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世界读书日 读经的六种益处

圣严法师 云林志工 2024-03-19

世界读书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与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辞世的日子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读诵经典是佛教徒信仰的方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当你深入经藏之后,你的智慧就会打开。阅藏的过程,既在修定,又在修慧。所以,读诵经典是非常重要的。


读经的六种益处

1


读经是为明心

时时读经就像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无明就会减少。


2


读经是为解意

每读一次经,就会对经典的奥义多一分认识。依据中国的传统,师父在授经时,通常不解释意思,而只是要求你不断地去念。我做小和尚的时候,曾经请教过师父:“经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却说:“多读呀!多读几次就会懂的。别人告诉你的有限,自己熟读了,自然懂得更多。”当初我颇觉怀疑,现在却不由得不相信了。如今我把相同的答案告诉弟子,他们也同我当年一样,无法接受。甚且还会高声抗议:“为什么不先解释一下呢?还不懂得就读,有什么用。”

3


读经是为修定

我教导学生,读经时要都摄六根,口里专意念诵,耳朵仔细倾听念出来的声音,不必去理会经文的意思。独自自修的时候,因为别无选择,只好自念自听。但是人多的时候,最好是听别人念出来的声音;不论是听群体合念的声音,或是某一个特定对象比较稳定顺畅的声音都好。听自己的声音很不容易得定。可惜凡夫往往执着于自己的声音。因此,读经还是跟多数人一起读比较好。


4


读经是为弘法

我刚才开头的时候提到,六祖慧能大师因为听到人家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于言下豁然开悟。所以,读经的人自己不开悟没有关系,能够让别人开悟也很好。因此,你在诵经时,说不定真的有人听了你念经,引发善根。曾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原本是不信佛的,有一次在旅途中,枯坐船舱百般无聊,心里异常烦躁。后来,因为一位女士不断在旁诵经,他听了觉得受到安抚,一颗躁郁的心便逐渐安定下来。他自忖:“听到别人念经都这么好,自己来读岂不更佳?”后来就因为这个因缘,他也开始读经,终于变成了正信的三宝弟子。

5


读经是为了护法

在大乘经典里面,多方提及,佛灭度之后,凡是有人受持读诵佛经,就等于佛住于世,此人居处即得十方诸佛及护法龙天护持。护持佛法仅是将佛经摆着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受持读诵。


6


读经是为超度及祈福

不论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临命终时,亲友为亡者以做佛事来超度的功德。我们通常以诵经来超度亡者。我们的禅中心有一位西方人,一向只知参禅打坐,结果,他的一位挚友于去年过世了,他就来问我:“师父呀!我的朋友过世了,怎么办呢?可以用打坐来帮助他吗?”我告诉他:“你还是诵经吧!”因为这个关头,打坐不如诵经来得直接有利。


为亡者诵经的作用是什么?简单地说,是运用佛力,将已逝的人召回,让他来听经闻法,进而得以解脱。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转生,也无妨。因为在我们诵经时,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并且常有许多肉眼不见的无形众生在旁听闻,获得法益。因为这些众生得到法益,使得亡者有了功德;毕竟“经”是为他诵的。所以《梵网经》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解说大乘经律。能够使得死者及无形的众生同沾法益,发菩提心,将来共成佛道。


诵经可以超度新死亡灵,同样也可以追荐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因为死者可能早已转世了,不能来听经,但是替他诵经做佛事,帮他结其他众生的善缘,仍是不无帮助。附带的,这里有两个观念请大家留意:第一,我们自己平常就要常常听经闻法,自求多福。不要等到死后才由别人来代劳。第二,经上说“三七日或七七日”,指的是从临终之日算起至二十一天或四十九天内,要尽快替死者做布施、设供、诵经、念佛号等的佛事,而不是叫你等到那时才做。


总之,诵经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资益亡人,可说是冥阳两利的事。一切众生,不论天、人、鬼神,乃至有灵的畜牲,凡是未出离三界的,都需要读经修行。

往期回顾


疫情防控

抗疫|慈心善行济世间;同舟共济抗疫情

抗疫|八愿祈福文:祈愿疫病早除、国运昌隆、世界安宁

抗疫|面对疫情  如何安顿身心

抗疫|关于继续做好佛教团体、佛教院校、佛教活动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抗疫|佛教徒如何战胜新冠肺炎

新闻动态

新闻|清明节杭州灵隐寺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深切哀悼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皈依学处

常识|什么是皈依?

学处|皈依的目的是什么

学处|皈依的利益是什么?

开示|太虚大师  如何正信三宝?

常识|佛弟子能拜鬼神吗?

佛教常识

常识|佛法僧三宝

▲常识|佛教呗器——钟

常识|佛教呗器——鼓

常识|佛教呗器——磬


摄影|一叶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