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12)丨蓝绿空间与环境效应
本期专题
(Vol.40 2023.12丨380)
蓝绿空间与环境效应
BLUE-GREE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点击图片查看期刊目录)
专题学术主持人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委员、统战委员,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工党支部书记,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ECO-SMART LAB)联合创始负责人。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委员、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生态与风景园林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园林》学刊编辑部副主任等。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特聘兼职规划师,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骨干。
专题
蓝绿空间与环境效应
影响活力分布特征的城市蓝绿空间耦合关键因素
——基于上海市长宁区130个样本的研究
Key Factors of Urban Blue-Green Spatial Coupling that Impact on Vita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 Study Based on 130 Samples in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汪洁琼 柯楠 潘晶 王敏*
摘要:城市蓝绿空间共同构成了高密度城区的生态本底,作为其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共同维持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市活力,是当前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以往城市建设中蓝绿割裂、各自为营,蓝绿空间耦合发展的潜力难以释放的瓶颈问题,构建城市蓝绿空间基本特征和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上海市长宁区130个蓝绿空间进行实证研究,综合采用LBS大数据、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阐明长宁区蓝绿空间活力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蓝绿空间基本特征、蓝绿空间耦合关系的各项指标与蓝绿空间活力的相关性研究,揭示影响城市蓝绿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水体对城市蓝绿空间的高活力存在显著促进作用;(2)有水体的蓝绿空间活力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3)蓝绿边界长度、蓝绿边界形状指数和绿地包围的水体面积是促进蓝绿空间活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而蓝绿破碎度对蓝绿空间活力存在负面影响;(4)在小规模的城市蓝绿空间中,蓝绿耦合关系对活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从活力提升角度为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蓝绿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城市蓝绿空间;蓝绿耦合;基于位置的服务数据;空间活力;上海市长宁区
引文格式:汪洁琼, 柯楠, 潘晶, 等. 影响活力分布特征的城市蓝绿空间耦合关键因素——基于上海市长宁区130个样本的研究[J]. 园林, 2023, 40(12): 04-13.
上海城郊绿地冷岛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
Study on Cold Island Effect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刘颂* 邹清华 张浪
摘要:城市绿地具有降温作用,可形成低温区域从而降低环境温度,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途径。选取上海市城郊外环和近郊环之间的“双环”区域的30个绿地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温度反演,对城郊绿地的冷岛效应从降温幅度和降温距离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从城郊绿地空间格局特征和外部环境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冷岛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地的选址、布局形态和规模、蓝绿空间耦合、城市开发强度、与夏季主导风向的关系是影响城郊绿地冷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提升上海城郊绿地的冷岛效应应权衡降温距离或降温幅度的需求,进而控制适宜的绿地空间特征,加强蓝绿空间的组合配置,使绿地主轴方向尽量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关键词:冷岛效应;城郊绿地;影响因素;格局优化;上海市
引文格式:刘颂, 邹清华, 张浪. 上海城郊绿地冷岛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J]. 园林, 2023, 40(12): 14-21.
城市微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
Biodiversity in Urban Micro Green Spaces: Value, Influence Factors, and Enhancement Approaches
王云才* 王若静 卢星昊
摘要:城市化过程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而绿地是城市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在有限城市生态空间中建设大型绿地成本昂贵,微绿地因其选址方便、布局灵活对生态空间具有补充作用。为全面认知微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与规律,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并将目前有关微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分为三个方向:(1)城市微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2)城市微绿地生物影响机制;(3)城市微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途径。通过对39篇文献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结果表明:(1)高度城市化地区是微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2)鸟类研究的文献数量居于首位,哺乳动物研究数量最低,微绿地的丰富植被群落能支持昆虫多样性,也能为城市鸟类提供食物来源。(3)植被覆盖度、植被多度与面积因子的研究频次较高。其中,面积、绿地率、植被丰度与植被多度与微绿地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不透水面面积与噪音则呈负相关。(4)通过提高植被丰度、增强栖息地连通性等途径能有效促进微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文献综述结果可以为微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制定科学的生境营造与布局规划策略。
关键词:微绿地;生物多样性;城市;系统评价;荟萃分析
引文格式:王云才, 王若静, 卢星昊. 城市微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J]. 园林, 2023, 40(12): 22-29.
