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法嘉选 | 俞敏洪:阻碍你成长的恰恰是你自己
总
法
嘉
选
“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英语老师”、“商人”、“成功人士”、“网红”....他身上的标签和外界的关注从未少过,甚至2013年陈可辛导演专门拍了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他和两位合伙人创业的故事。
2020年大环境的变化,让教育行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包括新东方在内的教育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去年夏天的“双减”,让教育行业陷入“冰窖”,新东方作为行业巨头也经历了业务缩减、裁员、股价下跌,2021年下半年新东方和俞敏洪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2022年新东方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已“脱胎换骨”,变成了一家网红公司。6月“东方甄选”直播间爆红,新东方的员工董宇辉成为了新的“直播一哥”,同时新东方股价暴涨600%,而作为背后大Boss的俞敏洪又一次成为了全网的焦点。
编者按
俞敏洪曾说:“除非我得了绝症,且无法治疗,否则再多的艰难困苦我都不会放弃,我会凭借着对生命的冲动和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去追寻更加美好的人生。”,这次新东方的“逆天改命”再次证明了俞敏洪身上这股坚持的力量,小编觉得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源于内心的相信,确切的说是“相信成长的力量”。
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对自己从内到外的一种革命。唯有心存不断前行的一种冲动、热情,人生才有可能成长,才有可能“天高海阔”。
转载来源丨领教工坊
正文字数丨6620 字
预计阅读丨10 分钟
一、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大家好!今天来跟大家讲讲“成长”这个话题,我自己取名叫“相信成长的力量”。
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走到底,总要有几个来回,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在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植物的成长、动物的成长。相较于动植物,只有人能够超出肉体成长,进而引领其它方面的成长。对于人来说,除了身体年龄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精神、心灵的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好到自己从未设想过的地步。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在16岁之前从未想到过自己能够走出农村。之所以后来能够走出农村,就是因为16岁的我心中萌发了想参加高考,并考上一所大学的想法。
当时对我来说,对于上大学也没太多想法,只是觉得进入大学读书对我吸引力很大,这是最初的梦想引领我的成长的故事。
再后来我的人生又产生了很多其它的梦想,考北大,辞职下海创办新东方,最后是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俞敏洪和东方甄选团队
18岁之前,我从未出过农村,万万没想到后来能走遍世界,从一个“乡村做题家”成为一个博览群书,交友甚广的人。所以,我们其实很难想象自己的空间会有多大,但只要内心存有不断前行的一种冲动、热情,人生就能“天高海阔”。
拿我自己来说,除非我得了绝症,且无法治疗,否则再多的艰难困苦我都不会放弃,我会凭借着对生命的冲动和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去追寻更加美好的人生。
二、关于成长错误的认知
我想先讲讲哪些不是成长。
1. 在同一个层次上做着不同的事情
比如,今天你做行政,明天做人力,后天又做市场,你永远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做,永远在基层或者永远被别人指挥,不需要自己动脑子。因此,你学不到真正的经验和积累真正的智慧。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不停地换工作,Ta对工作并非真的感兴趣,也没打算深挖,让自己成为专家,这不属于成长。
2. 在不同的地域从事差不多的工作
比如有人在上海打两年工,到北京打两年工,又跑到深圳打两年工,尽管你在不同的城市结交了不同的人,但是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在成长。
3. 做任何事情都在同一个思维层次上
人是会变老的。但是,有些人的思维能力是不会提升的,他们一辈子就生活在褊狭、固执的自我意识中,永远认为自己正确,他人是错误的。
这种单向性的思维非常有害,不管他换多少工作或者做多少事情,因为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就意味着看问题永远不会变得更加敏锐、通透、宽容、大度,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成长。
4. 无法走出舒适区
很多人都处在舒适区,希冀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失业,就能拿一份稳定的工资。
慢慢地,你会有一点点积蓄,买房买车,在熟悉的环境中建立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亲友关系。
但这就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地在舒适区中可能就失去了斗志和向外延伸的欲望,不愿意接受挑战,拓展生命的新维度。
但我认为,人是被目标、诉求和渴望所引领的一种动物,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三、成长的要点
那么,成长到底是什么?我想说几个要点。
1. 自我革命
