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来临,温润的春风带着淅沥雨水,降布在江南大地上。
随万物一同复苏的,还有时令的鲜鱼水菜。为了吃到春天里的第一口时鲜,举国上下的吃货们就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东北人专薅婆婆丁,华北人单掐香椿芽,而生长江南水乡的浙江人,却唯爱春雨过后的竹笋。吃笋,是浙江人的春季盛宴;而挖笋,则成了浙江人的团建活动。雨后,随着春笋一起漫山遍野冒头的,就是这些夺笋的浙江人。
浙江人
爱吃笋更爱上山挖笋
每到春天,浙江人的餐桌上就会惊现竹笋连连看。从国民小菜“油焖笋”,到“酱肉蒸春笋”,再来点倒笃菜肉片炒笋片,万变不离总是笋,怎么吃也吃不腻。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光杭州人就要吃掉60万吨竹笋。清新爽脆,“鲜掉眉毛”,就是浙江人对笋的印象。
时令美食,如果只是来源于餐馆酒肆,那么味道虽美,却终究有遗憾。每个地道的浙江人,都有过上山挖笋的记忆;每年惊蛰一过,比蛇虫鼠蚁率先苏醒的就是浙江人骨子里挖笋的基因。作为四月份的隐藏仪式,借着清明节小长假出行的浙江人,除了烧香磕头拜拜外,必须打卡的地图就是后山竹林。要想从判断一个浙江人的纯度够不够,翻出来他们小学的命题作文就能验明正身:
本地长大的小学生,十个有九个都写过“上山挖笋”的命题作文。“雨后春笋”,诚不我欺。春雨滋润过的竹笋,一夜之间就从刚刚破土长到半人高。要在长高之前挖出鲜嫩的竹笋,就成了每一个浙江小朋友的必修课。在这种沉浸式环境里长大的浙江小伢儿,把挖笋当写作采风。
一整套流程复刻下来,随手写出个素材丰富、条理清晰的挖笋论文,发表出来都能放进浙农林大的教辅材料。
挖笋这个事情,小时候是社会实践,长大了是公司团建。小时候跟着长辈去挖笋,长大后带着儿女去挖笋,老了之后还能约上老伙计去挖笋。一个浙江人的春日记忆,不是上山挖笋,就是在上山挖笋的路上。在北方人眼里都是弱风扶柳的江南美女们,进山开挖之后,各个都能倒拔垂杨柳,一手竹笋一手锄,连走十里不带喘。而能够让浙江男人短暂离开鱼塘,放下吊杆的唯一户外活动,大概就是赌上性命也要一争高下的挖笋。遇上遍地的春笋,不甩两锄头就浑身难受的浙江人,这辈子都学不会如何按耐住夺笋的双手。看见冒头的笋壳就得赶紧掰两下子,也成了浙江人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就像夏天“能否收到成筐杨梅”可以证明自己在本地的排面一样,“有没有约你一起挖笋”,也是浙江人社交圈里的隐形鄙视链。如何判断一个浙江人的人脉圈子是否够广,交友能力是否强?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看看每年春秋两季有几个人邀请他挖笋。为此而建立的各种“笋友圈”,也让整个春天的竹林不乏丝巾大姐和棒球帽大叔的仪仗队。线下面基讨论笋圈局势,也是迅速和浙江人打成一片的杀手锏。不论你来自湖州常州还是温州,只要交流起挖笋心得,咱们就是拥有同一个梦想的异姓兄弟。在如何找笋这件事上,浙江人的第六感堪比野生克格勃。
沿着山路而上,哪个匝道前面有浙A牌照的SUV无故停靠,说明方圆50米必定有笋。跟着扶老携幼、提着红塑料袋的土著大军过境,不出半小时,你就能拉来成年国宝的半年口粮。挖笋,不止是果腹目的下滋生的生理需求,更进化为了一种增进社交的方式。共同挖笋,不仅能增强团队的集体感,培养出深厚的战友或闺蜜情,甚至可能帮助你收获甜甜的爱情。不过请谨记:约妹子共同挖笋被拒绝就闹着要杀人,并不是成年人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
另外一件绝对不要尝试的事情是偷笋。