面向生态—审美协同的城市湿地公园自然教育途径
Nature Education Strategies in Urban Wetland Parks Facing Ecological-Aesthetic Synergy
岳邦瑞 费凡* 聂静
摘要:后城市化背景下,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人文游憩的协同增效具备重要现实意义。然而,湿地生态特征与游客审美体验间的冲突时常掣肘其建设与管理,自然教育是协调冲突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此,以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审美协同为目标,从冲突表征、协同机制及实践对策三个层面探讨其自然教育途径。研究认为:(1)在问题表征层面,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审美冲突普遍存在,主要包括水域参与、动物互动与植物观赏三种类型;(2)在协同机制层面,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审美协同需要依赖公众情感—认知的双重认同,自然教育能藉由传递生态规律、阐释生态功能、激发生态伦理以实现良性的认知引导;(3)实践对策层面,可通过冲突的前置分析与识别、多诉求协同的人地交互体系规划、迎合公众审美的教育设施设计以及共建长期持续的运营管理机制4类方式,循序递进地加强城市湿地公园自然教育的生态—审美协同效力。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审美协同;自然教育;景观感知
引文格式:岳邦瑞, 费凡, 聂静. 面向生态—审美协同的城市湿地公园自然教育途径[J]. 园林, 2023, 40(12): 30-37.
基于BRT模型的合肥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Blue-Green Space in Central Hefei Based on BRT Model
袁旸洋* 汤思琪 郭蔚 罗尚岑 吕晓倩*
摘要:蓝绿空间是城市用地重要组成部分,探究高速城市化进程下蓝绿空间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其演化规律,为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基础。以合肥为例,基于面积变化强度、土地转移矩阵、多阶邻接指数研究中心城区蓝绿空间的时空变化;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探讨影响城市蓝绿空间扩张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 - 2020年,合肥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总体规模增长了14.8%,呈现稳步增加的阶段性特征。(2)研究时段内合肥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扩张模式均以边缘式为主、邻接式为辅;新增蓝绿斑块沿大型自然蓝绿斑块集聚,蓝绿空间扩张由城市边缘转向内部。(3)自然要素因子对蓝绿空间扩张的影响(80.8%)大于社会经济因子(19.2%),其中高程(32.1%)、坡度(26.9%)、坡向(21.8%)、人口密度(13%)、第三产业增加值(6.2%)是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探明了近20年来合肥中心城区蓝绿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可为未来城市蓝绿空间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驱动因子;多阶邻接度指数;增强回归树;合肥市
引文格式:袁旸洋, 汤思琪, 郭蔚, 等. 基于BRT模型的合肥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J]. 园林, 2023, 40(12): 38-48.
低碳新城蓝绿空间系统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市永川科技生态城为例
Planning Strate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Blue-Green Space System of Low-carbon New City: A Case Study in Yong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 City of Chongqing
陈丹 杨凌晨*
摘要:低碳理念与蓝绿空间系统规划在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着统筹引领作用。通过梳理低碳新城规划策略和蓝绿空间系统规划方法的相关研究,探索和实践低碳新城蓝绿空间系统规划途径,以期为同类型新城建设提供可借鉴示范。从蓝绿空间整体格局构建、景城共融多元功能、智慧生态促进绿色低碳和蓝绿空间协同发展4个角度探索低碳新城蓝绿空间规划方法。以重庆市永川科技生态城为例,对低碳新城蓝绿空间系统规划方法进行实践:以生态筑底强调蓝绿空间的渗透和系统化、整体化的构建方式;在景城共融中纳入了山地眺望体系、城市风廊规划、公园和绿道系统规划以满足蓝绿空间多元功能的叠加效应和低碳需求;在智慧低碳城市建设中,从低碳目标策略和碳汇城市建设探索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最后,以海绵设施建设作为韧性提升体系推动低碳新城蓝绿空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蓝绿空间;低碳;新城建设;规划方法
引文格式:陈丹, 杨凌晨. 低碳新城蓝绿空间系统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永川科技生态城为例[J]. 园林, 2023, 40(12): 49-57.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滨水空间更新低碳设计研究
——以四川省仪陇县嘉陵江为例
Research on Low-carbon Renewal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Based on the Whole Life Cycle: Taking the Jialing River in Yilo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宋雁* 杨骏
摘要:“双碳”目标引领下,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探索园林景观的低碳设计方法成为中国新时期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重要议题。从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日常使用和维护、废弃拆除4个阶段分析园林景观主要碳排要素,甄别设计影响要素,构建包含“竖向、水系、绿化、路径、材料、建筑、照明、给排水”8类要素和“堤内、堤外”两个维度的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的低碳设计技术框架,以四川省仪陇县嘉陵江江滩湿地及滨河绿地改造为例,立足项目实践,进一步提出细致可操作的低碳更新设计方法,并分析实施效果。研究旨在探索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控制实现园林景观全生命周期减碳,对同类型项目的低碳建设实践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园林景观更新;低碳设计;城市滨水空间
引文格式:宋雁, 杨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滨水空间更新低碳设计研究——以四川省仪陇县嘉陵江为例[J]. 园林, 2023, 40(12): 58-64.