成长是对自己从内到外的一种革命。外在革命就是进入不同的领域,学习不同的新知识,最后让你产生外在的提升。内在革命是思想观念的革命,人类的成长与否,不是由我们的身体来作为衡量标准。当然,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这里插一句,我现在59岁,我还没有发胖,因为我平常比较注意锻炼——我工作很忙,事务也很繁杂,但是我在办公室的时候,每过40分钟-1小时,我就站起来原地跑步,原地蹦,来回地扭动身体,运动让身体处于更有活力的状态。
同理,我们也要让大脑思维保持活力,因为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对过去的否定和对未来的再造的过程。比如,我到了北大以后,北大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给我带来极大的冲击。
所以,北大毕业以后我依然留校任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那种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冲击还没有受够,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完善,于是我在北大又当了六年半的老师。
在我做企业的过程之中,就深受北大经历的影响,比如我对做企业,商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一些看法。
2. 提升价值
成长不断地提高和改变对于人、事、世界的认知的过程。直到最后你在某种意义上就说你的认知水平、判断水平、思维水平,做决定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你所犯的被人看来是愚蠢或者是不应该犯的错误的错误率到最后越来越少的过程,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成长的过程。
成长就是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内在价值就是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智慧,有才华和才能;外在价值就是为了让他人觉得你值得尊重,值得合作。
四、人生“三识”与两大能力
我经常说人生有“三识”:知识、见识、胆识。
// 知识
总体来说,知识的提升是成长的一个维度,这也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一个目的
// 见识
见识有时和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可以分开的。不少中国企业家只有初、高中学历,但是能把企业做得非常大。很多博士毕业的人反而把企业做垮了,这些就和见识而不仅是知识有关。
以我为例,我母亲十几天之前刚刚去世,我在网上发了一篇回忆我母亲的文章,得到了几十万的点击量。我母亲尽管没有文化,但是她是一个有见识的人,她知道孩子未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所以小时候她就要求我读书,要我上高中,上大学,这是一个农村妇女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成长路径,母亲的见识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当然了,越有知识,原则上应该越有见识,如果到最后越有知识变得越没见识,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比如书呆子。
// 胆识
胆识就是你敢于不敢于突破自己,勇敢地做一些你原来从未做过的事情,投身进去,纵身一跃。但(商业)世界没有万全之策,没有100%的保障体系让你纵身一跃后不受任何损失,所以它是一种选择。
我们从高中上大学不能算纵身一跃,因为我们知道在大学一定能学到比高中更多的知识,本科毕业,读硕士、博士也不能算纵身一跃。
真正的纵身一跃是你跳进去以后,可能会失去安全感,甚至一败涂地。但一旦选择正确,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成功这种东西它叫做纵身一跃。
婚姻某种意义上是纵身一跃,因为不管婚前关系多么亲密,也没人可以保证婚后的生活一帆风顺;创业也算纵身一跃,因为成功了可能就是中国著名企业家,但失败了可能会血本无归。
// 两大能力
是否能够拥有知识、见识、胆识,涉及到你看事情的眼光、胸怀、层次、格局、思维能力,涉及到你的活动空间能力以及资源聚集能力。
活动空间能力指的是你能够让自己的活动半径更大,这意味着你可能碰到的机会会更多一点。
活动空间大了以后,资源聚集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这些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将会成为人生非常重要的资源。
// 8个成长标志
成熟而不圆滑,老练而不世故,进取而不鲁莽,果断而不愚蠢,平凡而不平庸,探索而不迷惑,孤独并不孤单,失败不会气馁,都是成长的外在标志。
① 成熟而不圆滑:成熟,就是做事情周到,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圆滑是所有行为都是基于自我保护,自私自利。
② 老练而不世故:如果一个人到了三、四十岁以后不再坚持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不再坚持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就不是老练,而是世故。
③ 进取而不鲁莽:人是需要有进取精神的。进取是要在思考问题正确,或者对未来前进的方向基本上有把握,并且知道这个道路如果走不通的话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的前提之下,再纵身一跃,进取往前。
④ 果断而不愚蠢:愚蠢就是做事果断,但不经大脑思考。果断有时候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是人云亦云;一种是固执己见。
这看起来表面上很果断,雷厉风行,但这是一种愚蠢,因为他没有真正地去思考所作所为对身边一切,包括人和社会的影响。
⑤ 平凡而不平庸:做人是可以平凡、朴实、朴素,但是不能平庸。平庸就是自己不动脑子让自己的生命有所提升,心甘情愿地陷入懒惰或迷惘中。
平凡只是一种心态,我可以不穿名牌衣服,住小房子,不买汽车,但是内心中间依然在追寻中未来更加美好的前途和生活。
⑥ 探索而不迷惑:迷惑就是不知道东南西北,甚至不知道方向在哪,也没有意愿去探索。
⑦ 孤独而不孤单:人可以享受孤独的生活,孤独的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思考。但是孤单是感觉到形单影只,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无人陪伴。
