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建章:“大城市病”的破解之道到底在哪里?

梁建章 绕梁说 2022-01-11


超级城市是如何持续“生长”的?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就一定会有“城市病”吗?


实际上,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会使得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方面的利用效率更高,人均基础设施投入也会更低。所以在大城市里生活,也许是一种更经济、更环保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人口净增长”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志。


在《人口经济学15讲》第八讲“人口与城市化:大城市会越来越大吗?”中,梁建章表示,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必然会导致“城市病”,关键是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不但会削弱创新力,也将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进入人口经济学的科普时间

收听上方音频节目

或浏览本期栏目文稿





《超低生育时代:人口经济学15讲》第八讲:人口与城市化


你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们讲了人口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面我要讲的是人口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超级大都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如何持续“生长”的?这跟人口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大城市的集聚效应


城市是人口的集聚地,人口的集聚又带来了产业的聚集。


产业集聚效应是指:某个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往往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比如说,美国的汽车行业集聚在底特律,中国的电子制造业集聚在珠三角和苏南地区,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集聚在名古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同行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够降低各方面的成本,比如,人均运输成本会变得更低,而如果集聚在大城市,大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会使得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方面的利用效率更高,所以人均基础设施投入也会更低。


在很多高密度人口的大城市,集聚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还会体现在基础建设和服务领域。比如,大城市拥有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便于人们上下班的出行;当创业者需要获得金融、法律、 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时,在大城市也拥有更多的选择;经常进行网购的人会感受到,大城市的送货速度更快,路网更加发达。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化的服务机构,都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可以服务更多人的大城市。所以,集聚了庞大人口的大城市,总是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还有,大城市这样高密度的居住方式,会让人均能耗更低,所以在大城市里生活,也许是一种更经济、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创新活动同样具备集聚效应。比如在美国,几乎一半的风险投资都投到了硅谷,那里诞生了许多高科技公司,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苹果、甲骨文等等。这种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效应,首先体现在人才的集聚上。在硅谷的夜晚,餐馆和咖啡馆里坐满了身穿休闲装的工程师,他们讨论着下一次的技术突破和创业机会。而且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地址非常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公司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此外,大城市不仅可以让人和企业匹配得更好,而且可以让拥有不同学历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近年来,在互联网和软件技术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多种学科人才的合作,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大城市的创新优势。所以即便硅谷的房价要比小城市高很多,全世界的科技公司和人才还是愿意去硅谷。同样的道理,即便北京的房价远高于二线城市,中国的媒体和文化的从业人员还是会聚集在北京。


我们还可以拿中国来举例,来说明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中国凭借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市场规模,培育出了最全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群。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背靠华东和华南,这是中国人力资源最丰富的两个区域,又有方便的港口和交通设施,是理想的制造业发展基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两个地区已经构成了 许多制造行业的世界级的产业链条。任何一个国际买家 都能在这里很快地找到 成千上百家可供选择的货品供应商,这是中国制造业独一无二的规模集聚优势。


二、一个国家人口和最大城市人口的关系


讲完了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到底能够增长到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一个国家人口和最大城市人口的关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日本的低生育率已经造成了日本这个国家总人口下降;然而,作为日本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的人口仍然在增长。俄罗斯也是这样,它的低生育率虽然已经导致俄罗斯许多小城市的人口数量在减少,然而,近年来,莫斯科的人口数量却增长显著。再看中国,虽然中国的人口总数目前增长缓慢,但是上海和北京的人口数量都已经超过了两千万。


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和这个国家的总人口规模成正相关的关系。因为大城市吸引的也是这个国家农村地区或者其他小城市的人口。


但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到底能有多大,其实这取决于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是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因为这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第二种力量,是人们对大城市里高企的房价和漫长的通勤时间望而却步。这两种力量互相平衡将决定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那如果是按照这个逻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上海和北京就应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国有14亿人口,按照这个数据推算,上海和北京的合理人口规模,应该大约是4000万-5000万。但实际上,上海和北京2019年的常住人口分别只有2400多万和2100万。日本人口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京,容纳了3700万居民。韩国人口只有5200万 ,最大的城市首尔都市圈有2600万人口,相当于韩国一半的人口。


为什么上海和北京只有2000多万人口呢?因为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出台了 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担心“城市病”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等。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城市病的本质是在于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只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就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病”。


上一集我们讲了伦敦和洛杉矶是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的。下面我们讲一下日本的东京都市圈是如何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


日本的东京之前其实也出现过交通拥堵的问题,后来,日本政府通过征收高额税费来减少和限制私家车的出行。与此同时,东京发展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由几十条城市轻轨和地铁组成的立体交通系统每天可以运送旅客2000万人次,这承担了城市全部客运量的百分之86,无论居民生活在东京的哪个区,他们都能够非常便利地乘坐地铁或者公交。发达的地铁轻轨从根本上舒缓了东京的城市交通压力,也有效控制了汽车的发展数量。无论在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对东京市民来说,使用轨道交通相对于汽车出行,更加省时省钱,这也是为什么东京市民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原因。


近几十年,虽然东京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但是东京的交通状况却好于世界上其他的国际大都市,这说明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必然会导致“城市病”,关键是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治理城市的经验值得很多大城市借鉴。


三、城市拥挤与全国人口的关系


讲完了东京的案例,下面我们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一下城市拥挤与国家人口的关系。