基于OECMs的环空铁枢纽生态空间鸟类多样性提升规划设计方法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for Enhancing Avian Diversity Around Air-rail Hub Ecological Space Based on OECMs
卫丽亚 赵彦* 蔡珝青
摘要:衔接COP15“3030”目标,借鉴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融合发展理念,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结果为导向,立足浦东中部地区880km2范围,结合对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的区域认知及未来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人为干扰和冲击,运用MSPA形态学分析、电路理论等手段,识别生态关键区域,构建潜在/重要生态源地、潜在/重要生态廊道、候鸟觅食关键地点三类生态关键区域,提出分级指引、提质生态源地,提升耦合、完善生态廊道,食源补充、建设觅食关键地点等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作为城市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的环空铁枢纽区域生态空间鸟类多样性提升规划设计路径与方法,为环空铁枢纽各专项规划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环空铁枢纽;鸟类多样性;规划设计方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
引文格式:卫丽亚, 赵彦, 蔡珝青. 基于OECMs的环空铁枢纽生态空间鸟类多样性提升规划设计方法[J]. 园林, 2023, 40(12): 65-72.
专栏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文化景观视域下的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ights on Cultural Services of Mountain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范颖佳 金荷仙* 陆磊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大都被忽视。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文本挖掘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1 0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比较了文化景观和文化服务的研究目标与对象,发现文化景观提供的物质自然与非物质精神有力地契合了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有助于纵向拓展山地文化服务的研究进程,横向补充山地景观对人类社会和福祉的影响。同时研究总结了目前山地文化服务中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基于问卷调查的参与式GIS制图、SolVES模型等。综合来看,将两个研究密切联系能为研究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特别是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名山风景区价值评估提供新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文化景观;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进展
引文格式:范颖佳, 金荷仙, 陆磊. 文化景观视域下的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J]. 园林, 2023, 40(12): 74-8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的国家公园风景空间生态功能区划——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Zoning of National Park Scenic Area Ecological Function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 Case Study of Shennongjia National Park
刘思源* 韩鸿远 孙彦斐
摘要:风景空间的生态功能的科学区划,是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综合风景空间各类构成要素,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方式识别各类风景空间特质。结合识别结果,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为生态功能评估维度,将生态功能分区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涵养区、养护利用区、生态监控区4个区域。研究发现,严格保护区占比较小,风景空间的游憩活动应严格限制;生态保育区多为原始森林等风景空间,风景空间类型稳定性强;生态保育区分布较为集中,多集中于东部森林地、峡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区域,应在着重培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整个研究区生态环境提升的保障;生态监控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海拔较高的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此区域植被多为高山草甸,应加强其生态监控,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保育利用区占比最高,在传统游憩利用、经营、生产生活活动的同时,应坚持生态发展,协调区域内的人与风景空间的和谐关系,探索人与资源共存、共赢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风景空间;区划;神农架
引文格式:刘思源, 韩鸿远, 孙彦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的国家公园风景空间生态功能区划——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J]. 园林, 2023, 40(12): 82-90.
