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目录 | 2019年第2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ISSN 1003-2797

CN 42-1085/G2

双月刊

同行评审期刊


卷首语


数字人文之热浪潮与冷思考

夏翠娟

专题·Altmetrics:大数据时代的科学计量学


专题前言

王贤文


科学计量学视角下的Altmetrics发展历程分析    

田文灿等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Altmetrics数据质量研究

刘晓娟


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余厚强等


科学论文首条推特的积累速度与用户类型分析

方志超等

专业教育


是亲缘还是地域?——解读iSchools师资流动特性

楼 雯等


我国情报学专业认同实证研究    

付立宏等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

段宇锋等

图书、文献与交流


文献的现象学定义

朱娜娜等


基于关联书目数据的DDC与LCC类号映射实现

贾君枝


国外阅读媒介选择研究进展

黄晓斌

情报、信息与共享


网络搜索引擎自然语言问答能力的评价研究

赵一鸣等


情感视角下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分析研究

张凌等


手机使用对用户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付少雄等



卷首语

数字人文之热浪潮与冷思考

夏翠娟

2019年1月10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上,“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进入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为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数字人文浪潮又增一波推力。

大数据、语义网、机器学习、GIS、数据可视化、VR/AR等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更好地支持基于大规模数据、事实和知识的量化研究和循证实践。催生了文本分析法、社会网络关系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等新型研究方法,引入了遥读、开源、众包等理念,革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生产方式、研究范式和交流模式。对促进跨领域的对话、弥合学科之间的界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提供研究基础设施的图档博的资源收集、保存、组织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数字人文”作为横跨技术与人文的新兴领域,吸引了大量出版编辑、人文学者和图档博等机构的积极参与。2018年,数字人文热浪滚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下成立了“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下成立了“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上海哈佛中心举办的“中国历史研究的网络基础设施国际研讨会”将汉学研究的数据库、工具、平台尽数网罗,共建网络基础设施形成共识;北京大学举办了第三届数字人文论坛;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的“数字人文与数字学术”分会场成为人气高地;台湾第九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首次将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并列,探讨二者之间共通的人文本质。同时,哈佛大学的CBDB、CText,欧洲研究理事会的Markus,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关联开放数据平台”,台湾大学“DocuSky数位人文学术研究平台”,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人民大学“北京记忆”等数字人文项目按各自的路线积极推进。这一场场的盛宴,当真是热闹非凡!

在热闹的背后,也有一些学者在思考数字人文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过去,数字人文更多地被当作辅助人文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而非独立的科学或学科。当下,数字人文仍然面临着边界模糊、评价体系缺失、难以被经典人文学者认同、跨学科人才不足、平台建设互不连通、共建共享体系不完善等困境。而未来,“数字人文”是否会成为一个过渡词汇,离不开当下数字人文理论框架的完善、实践应用的协同和务实、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

作为基础设施的图档博,是否应该审慎思考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结合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集中精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机构的资源整合、跨领域的知识融通和跨网域的开放获取。近距离倾听研究者的需求,深入了解不同领域典型的需求场景,切实地做好支撑和服务。而作为领域研究学者,是否可以借助图书馆的长期保存职能、知识组织能力和存储计算设施,合作建设领域数据库,成为整个人文研究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合作才能避其所短、展其所长。我们呼吁更多跨领域的对话和跨机构的协同。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专题·Altmetrics:大数据时代的科学计量学

专题前言

王贤文

大数据对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以及科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文献情报和科学计量学来说,传统的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是 Web of Science等引文数据库,但科技情报、科学计量大数据的存在其实由来已久。图书和期刊的借阅次数、亚马逊网站的书籍评级和评论数据、文献数据库中的检索数据、论文下载数据等,都是有大数据特质的、迥异于传统科学计量学的数据形式。这些形式各样的科学计量大数据虽然极具研究价值,但是却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

