利尔市中心,紧接着社会体系全盘崩溃。


当整个城市处于戒严状态,穿着白色制服的警察在街道上巡逻并捡拾尸体,结尾一幕称绝,罗斯的尸体在小巷里被发现,他们把她扔进了垃圾车,放弃了利用其身体研制疫苗的机会,此时冰冷的秩序是这座城市仅剩的残骸。


/ 《狂犬病》(1977)片段


柯南伯格曾想让茜茜·斯派塞克出演这部片子,但是Cinepix很没眼光地嫌弃她的德克萨斯州口音和雀斑,没过多久,她在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魔女嘉莉》中担任了女主角。


因为联合制片人Ivan Reitman的提议,最后《狂犬病》选择玛丽琳·钱伯斯担任主角,她因出演色情片《无边春色绿门后》而知名,不过钱伯斯正迫切地想要摆脱往日形象。


/ 《狂犬病》(1977)剧照


Reitman认为钱伯斯的加入会帮助《狂犬病》在其他国家打开市场,事实上,这一策略的确为影片吸引了更多关注。


相较于前两部电影,《灵婴》是柯南伯格第一部走向成熟的作品,它撇掉了恶心的生物体,仅通过暴力时刻来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


/ 《灵婴》(1979)剧照


片中的心理医生以虐待患者的治疗方式对抗自己的病人,其中最受其重视的是狡猾易怒的女性诺拉,她有一个健康的丈夫和名叫坎迪的小女儿。


在激烈对抗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她将愤怒孕育成一窝有杀人能力的侏儒婴孩,她可以通过潜意识调动他们行凶,这个设计有点呼应了尼古拉斯·罗伊格《威尼斯疑魂》(1973)里的侏儒杀手。


/ 《威尼斯疑魂》(1973)剧照


因为预告片看起来过于廉价,本片在美国首映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而且罗杰·埃伯特等影评人对《灵婴》大加批评,多数观点集中在对女性的剥削,即将诺拉妖魔化成让男性恐惧的怪物,以及家庭关系破裂的元凶。


1979年,柯南伯格正在打离婚官司和争抚养权,后来《灵婴》与《克莱默夫妇》于同一年上映,柯南伯格将《灵婴》称作“柯南伯格的《克莱默夫妇》”绝不是巧合,因为失败的婚姻对下一代造成的伤害才是此片真正在探讨的内容。


/ 《灵婴》(1979)剧照


诺拉的丈夫是以正派形象出现的,诺拉对女儿的控制和伤害激发了他的父爱,于是他将侏儒婴孩全部杀死,并成功救出女儿。


不过这是《灵婴》的表象,深入之后,会发现《灵婴》并置了两段失败的婚姻,不仅包括诺拉与丈夫,也包括她的父母,诺拉曾对医生控诉,在她被母亲虐待时,自己的父亲永远在袖手旁观。


柯南伯格谨慎地提醒观众,诺拉也是童年创伤的受害者,与此同时,诺拉的丈夫用来保护女儿的方式更似一种元暴力,即对妻子愤怒情绪的压制。


/ 《灵婴》(1979)剧照


童年创伤是可以遗传的,柯南伯格对家庭本质的探索也在后来的《暴力史》中得到延续。而且他为《灵婴》留下了一个“噩梦永不终结”的结局,坎迪的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她的身体也开始发生“异变”,暗示着她将在长大后成为自己的母亲。


接下来,《夺命凶灵》成为柯南伯格电影风格的第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其导演生涯中一块重要的试金石,这次他进入了科幻惊悚片的领域,并向商业化方向靠近。


/  《立体声》&《夺命凶灵》(钻头细节)剧照


《夺命凶灵》前可追溯到1969年的《立体声》,人类进化成心灵感应者的想法终于在《夺命凶灵》中实现,其实也能发现《录影带谋杀案》的雏形,片中柯南伯格让人脑接入电路,把网络看作人体的延伸。


这是柯南伯格第一部登上美国票房榜首的电影,人们开始对他的电影产生兴趣,此前柯南伯格的电影在除加拿大以外的地方从未取得过“主流意义”上的成功。


/  《夺命凶灵》(1981)剧照


80年代的前几年,柯南伯格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因为前期制作时间紧迫,《夺命凶灵》拍得尤其辛苦,他无时无刻不在写剧本,随之不断调整拍摄计划,还要面对粗糙的布景和道具。


这部片子的故事情节确实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它太酷了,即便Chris Walas后来在《变蝇人》里发挥得更充分,但看过《夺命凶灵》的观众恐怕会对经典的爆头场景和片尾的心灵感应大战印象深刻,最后邪恶化身和救赎化身融于一体,生成了新的集体意识。