⑧ 失败不会气馁:很多人遇到困难容易气馁、放弃,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标志。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各种艰难困苦、挫折不幸。
在此过程中,你的态度,就带来了未来对于你的生命到底是提升,还是继续待在低层次痛苦中间的状态。
我常常讲:中国古代文人最优秀的作品很多都不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写出来的,比如苏东坡在流放到黄州之前,其实没有太多的名篇。我们今天背诵的苏东坡所有的好词,都是在他被流放以后写出来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也好,“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好,基本上都是遇到了人生的困境,在困境中他思考、升华,最后写出了优美的诗词,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永恒篇章。
成长是对生命的深度、高度和意义的不停追寻。有的人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觉得也挺好。但是,我个人认为人只有一次生命,因缘聚合成了我们,人的生命就像蜡烛燃烧一样——当你活着的时候,灵魂和肉体都在燃烧,所以你的灵魂也会闪闪发光。
但是,当蜡烛燃尽时,火就灭了,没了。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让每一天过得更加精彩、充实,幸福和快乐。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很火,它讲述了两个得了癌症的年轻人的故事,讲述了生命无常之中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送你一朵小红花》影片画面
易烊千玺饰演的男孩的母亲说了一句话“人来了总是要有结束的,总是要去的。”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去得早,还是去得晚,既然来了人世,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我们就应该把每一分钟活好,对生命丰富度、深度、高度、意义有一种追寻的态度,如果说得悲壮一点就像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成长6大关键词
// 1. 思考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会思考。我们最初的成长是被别人安排的,比如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某种意义上是被父母安排的,因为当时我们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一旦我们进入大学以后,独立思考能力就成了成长必备的能力。因为你要了解在人生之中,你到底最喜欢什么,应该选什么专业,学到什么样的深度,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寻找什么样的朋友、对象,什么样的书对你的成长更有好处……只有你思考以后才能往前选择,你连思考都没有是不可能有选择的。
我们对于生命中的事情需要做出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比较“简单”,比如说天冷了,要加衣服;北京在上海的北面,这些是事实判断。
但是,毕业以后应该住在北京,还是上海?应该读这本书,还是读那本书?应该跟这个朋友交往,还是跟那个朋友交往?这些都是价值判断,都需要你对自己的原则、价值体系进行某种思考,最后做出选择。
// 2. 选择
思考完了以后,我们应该做出选择,决定往哪个方向走,但一次选择就等于一次放弃。你选择了住在上海,就不可能同时住在北京;你选择了创业,就不可能同时在其他公司打工。
选择实际上是放弃和得到的同步进行。如前面所说,凡是纵身一跃的选择我们就要思考特别完整。但也不能前思后想,瞻前顾后,最后干脆就不选,不选择是人生最糟糕的选择。因为你对现状不满,又不选择改变,这才是人生最悲惨的境地。
《送你一朵小红花》里的小男孩因为生病不能去看这个湖,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梦中的那个湖。其实就是对“人生往前走,追寻自我和生命”的启示。
假定人生结局相同,你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
当初我从北大出来就反复地问了自己:出了北大,放弃你的学者生涯会不会后悔?我的回答是,因为这是我主动选择的,到今天为止我也没有后悔过。
那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我觉得选择依据最重要的就是内心,你觉得你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的内心告诉你,“葛优躺”就是你想要的幸福,并且在从未感觉到心灵的空虚、人生的无助,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一般来说,这种被动的一种选择状态不太容易带来好的结果。
// 3. 目标
对我来说,我觉得人生目标一直是拉动我前行的一种力量。
目标可以来自于内心对某种东西强烈的渴望,也可以来自于外在的某种刺激或诱惑。如果让你去徒步20公里,完成以后你什么也得不到,或是告诉你完成之后,有一只烤全羊或一瓶美酒等着你,可能后者会促使你更愿意去行动。这一只烤全羊或一瓶美酒某种意义上就是目标。
有时候目标很平淡,有时候目标意义非凡。比如,我在农村时候的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在北大的目标就是希望留在北大当老师,然后是出国,但这个目标没有成功。
于是,我就希望从北大出来,赚点钱自费去美国留学。
结果新东方干得挺好,留学就暂时搁置了,未来我想更多地为农村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们、中小学生们能够多做点事情。人生目标它总是不断变化的,但它会让你采取行动。
// 4. 行动
人生如果没有行动的话,那么一切梦想都是白日梦。行动就像运动一样,刚开始你会觉得很累,但逐渐地参与到其中,慢慢获得了乐趣。
我很喜欢滑雪,但是在很多人看来零下十度左右穿上滑雪服、滑雪板、还要摔跤,有什么好玩?