进入21世纪后,社交媒体快速兴起,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开始将其作为学术论文和学术观点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一现象被美国科学计量学者JasonPriem 等人注意到,于2010 年提出 Altmetrics的概念(注:Priem J,Taraboreli D,Groth P,et al.Altmetrics:A Manifesto[EB/OL].[2010-10-26].[2019-02-20].http://altmetrics.org/manifesto/.),并基于社交网络(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社交网络)构建了一系列新指标,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学术研究。此后,Altmetrics的概念迅速被学术界接受,并被出版商采纳。可以说,Altmetrics是文献情报和科学计量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新发展(注:王贤文.科学计量大数据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自 Altmetrics概念问世以来,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学者都纷纷投入到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之中,使得Altmetrics成为近10年来科学计量学中最为瞩目的领域之一。Altmetrics概念提出已有近10年时间,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Altmetrics的发展,«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在2018 年11 月组织了“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的专题研讨会,来自武汉大学的吴丹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的余厚强副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博士生徐申萌、荷兰莱顿大学的博士生方志超、DigitalScience的白洁女士,以及我在这次专题研讨会上分享了Altmetrics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反响(注:专题研讨会的相关报道和资料,已在«图书情报知识»官方公众号上(“图书情报知识”或“tsqbzs”)发布.)。专题研讨会之后,我们希望通过更为成型和系统的形式,进一步对Altmetrics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因此萌发了组织此次专题论文的想法。

本次Altmetrics专题一共组织了4篇论文。论文“科学计量学视角下的 Altmetrics发展历程分析”基于467篇Altmetrics文献,从科学计量学的整体角度,分析Altmetrics从传统科学计量学的土壤之中生长和发展的历程。数据质量是Altmetrics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问题之一,论文“生命周期视角下的Altmetrics数据质量研究”从数据产生、数据收集、数据聚合的生命周期视角梳理 Altmetrics的数据质量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同样聚焦 Altmetrics 的数据质量问题,论文“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从准确性、及时性、复现性、透明性和一致性这五个评估维度构建了Altmetrics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而论文“科学论文首条推特的积累速度与用户类型分析”则是对Altmetrics数据的一项实证研究。论文提出科学论文首条推特的概念,有助于从数据积累的源头理解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过程。综上所述,这4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 Altmetrics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既有整体的发展历程总结,又有基础的数据质量评估,还有细节的指标应用。相信«图书情报知识»此次刊发的Altmetrics专题,会给国内的 Altmetrics研究者带来更多启示,并推动我国关于科学计量大数据和Altmetrics的研究更好地发展。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科学计量学视角下的Altmetrics发展历程分析

田文灿,胡志刚,王贤文

[目的/意义]Altmetrics指标是科学计量与科研评价中的研究热点,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来梳理Altmetrics的发展历程,旨在对Altmetrics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得到467篇Altmetrics的相关论文作为数据基础,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关键词等层面对Altmetrics的发展进行了计量分析;对核心作者和关键词进行了历时分析;并着重对Altmetrics领域知识概念的生长与凋亡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发现] Altmetrics领域正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形成了五大研究方向,包括:影响力评价、社交媒体研究、文献计量指标、引文的可见度、引文分析与学术交流。其中,信息图表、学术画像、plumx、科学奖励体系等是新出现的研究点;1/3的关键词贯穿了整个发展阶段。[创新/价值]从海量知识概念中识别出一个领域的新增概念和凋亡概念,对Altmetrics领域的发展和知识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Altmetrics数据质量研究

刘晓娟,赵卓婧,韦娱

[目的/意义] 数据质量是Altmetrics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推进Altmetrics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需要对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设计/方法] 对Altmetrics数据的生命周期进行剖析,刻画数据从新生到投入应用的整个流程。从数据产生、数据收集和数据聚合三个环节,以动态视角分析数据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结论/发现] 在数据产生阶段,用户的主观意愿可能造成数据质量问题;在数据收集阶段,Altmetrics来源平台的元数据准确性缺乏保障,而不同平台的文献识别方法也会影响数据质量;在数据聚合阶段,聚合器的目标定位和技术能力存在差异,数据的整合清洗方式不透明,所提供的数据缺乏质量保障。[创新/价值] 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梳理Altmetrics的数据质量问题,以期将来能够在科研工作中更加合理准确地使用Altmetrics数据。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余厚强,曹雪婷