/ 《夺命凶灵》(1981)剧照


接下来,柯南伯格拍出了他人生中最完美的电影之一《录影带谋杀案》,迈向更极致的身体恐怖。


纵使柯南伯格已经是暴力、死亡和血腥的代名词,但这部影片告诉观众,恐怖的根源来自对界限的破坏,来自“身份、制度和秩序”的瓦解,好比人们相信肉体是不可逾越的界限,但对于柯南伯格,人类、自然和人造之物这三者之间是可以随意跨越的。


/ 《录影带谋杀案》(1983)剧照


然后他决定改编史蒂芬·金1979年的小说《死亡地带》,这是一部在情感上非常沉重的电影,但是它远不及《录影带谋杀案》带给柯南伯格的痛苦。


为了从扭曲的性、精神控制和死亡漩涡中解脱出来,柯南伯格第一次尝试改编剧本,并发现这种合作的创作方式也有价值,但他所谓的“解脱”也是在加拿大零度以下的安大略省拍摄,很是凄惨。


/ 《死亡地带》(1983)剧照


在风格上,《死亡地带》能够串联起他后期几部简洁克制的影片,比如《孽扣》《暴力史》还有《蜘蛛梦魇》。


而尽管《死亡地带》有经典的柯南伯格式惊悚(比如用剪刀自杀的场景),影片整体上还是个规规矩矩的超级英雄叙事,讲的是一个男人因车祸意外获得预知未来的超能力,最后选择牺牲自己去改变一个惨绝人寰的未来。


《变蝇人》虽然不是最早的科幻恐怖电影,但在“人虫杂交”方面可谓先驱,一提到《变蝇人》,人们想到的都是柯南伯格1986年的版本,事实上它翻拍自1958年库尔特·纽曼的同名电影,显然柯南伯格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上)库尔特·纽曼《变蝇人》(1958)

(下)柯南伯格《变蝇人》(1986)


与约翰·卡朋特的《怪形》(1982)一样,《变蝇人》的特效化妆技术走在了最前沿( 克里斯·瓦拉斯和斯蒂凡·杜普里斯还获得了奥斯卡奖 ) ,但它能成功打入主流市场还是因为沿用了旧版故事骨架,完全没有《录影带谋杀案》那种错乱的癫狂。


柯南伯格拍过不少天才科学家被研发成果毁灭的故事,但《变蝇人》还是有些不同,因为科学家塞斯不只创造了怪物,还创造了“怪物的自己”,归根结底是个悲剧性的人物。


/  给蛆接生的就是柯南伯格本人


塞斯在《变蝇人》里有一句自白:我是一只梦见自己是人并恋爱了的昆虫,但是现在美梦已经终结,这只昆虫醒了过来。当一只昆虫把脱落的人类器官保存起来,身为人类的经验变成一场梦,“它”对人类意识的缅怀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如果观众碰上“容易看懂”的柯南伯格,算是幸运,因为他还有两部电影都触碰了无法拍成电影的小说,一部改编自垮掉派作家威廉·巴勒斯,一部是改编自科幻小说家J·G·巴拉德。


/  《裸体午餐》(1991)剧照


依我的主观理解,《裸体午餐》是那种极难看懂的电影,但《欲望号快车》则是那种一旦急于看懂就失去韵味的电影。


《裸体午餐》怪诞、晦暗又诙谐,Howard Shore配的爵士乐妙如《夺命凶灵》里尖锐的小提琴音,柯南伯格的电影版本把巴勒斯自己的生活和原著编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部独特到无法被忽视,却又凌乱到意义匮乏的影片,总之,性器官无处不在,会说话会呻吟。


/ 《裸体午餐》(1991)剧照


如果有人给你推荐《裸体午餐》,我会建议直接右拐,去看柯南伯格真正的杰作,这部艺术价值超标的《欲望号快车》。


《欲望号快车》预算较少,拍摄过程更像是《夺命凶灵》,而不是“豪华”的《蝴蝶君》。在多数导演的电影中,车祸事件往往指向终结,但在柯南伯格这儿,它是为角色添一味“特异功能”的必经之路。


这部影片拿下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但在某些地区遭到了谩骂和禁播,其中英国媒体无所不用其极地妖魔化这部作品。


/ 《欲望号快车》被腿部伤口激起性欲


去年写保罗·范霍文时曾提到他那部在当年臭名昭著后又被平反的《艳舞女郎》,它和《欲望号快车》时间上一前一后,让大众两次栽进道德恐慌。于是你也就能理解《钛》所遭遇的骂声实属正常。