近年来,在人口稠密的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他们主要城市都已经变得比较拥挤了,一些人就认为,城市拥挤度与国家的人口密度有关。那么这两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明。我们分析全球224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的拥挤度与他们所在国家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关系,可以看到,大城市的拥挤程度与所在国家的人口密度有正相关的关系,但与所在国家的人均GDP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且,人均GDP导致的负相关关系要远远大于人口密度所带来的正相关影响。


比如说,可以算出来的是,所在国家如果人口减少百分之50,那么拥挤程度就会降低百分之6.8。而如果这个国家人均GDP增高百分之20,它的拥挤程度也要低百分之7。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刚才那个结论,对大城市来说,全国人口少一半,带来的拥挤程度的降低,还不如两三年的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当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富裕时,它的城市会更加分散,人口密度会降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随着财富的增加,城市会有能力投资建设更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那居民就可以通勤更长的距离去上班。比如说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人口密度就很低,因为它有非常庞大的公路系统。反之,贫穷的城市就没有足够的公路或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因此,居民不得不住在距离城市中心很近的地方,这会导致那里的人口稠密,拥挤不堪。


这里我们可以再看一组数据,世界上最拥挤的十大城市,有好几个位于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和巴西,反而像东京或者首尔这样的大城市并不在名单上。由此可见,不管国家的人口密度是高还是低,只要这个国家相对贫穷,那么这个国家的大城市就容易拥挤。


四、城市“抢人大战”,从抢人才到抢人口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人口净增长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近几年,很多二线城市,如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先后掀起了“抢人”大战,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提供购房补贴等方式 吸引人口迁入,而“抢人”的主要对象,则是年轻的大学生。


近一两年来,有些城市甚至实现了零门槛落户。比如说福州市,福州从今年元旦开始全面放开落户条件,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等限制,真正实现了落户“零门槛”。福州明确提出要“壮大人口规模”的目标,显然不仅要抢人才,而是要抢人口。


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在一起发挥不同的作用,教育水平不同的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性。所以,城市不但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比如,高科技行业的人才,就离不开环卫、保洁、保安、物业、家政、快递、餐饮等普通劳动者的支持。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既要欢迎和尊重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也要容纳和尊重普通劳动者。


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劳动力的竞争。有人才和劳动力在,城市就有活力和创新力。因此,城市应该敞开胸怀,既要欢迎高端人才,也要欢迎普通劳动者。


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在抢人,但是只有北京和上海出台了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我认为,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不但会削弱创新力,也会带来如下负面影响:


首次是削弱创新力和拖累经济。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升级的挑战,尤其需要创新来推动,而大城市则是最具创新力的。严控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将推高在大城市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得城市的创新力被大幅削弱。


第二,推高了房价。严控大城市规模只能暂时减少需求,但是,这种减少需求的方式是违背经济规律和不可持续的。相反,严控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很多城市的土地供应不足,反而推高了房价。正确的政策是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际上,北京、上海和广东都有充足的可开发的土地。北京和上海的建成区只有可开发面积的20%到30%。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大约是上海的1/9,人口却大约有上海的1/4,而且还是个花园城市。所以用北京和上海的土地 做一个50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是绰绰有余的。


第三,导致交通堵塞等各种城市病。严控大城市规模也体现在按照完全违反经济规律的人口规模来规划城市。比如,北京的城市规划曾经一度按照8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道路、地铁、学校和医院等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拥堵等各种城市病。如果按照5000万人口规模来规划,交通会比现在好很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有利于环境和公共交通的高效利用


第四,严控大城市规模会减少社会流动性,加大贫富差距。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 地区和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包括户籍政策在内的很多阻止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政策 实际上加大了贫富差距。这样的政策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比如,把低技能人口都挡在城市以外,会推高城市里的各种服务成本。如果一个大学教授都雇不起保姆,必须自己做各种家务,其工作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就会下降,也更加生不起二胎。如果保姆在城市里租不起房子,不得不回到农村,也只会更穷。的确,让更多的人流入大城市会使得乡村和小城市流失更多的人口,但这正是减少贫富差距的必经之路。


总结一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趋势都是人口从小城市和农村向大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更优越的医疗条件、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人口的流动和人口的配置是市场在发挥作用,而我们的政策应该顺应这种市场规律。


好,关于人口和城市化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着重讲一下日本的人口状况,和日本的人口政策,谢谢大家,我们下集见。





收听更多期节目内容

请打开看理想APP搜索

“超低生育时代:人口经济学15讲”

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节目




人口经济学15讲往期内容合集:

发刊词 梁建章: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讲 梁建章:打开人口经济学的大门

第二讲 梁建章:世界人口的冰与火之歌

第三讲 梁建章:中国人口概况

第四讲 梁建章: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

第五讲 梁建章:中美人才科技战胜算几何?

第六讲 梁建章:直面人口与资源的问题,地球的资源够用吗?

第七讲 梁建章: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将必然导致环境灾难吗?


关于七普数据公布后的人口政策建议,请参考文章合集:

建章解读七普数据:中国的生育率将是世界最低?

建章解读七普数据之一:需要GDP 2%到10%鼓励生育

建章解读七普数据之二: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教育改革

建章解读七普数据之三:让供地跟着孩子走

建章解读七普数据之四:生育友好必须女性友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看理想APP查看完整节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