[目的/意义]旨在构建具有通用意义的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为后续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实证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梳理了替代计量数据生产流程,识别了与数据质量相关的主体要素,据此归纳总结出评估维度。[结论/发现] 构建了以准确性、及时性、复现性、透明性和一致性为评估维度的一级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以实现从数值、流程和政策三个方面全面评估替代计量数据质量;构建了每个一级维度评估指标下的二级评估体系,归纳出具体的终端评估维度,并结合已有研究做深入剖析。[创新/价值]构建的替代计量数据评估体系对于替代计量数据质量的管理和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科学论文首条推特的积累速度与用户类型分析

方志超,王贤文

[目的/意义]科学论文的首条推特是论文在推特平台传播的起点,对论文首条推特进行分析有利于展现推特数据的积累模式与用户行为特征。[研究设计/方法]以200余万篇Web of Science论文为样本,对不同学科领域科学论文首条推特的积累速度和用户类型进行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结论/发现] 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具有最高的推特数据覆盖率。物理学与工程学领域的论文则表现出最快的首条推特积累速度。大部分情况下,科学传播者和科研人员是最快发布首条推特的用户类型。此外,对于大部分发表了较多推特数据的论文的国家/地区而言,来自当地的推特用户很大程度上贡献了本国/地区作者发表论文的首条推特。[创新/价值]对首条推特的分析有助于从数据积累的源头理解科学论文在推特平台的传播过程。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专业教育

是亲缘还是地域?——解读iSchools师资流动特性

楼雯,陈雨晨

[目的/意义]了解全球iSchools的师资流动特性,尤其是亲缘因素和地域因素的影响。[研究设计/方法]分析了56所iSchools的1123位教师的最高学历毕业院校和现任职院校的定向流动情况。[结论/发现] 发现iSchools已形成规模,师资流动的频繁程度由北美地区到亚太地区再到欧洲地区逐渐减弱;从整体上看iSchools内部凝聚严重,对青年教师的选用既想避免亲缘因素的影响又想加入更多学科的力量;不同阶段的iSchools师资结构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创新/价值]从毕业最高院校就职到现任学校的就职流动视角,考察了全球不同地区iSchools之间和之内的师资流动情况。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我国情报学专业认同实证研究

付立宏,李美洁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我国情报学专业认同水平。[研究设计/方法]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情报学及其相近专业研究生、用人单位对情报学专业认同的原始数据,并用SPSS、EXCEL等工具进行分析。[结论/发现] 情报学专业认同整体水平不高。增强学生对情报学专业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完善培养模式、关心研究生成长、找准专业定位、加强专业宣传,有助于提升情报学专业的认同水平。[创新/价值]对情报学专业认同水平及其原因的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所提建议对相关办学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 

段宇锋,赵楠    

[目的/意义]在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全国MLIS教育发展状况系列调查,此文为第五次调查报告。[研究设计/方法]从MLIS培养单位、师资状况、招生与就业、教育培养以及学位点建设相关问题五个方面展示了2017年我国 MLIS教育现状,并通过历年数据的变化反映 MLIS教育的发展态势。[结论/发现] 根据对30所MLIS培养单位的调查,2017年MLIS培养单位的专任师资总数达到946名,MLIS导师535名,实际招收MLIS研究生1109人。在具有详细信息的1064名新生中,来自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大学的占25.47%;跨专业考生占72.46%。在统计的613名毕业生中,选择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的占41.76%,进入企业的占47.96%。在不断探索和规范MLIS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许多单位正逐步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创新/价值]通过此次调查,以期提升国内MLIS教育发展水平。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图书、文献与交流

文献的现象学定义

朱娜娜,马海群,张智钧

[目的/意义]针对国内外已有文献定义所存在的局限性、缺乏对文献本质把握的不足,对文献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研究设计/方法]利用现象学的“悬置”方法,通过文献主体悬置、文献客体悬置、文献主客体关系悬置,发现文献本质。[结论/发现] 从现象学视角对文献定义如下:文献是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介质。该定义认为文献无关乎具体形式和内容,政策文本、SNS记录等皆属于文献。[创新/价值]引入现象学方法开展文献研究,是文献学多维研究视角的补充,并有助于厘清和丰富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范畴。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基于关联书目数据的DDC与LCC类号映射实现