为了守护世界上最好的春笋,一些甚至不顾“法老的诅咒”的舌尖小偷,冒着罚款面斥的危险,也要在监控眼皮子下头刨两锄头。就算谨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五大原则,挖笋依然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挖笋险些发生意外的浙江人,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最常见的致险因素就是迷路,挖得忘记时间,原地打转导致走失受伤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里又点明了笋友的重要性,如果是一个进山挖笋,晕迷了都没人报警。
每个上山挖笋的浙江人,都是孤勇者。即便十年饮冰,满身伤痕,仍不忘初心,难凉热血。
初心难忘,但忘掉自家小孩,还是挺容易的。
因为挖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甚至吃上大碗牢饭的真正笋人,也被淹没在一浪又一浪的后山传说里。一个浙江人说:“我即使是死了,钉在棺材里了,也要在墓里,用这腐朽的声带喊出——雷笋。“
为了喜提朋友圈的挖笋桂冠,把锄头耍成洛阳铲的浙江人,不光挖出古墓祖坟,也为考古界贡献了不少力量。
而挖出充气娃娃,甚至挖出炮弹、挖出稀有野生动物图谱事,都是浙江挖笋圈不值一提的小事。
对于真正的爱笋之人来说,因为挖笋促成了各种啼笑因缘,或是伤筋动骨一百天而登上了1818黄金眼,这些通通都不重要。就算大汗淋漓,就算风吹雨淋,也阻止浙江人挖笋的决心。
看完了浙江人的夺笋图鉴,想必很多北方的读者心中浮现出无数问号:作为这个地球上最爱研究吃的民族,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要求除了“吃饱”“吃好”以外,还格外喜欢追求食物和季节感的呼应。
也正如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说的那句“不时不食”一样,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的方法,也养刁了十几亿吃货的嘴。
笋就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作物,大部分都只在大地回春后冒头,没过几天就会成长为常人无法食用的坚硬竹片。
在古人的心中,抓住这短暂的春光片隙,贪一晌竹笋的欢愉,就是享用大自然赐予的美好。
浙江公务员苏东坡这么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作为本土文艺圈的super idol,苏东坡是肉没少吃一口,竹子更是也一点没放过。他老人家对竹的最高褒奖,就是把它吃掉。对于春笋格外双标的苏东坡,一面和友人通信时大骂“今俗庖多杂以肉”,怪厨子用肉炖笋扰了君子雅兴。一面偷偷摸摸在自家厨房研究起来了火腿煨春笋,也就是现在腌笃鲜的早期雏形。按现在的观点来看,表面说一套、私下做一套的苏大文豪,委实有些故作风雅。但换个角度考虑,这碗炖的肉烂脂香春笋嫩的腌笃鲜,方才是真正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到了下一代杭州“馋人”梁实秋的嘴里,直接演化成了宽于待己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笋乃清香脆嫩之物,和火腿、五花肉等搭配在一起,可以很好地解除这些食材的肥腻口感,只留下鲜美的肉味。利人利己,养心养胃,也难怪七下江南、吃遍美味的乾隆,也对笋念念不忘。他每次南巡的御膳食单上,从卯时到酉时的三餐里,春笋炒肉、春笋糟鸡、春笋火熏白菜、春笋爆炒鸡等菜名轮番出现,看了让人都不认识“笋”字。
千百年来炖不完、炒不厌的春笋,把浙江人腌入了味儿。而对雨水过后的春笋来说,一早一晚滋味就会大打折扣,任何一刻的耽搁,风味都恍如隔世。
也正因此,只为捕捉那惊鸿般短暂,却胜却人间四月天的春笋,清明时节里,争分夺秒去赶赴一场舌尖约会的浙江人,做到了排除万难迎笋而上。这种对于风味人间的热忱追求,才算得上不负春光不负卿吧。
作者 | hikaru
编辑 | 喜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