专栏
园林空间
宋代士人园林中的“乐”文化意象及其营造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age System and Creation Thought of the Garden “Le” of the Song Dynasty
崔陇鹏 刘琪*
摘要:《论语·雍也》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文化很早便与山水产生了联系,对古典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主教化、从人德”,到春秋时期孔子、颜回追求“克己复礼”的“君子之乐”,孟子提倡的“众人之乐”,老庄所描述的“隐逸之乐”,“乐”已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到宋代,理学盛行,基于对名教之乐的追求,“独乐”与“众乐”的思想发展成熟,成为士人园林中“乐”文化意象的主要内核。不同的“乐”文化引导不同的园林空间行为,进而形成不同的空间范式,在“独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探幽”“明性”两种审美范式;在“众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揽胜”“宴乐”“邀游”三种审美范式。“乐”文化影响士人园林空间模式的变化,也为明清私园向着“芥子纳须弥”的进一步发展指引了方向。剖析宋代“乐”文化意象的类型以及营造特点,对于理解“乐”文化在中国园林发展中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对现代园林营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宋代士人园林;“乐”文化;审美范式;造园思想;园林空间营造
引文格式:崔陇鹏, 刘琪. 宋代士人园林中的“乐”文化意象及其营造思想研究[J]. 园林, 2023, 40(12): 91-97.
广东省寺观园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mple Garde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赵永琪 袁海清*
摘要:寺观园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面临着空间分异和时代变迁,分析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寺观园林遗产的保护传承及规划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范围内的1772个寺观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类型、密度以及结构等方面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寺观园林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局部集聚特征明显,总体上呈“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级市的寺观园林呈集聚分布为主、均匀分布为辅的空间分布模式。(2)寺观园林的核密度分布呈现以东西两端为极点向中部和北部扩散的态势,与广东省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反趋势。(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口经济发展的异质性、不同区域开发历史以及民族民系分布为其寺观园林发展的分异提供了条件,是影响广东省寺观园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寺观园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文化遗产;广东省
引文格式:赵永琪, 袁海清. 广东省寺观园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园林, 2023, 40(12): 98-105.
专栏
应用研究
基于AI技术的花境设计应用分析
Analysis of AI-Enabled Floral Design Applications
崔思贤 张耀文 贾婕 王旭东*
摘要: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如何利用AI技术辅助风景园林领域正处于初步摸索与完善阶段。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训练一种自动化的花境设计模型,以探索AI技术在花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以河南省首届花境大赛——北龙湖湿地公园花境展为案例素材库,收集了大量的花境作品照片作为模型训练数据,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花境实景图像进行分析和特征提取;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根据语义分割图和输入的关键词生成新的花境设计方案。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花境场景生成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设计方案,并且可以识别和提取一些花卉植物特征,如植物种类、尺度、空间关系等。此外,对AI生成的花境配置方案效果进行了评价,验证AI技术在花境设计应用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旨在为AI技术在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应用提供创新研究视角及思路。
关键词:AI技术;花境;植物景观;生成设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
引文格式:崔思贤, 张耀文, 贾婕, 等. 基于AI技术的花境设计应用分析[J]. 园林, 2023, 40(12): 106-112.