柯南伯格对汽车文化的迷恋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急速团伙》,这是他所有长片作品里最“多余”的那部,里面尽是震颤的车身和引擎轰鸣声。


/ 《急速团伙》(1979)剧照


不过柯南伯格并不认为这部影片真的和汽车有什么关系,同理,汽车爱好者都不怎么喜欢这部片子,毕竟男主的车型很是普通。


不止如此,柯南伯格同样不认为自己拍了部色情片,色情片是用来刺激性欲的,但《欲望号快车》没有在表达“车祸很性感”,而是认为车祸事件中有一个深深隐藏的色情元素。


/《欲望号快车》(1996)剧照


事实上,这部电影探讨的是性和死亡的关联,当人类的身体受到威胁,性欲便被唤起,原著作者巴勒斯曾如此形容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探索了性的非性根源。


千禧年之前,还有三部作品值得一说,其中《感官游戏》有点集前作之大成的意思,片中游戏驱动器成为某种类器官,可比照《裸体午餐》里作家按摩打字机的行为,这种类器官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神经。


总的来说,《感官游戏》缜密周整,既有明星演员加盟,还造了一堆逼真的道具用来装饰虚拟游戏世界,它预示了原子化社会的到来,并通过生硬的反转谋杀了现实主义,虽然也很酷,但不够恐怖。


/ 《感官游戏》(1999)剧照


柯南伯格的片子除了经常被指责厌女,还有个特点就是“够gay”,《裸体午餐》和《东方的承诺》是这样,但尤其要把《蝴蝶君》和《孽扣》摘出来,因为他影片中所描绘的“同性情谊”,往往只有模糊的情感因素,更多是来自毁灭性的自恋。


《蝴蝶君》是一部有深度的影片,因为有显性的同性恋元素和中国元素,便被很多观众当作又一部《霸王别姬》。其实这两部不太能够放在一起比较,因为《蝴蝶君》里不只有中国,还有对东方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当然,也不止有同性,它还有“同性”的“性”。


/ 《蝴蝶君》(1993)剧照


一个西方的白人男子(观众)爱上了一个男扮女装的东方“女子”(京剧演员),仅这一句,复杂性尽显,它至少有三层,一层是对《蝴蝶君》原剧作的内容扩充,一层是作假的性别和幻想之爱,一层是政治层面上的东方和西方。


柯南伯格认为这两个角色创造了他们的爱情,创造了他们幻想的中国,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性爱方式。可是当谎言被拆穿,高仁尼即刻被自己编造的虚假东方幻象淹没,他所得到的“东方”仅是为其未知欲望服务的工具。


而当他骑着自行车穿过人群,脑子里想着并虚构的东方女子,说明即便他在中国见证了那段历史,却也对中国一无所知。不过,或许柯南伯格比高仁尼要更了解真实的中国。


/ 《蝴蝶君》(1993)剧照


《孽扣》的灵感来自一个真实故事,也是朴赞郁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今年他也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怕也是见偶像的好机会。


即便上一部《变蝇人》大获成功,可《孽扣》在寻找投资时仍因“滥用药物的情节”和“两兄弟是妇科医生”而遇到阻力,柯南伯格决心拍完,甚至为此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


/ 《孽扣》(1988)剧照


这部电影在1988年成功上映,可想而知,《孽扣》与《变蝇人》的观众群完全不同,他特地把影片名字从《Twins》改成了《Dead Ringers》,就是为了区别于阿诺·施瓦辛格同年上映的《龙兄鼠弟》。


同卵双胞胎,两个身体,一个灵魂。一个女人的介入让他们有了分离的趋势,这对双胞胎由此陷入不安、嫉妒和毒瘾的漩涡。同卵双胞胎到底是同一个人的分身,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孽扣》尽可能模糊了这一点,并以悲剧收尾。


/ 《孽扣》(1988)剧照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孽扣》都精致得一塌糊涂,杰瑞米·艾恩斯一人分饰两角,奉献了不俗的演技,却没有得到奥斯卡提名,但他仍对柯南伯格充满感激之情。


相较于自己麾下的男演员,柯南伯格与主流奖项更绝缘,他从来没有提名过奥斯卡,本来有希望的《蜘蛛梦魇》也被拒之门外。


/ 《蜘蛛梦魇》(2002)剧照


柯南伯格虽不佛系,却也说过“获得奥斯卡奖的坏处是,你死之后人们会说奥斯卡获奖者大卫·柯南伯格刚刚去世,好像这是你的人生巅峰。”


《蜘蛛梦魇》是柯南伯格千禧年之后的第一部电影,他让观众走进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丹尼斯总是在嘴里念叨着什么,当记忆浮现,他就记下一些零碎的关键词,里面是一个小男孩,一个他深爱的母亲,出轨的父亲,还有一个取代了母亲位置的妓女。