贾君枝,陈瑞

[目的/意义]以关联书目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引的关联书目数据的特点构建分类号的自动映射模型,为分类法的映射方法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对国内外分类表互操作实现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以《杜威十进分类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标引的关联书目数据为例,分析关联书目数据的特点和实现映射的可行性,建立关联书目数据的属性信息、内容信息、链接信息的综合匹配规则,通过等同书目的识别建立书目下类号的一对一映射。[结论/发现] 通过实验检验,利用关联书目数据可以建立一定可靠性的类号映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进一步地探索更完善的匹配规则。[创新/价值]提出基于开放的关联书目数据来构建不同分类法类号自动映射模型,并可为其他分类体系的自动映射提供参考。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国外阅读媒介选择研究进展

黄晓斌,陈俊恬

[目的/意义]新技术环境下阅读媒介种类日益丰富,了解读者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以便根据其需求特征提供合适的媒介服务,促使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研究设计/方法]对国外有关阅读媒介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互联网的发展为标志划分为三个时期,总结每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特点。[结论/发现] 早期研究主要围绕电脑屏幕的阅读可用性展开;有线互联网时期重点研究读者对纸质媒介和电脑媒介的态度、偏好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阅读媒介的类型,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的阅读行为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出现了对读者阅读媒介选择行为进行系统解释的理论观点。[创新/价值]系统概述了国外有关阅读媒介选择问题研究进展,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价,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对国内有关研究的启示。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情报、信息与共享

网络搜索引擎自然语言问答能力的评价研究

赵一鸣,夏雪,孙永强

[目的/意义]以Google为代表的主流网络搜索引擎正在从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检索系统演变为兼具检索与自然语言问答功能的综合平台,亟需引入新的搜索引擎评价维度和方法以适应这种转变。[研究设计/方法]使用文本检索会议自动问答系统评测中的自然语言问题,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以Google为例对网络搜索引擎的自然语言问答能力进行评价。[结论/发现] 定量评价结果显示,Google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语言问答能力。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对搜索结果页面中的答案框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搜索引擎问答能力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搜索引擎问答能力提升提供了建议。[创新/价值]为搜索引擎评价研究提出了自然语言问答能力这一新的评价维度。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情感视角下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分析研究

张凌,罗曼曼,朱礼军,向纯洁

[目的/意义]从情感视角探讨社交网络中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在因素。[研究设计/方法]从Twitter(推特)平台收集某一电影数据,通过情感分析和认知语言分析工具,分析不同情感下的信息传播网络结构特点;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对强传播性、中等传播性和弱传播性的情感强度和认知强度两个维度的差异性进行度量。[结论/发现] 强传播性内容具有较高的认知语言特征。其中,负面强传播性信息比正面和中立强传播性信息具有更显著的低情感强度和高认知强度特点。电影话题相关信息在社交网络平台传播过程中,认知强度也是信息传播强传播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在负面情感信息中,理性思考型内容比情感共鸣型内容的传播性更强。[创新/价值]除了探讨情感强度指标,还加入了认知强度指标,从情感强度和认知强度两个维度探讨导致信息传播性强弱的内在原因。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手机使用对用户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付少雄,林艳青

[目的/意义]通过探讨手机使用对用户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加强对信息系统使用影响用户健康的认知,为高校、图书馆及医疗机构等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质量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6160份有效问卷,探究手机等IS设备使用对用户心理及生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体育活动对手机等IS使用负面影响的调节作用。[结论/发现] 手机过度使用会导致手机依赖症,引发视力水平、睡眠质量降低等负面效应,从而损害用户生理与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缓解信息系统使用对视力水平、睡眠质量与健康水平的负面影响。[创新/价值]扩展了自我调节理论在个人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范畴,发现体育运动对于手机过度使用的负面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效果。


未完可上下滑动

全文对应二维码


制版编辑 | 朱静


当期目录 | 当期目录2019年第1期

当期目录 | 当期目录2018年第6期

当期目录 | 当期目录2018年第5期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