很多人没有滑过雪,但是一旦滑雪以后很多人就把它叫做“白色鸦片”,为什么?因为越滑越开心,参与滑雪这件事情本身让人获得愉悦。
行动也是一样的,一旦行动起来,你就有了参与感,慢慢地就会发现不行动是很难受的。
我在北大也曾懒散过,睡在床上,看看书,拿个饭盆到北大食堂打个饭,基本就这样的一种生活。后来我做了新东方,体会到了行动的快乐——因为不行动的话,新东方就会倒闭。
懒惰和勤奋都是一种习惯。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勤奋会很累,一个人懒惰了就不累,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农村有一句话叫做“越睡越懒,越困越贪。”勤奋只要不是过度地拼命,过度消耗自身,就会带来活力。
// 5. 进取
进取不是一次性的事情,是每天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一生就是巨大的进步。我们不要希望奇迹发生,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所有的奇迹,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 6. 挑战
挑战就是要不怕失败,在失败中间寻找机会。有一句话说“失败对于真正有成功素质的人来说,那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失败对于失败者来说,那就是一个纯粹的失败。
在我们人生中间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具备意义还是不具备,是要看你面对这些事情你所采取的人生态度来决定的。
我常常说我人生中的失败和挫折比我的成功要多一些,比如我是考到第三年,才考上大学的;进了大学以后得了肺结核,在医院里关了一年;后来连续三年出国失败;因为和学校有一些纠葛,最后还受到了处分;在中国做企业,尤其在90年代更加艰难,出来干新东方也是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困苦,可以说一言难尽。
在此中间,由于我不放弃,坚韧不拔地往前走,最后某种意义上既成就了我自己,也成就了新东方。
六、成长的五个制约
在成长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制约的,我把它归结为五个困难和制约。
1. 环境的制约
环境会限制你的认知。在农村待着,就会被农村局限;在小城待着,就会被小城局限,在大城市,也有可能被大城市局限。
能超越环境的毕竟是少数,像诸葛亮一样隐居隆中,但却有三分天下眼光的人,世间罕有。
人是被环境所影响的动物,我们身处的大环境,比如疫情、中美关系,都对我们个人产生影响,包括城市、公司和家庭。
有的公司文化好,对你的成长就会有很好的帮助。如果这家公司文化不好,是勾心斗角的文化,那对你的未来就会产生很大的伤害。
总而言之,你要考察你的环境问题对你的成长是不是有利。
我特别鼓励大家去寻找对自己成长有利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到不同的大学去上学,在国内上完,还希望到国外大学去上学。
2. 关系的制约
关系制约是指你认识的人是否能够给你带来启发和见识。有人说,你的眼光是你周围关系的总和,我觉得是比较对的。
如果我没有考上北大,我就在农村的话,现在我的见识可能就是我和农村小朋友(现在已经是老头子)见识的总和;进了北大以后,北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就变成了我的水平;在北大当了六年老师,北大老师的平均水平某种意义上又体现了我的水平;后来开始做新东方,和一大批企业家在一起,这样我从企业家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总而言之,就是你周围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对你的眼光、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 学识的制约
你是否还愿意学习、愿意进步。我们人生成长的学识和见识来自于三个方面:
● 工作中经验的积累让你变得更加有学识,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水平变得更高。
● 身边的人水平很高,都有雄心壮志、远大眼光,一定能提高你的学识。刘邦带着萧何、韩信、张良打下了汉帝国,但是他们在成长之前都是普通人,都是县里的小官僚,就是因为有雄心壮志,聚在一起,相互砥砺。
● 你是不是愿意主动学习更多知识,比如很多人主动去上商学院,阅读大量的书籍,这就是你突破学识制约的表现。
4. 变化的制约
很多人不愿意变化,待在舒适区以后不愿意主动改变已经适应的生活。从奥巴马开始到特朗普,美国都是要“change”,我们人生也是一样的。
当然,可以改良性地改变,也可以革命性地改变,如果你觉得眼前的状态已经你不太满意,又不愿意去改变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有新的契机。
我人生的一次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北大出来,当时尽管北大给了我一个处分,但我其实可以继续安稳地在北大待着,慢慢熬成教授。
当时我在是否离开北大这个问题上还是做了很多斗争,离开北大就变成了纵身一跃,但后来我觉得如果进入一种新的、不可预料的状态相对能够激发我的生命活力的,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5. 剩余价值的制约
人生都是积累的过程,你慢慢买了房子、汽车,有了很好的工作,你觉得这些东西丢了会太可惜了。
某种意义上你是待在现状中,你就不太容易产生人生突破性的革命状态,也会使你成长的速度变得更加慢一点,但这让你觉得是有价值的。
七、结语
总结一下:
第一,成长是个人的选择,无关乎他人,甚至无关乎周围的环境;
第二,成长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不是潜意识的成长,也不是自然的成长;
第三,成长一定要付出努力,不然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第四,成长要付出代价的,有些东西必须割舍,如果不愿意放弃一些东西,成长很难实现。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作者: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
排编:然欠
近期热点活动
【招生简章】法务必修的争议解决实务工作坊
【招生简章】法嘉·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2022年6月班招生简章
近期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