基于IPA法的上海市公园绿地花境景观评价研究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Flower Border Landscape of Park Green Space in Shanghai Based on IPA Method
吴媛玉 秦诗语 吴瑾 张亚利 王美仙*
摘要:以上海市20处公园绿地中的花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要度—表现度分析法(IPA),从花境的基本结构、景观设计、植物材料、施工养护4个维度进行景观评价,探究游人及专业人士对公园绿地花境的满意度,分析花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重点提升的方向。结果表明:(1)游人与专业人士对花境的整体满意度均大于3.5分,表现为较为满意;(2)在基本结构方面,两类人群的综合重要度均较高,游人表现为较为满意而专业人士则较低,其中两类人群观赏距离的满意度均为最低;(3)在景观设计方面,游人的综合重要度较低,表现为高于预期较为满意,专业人士的综合重要度较高,满意度较低,其中两类人群的色彩设计重要度均值最高,花境观赏期设计是重点提升的指标;(4)在植物材料方面,两类人群的综合重要度及满意度均高于3.5,游人的分值均高于专业人士,其中花色花型需优先得到提升;(5)在施工养护方面,游人的综合重要度低于3.5,对施工养护的重视度较低,两类人群均表现为较为满意。分析得出,能够近距离观赏互动、色彩鲜艳、花朵突出且四季可观的花境易获得公众的喜爱,花境的观赏距离、色彩设计、花色花型、观赏期设计及科普教育功能是今后花境实践需着重优化的方面。
关键词:公园绿地;花境景观;重要度—表现度分析法;上海市
引文格式:吴媛玉, 秦诗语, 吴瑾, 等. 基于IPA法的上海市公园绿地花境景观评价研究[J]. 园林, 2023, 40(12): 113-121.
基于NLP定制模型的游客感知研究
——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A Study on Tourists’ Perception of Eling Park in Chongqing City Based on NLP Customized Model
张汇雯 邓宏 冯琬清
摘要:游客感知对于了解人民需求、提升城市建设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以公园网络文本为数据训练NLP定制模型,更适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需求,使公园治理与设计更加智能与高效。基于深度学习平台,训练三个多标签文本分类、情感倾向分析、评论观点提取三个模型处理公园网络文本,从“时间—评价对象—评价对象下的感知要素”多层次分析公园游客情感倾向特征,挖掘重点感知要素。研究表明:(1)鹅岭公园游客感知整体积极性较高,6类评价对象中园外景观受关注度最高,自然景观与游客积极情绪成正比,设施配套消极情绪最高,停车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2)在60个高频感知要素中,7个要素与游客积极情绪概率成显著正比,其中5个正相关,2个负相关。(3)采取“文本分类—高频词提取—情感分析”的分析顺序,可以挖掘词频低但有重要影响的感知要素。(4)NLP定制模型提供的属性级情感分析可以减少情感分析误差,使研究更准确。研究鹅岭公园游客情感与公园重点感知要素,为鹅岭公园的建设提升提出优化建议,为自然语言处理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游客感知;网络文本分析;深度学习;情感倾向分析;评论观点抽取
引文格式:张汇雯, 邓宏, 冯琬清.基于NLP定制模型的游客感知研究——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J]. 园林, 2023, 40(12): 122-130.
苏南传统村落秋季植物景观色彩研究
Research of Color Quant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t Landscape in Autumn in Southern Jiangsu
胡慧 苏同向*
摘要:植物的色彩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乡村景观风貌特色。秋季色叶植物色彩表现突出,反映出乡村色彩强烈的地域化特征。以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秋季植物景观色彩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理学的“三生”空间概念,运用MATLAB图像处理编码提取色彩信息,通过色彩多样性、色彩均匀度等色彩因子计算,对秋季植物色彩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乡村植物景观色彩风貌特征的保护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表明:研究区秋季植物色彩变化区间范围为H3~H7,集中分布在暖色调色相区间;秋季植物色彩以银杏和水稻的黄色、槭属树种的红色、柑橘属果树的橙黄色为主要色彩,而香樟、枇杷及松柏类的常绿植物则为传统村落提供了背景色支撑。
关键词:传统村落;秋季植物景观;植物色彩;色彩量化;苏南地区
引文格式:胡慧, 苏同向. 苏南传统村落秋季植物景观色彩研究. [J]. 园林, 2023, 40(12): 131-136.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12)丨蓝绿空间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11)丨东亚绿色城市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11)丨城市治理与都市农业:中国的绿色城市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11)丨中韩绿色城市建设比较分析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11)丨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模式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11)丨“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发展及其在生态社区营造中的应用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11)丨山水格局视域下杭州绿色城市建设演进与展望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11)丨基于古代花鸟画的绿色城市生物生息空间营造——以故宫箭亭绿地改造为例《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11)丨宋至清代诗词中齐云山景观要素及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11)丨见“微”知著——城市小微绿地研究的现状、前沿及展望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网址:https://www.gardenmagazine.cn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