/ 《蜘蛛梦魇》(2002)剧照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精神分析的影片,但柯南伯格表明自己并不是为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丹尼斯展示了一个将自欺的谎言合理化的过程,为解决恋母情结带来的矛盾和痛苦,他选择了“杀母”的解决途径,并把记忆修饰成“为母亲报仇”,事实上,妓女是他虚构出来的敌视对象。


/ 《蜘蛛梦魇》(2002)剧照


对于观众,这部影片关乎人们如何理解现实,以及如何构建一个“主观的现实”,柯南伯格认为自己在小布什身上看到了相似的东西,这些政客会按照“想象中的现实”行动,为了维持这些主观的现实,他们会真的去杀人。其实任何人都会有这种“精神分裂”的倾向。


另一部与精神分析相关的影片是《危险方法》,讲述荣格和女患者萨宾娜·斯皮勒林通过发展“不正当关系”彼此治愈。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疾病的成因在于欲念以非正常的状态压抑在潜意识中,而潜意识往往有危险性。不过与《蝴蝶君》里所表达的观念类似,萨宾娜认为性冲动既是毁灭的力量,也是一种创造力,精神疾病的成因或许来自对潜意识自主的压制。


/ 《危险方法》(2011)剧照


维果·莫腾森在片中饰演了弗洛伊德,此前他还与柯南伯格合作了《暴力史》和《东方的承诺》,也是今年这部《未来罪行》中唯一的老熟人。


千禧年之后,柯南伯格开始专注于暴力的犯罪世界,他认为暴力是人类最本真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暴力史》对暴力场景的构建很是精巧,其中一头一尾拍得最好,人的善与恶并不重要,因为这个男人的行动暴露了多数人想要否定的事实,即暴力的发生是合理的,同时,暴力也是人类的顽疾。


/ 《暴力史》(2005)剧照


而在《东方的承诺》,里面的“东方”不是俄罗斯,而“在英国的俄罗斯”,十恶不赦的黑手党教父把儿子的同性恋气质归咎于这座城市,并称伦敦为“妓女和同性恋的城市”。


维果·莫腾森饰演的尼古拉比他在《暴力史》中的角色还要有更大的空间,而且继承了与生俱来的暴力天赋,柯南伯格太偏爱他,因为娜奥米的角色几乎被架空,一直徘徊在故事边缘。


/ 《东方的承诺》(2007)剧照


柯南伯格认为真正的暴力是在物理性上摧毁人体,蒸汽浴室里的赤身搏斗之所以性感,除了维果·莫腾森主动要求全裸出演,也是因为使用了弯刀,刀具不同于枪支,是更性感的暴力。


在最近的十年里,如果刻薄一点,是可以把《大都会》和《星图》称为“做作二部曲”的,但这不代表它们背叛了柯南伯格的基因,更不至于毁掉这位导演的声誉。


/ 《大都会》(2012)剧照


《大都会》是部不太容易消化的片子,它的场景非常单一,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年轻巨富埃里克一直待在白色加长豪华轿车里,最后半个小时还加了一场室内battle,乏味指数有所升级,其实《大都会》是在多伦多的工作室拍摄,考虑到种种难度,根本没有去到纽约取景。


埃里克始终冷酷地计算着世界,没有任何幽默感和同情心,其婚姻是交易,与他人社交是为了维系账户数字的攀升,他是极致的资本主义的化身,想把世界吞并成一串数字,而当算法崩溃,他也如行尸走肉。


/ 《大都会》(2012)剧照


《大都会》无疑以人的异化为核心,是彻彻底底的柯南伯格式主题,而且让罗伯特·帕丁森出演也很合适,在当时,他就是“好莱坞最值钱的商品”。


不过到了《星图》,柯南伯格把罗伯特降职为司机了,戛纳电影节首映后,许多人认为《星图》对好莱坞的解构有些虚弱,像是踩了不深不浅的一脚。


/ 《星图》(2014)剧照


不过无论你给这两部电影打了几分,都不影响站在另一个方位想象柯南伯格的《未来罪行》。


而且,请不要放低期待,柯南伯格不是那种喜欢自我重复的导演,就算没有多少人看过他那部《毛骨悚然》,他也不会再重拍一部题材类似的作品。所以当他决定“回归”某个风格阶段,绝不会是新瓶装旧酒。


n年之后,柯南伯格已经准备好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你准备好了吗?





/the end/






✍️



陀螺电影ToroScope 戛纳75补片计划

策划|常温狗

撰文|李冰草

排版|小浣熊



©️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