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术共同体共谋:特邀学者笔谈(二)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3-13

文华情怀弥足珍贵——纪念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建院100周年有感


叶继元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2020年是武大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文华图专成立100周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7月下旬我收到稿约,希望我借纪念之际谈谈从业、从教、从研的体会、感想和展望,我欣然应允。


我以为,文华图专的情怀或精神对我们专业或学科而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文化图专创立者、前辈学人对专业、事业的热爱、忠诚与坚守的品质;二是从业、从教和从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三是务实、智慧与创新的精神。下面简述。


首先,文华图专的创立者、前辈对图书馆学专业和图书馆事业有极深厚的情感,并为之努力终身。创始人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如此,皮高品、汪长柄、钱亚新、严文郁、徐家麟、周连宽先生等也都是如此。沈祖荣先生6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年届70岁,还在自学俄文,编写《俄文图书编目法讲义》。皮高品先生80多岁还在研究分类法。严文郁先生曾抵挡住邮递员高薪、银行职员优厚待遇的诱惑,终将一生献给图书馆学和事业。


回想我在图书情报学领域从学、从业、从教和从研的42年经历,也深切感到,对专业和事业的专注、热爱、坚守极为重要。人的一生时间很短,有效时间也就几十年,一晃而过。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做好一二件事足矣,能做到“极致”更佳。当然这种专注与坚守品质形成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当年我报考图书馆学专业时,并没有对图书馆学有清晰的认识,只是朦胧感到这是与读书有关的专业,是有学问的学科。这个大概的了解,可能与我入学前的二次经历有关。一是1975年有几个月我被所在的工厂派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师生一起注释明末思想家李贽的著作《藏书》《焚书》,即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南大图书馆和哲学系资料室,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辞海》《辞源》等大型词典,在哲学系资料室读了不少哲学书和内部读物,包括不少“禁书”,第一次听中文系语言学著名教授洪城讲授《中文工具书使用》,使我对“工具书”有特别深的印象。二是我从南大“镀金”回厂后奉命主编《马恩列斯论经济危机》一书。一开始我带领几个年轻人一本本的读原著、见到合适的内容就摘抄下来,进展很慢,后才知道马恩全集等后有“索引”,于是,事半功倍,很快完成任务。这种对“图书馆”“工具书”“索引”“文摘”“专题汇编”等的初步感知使我对图书馆学没有隔膜,反而多了些亲切感。因此,我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对专业课程,诸如《文献检索》《分类与编目》《中文工具书》《西文工具书》等非常努力,成绩不错,曾经获得过南大校内为数不多的“三好学生标兵”的称号。教我《文献检索》课的老师是文华图专培育的杰出人才汪长炳、钱亚新的得意高足吴观国先生(长期任南京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而教《图书分类》的是曾任教于武大图书馆学系的卢子博先生(时任南京图书馆副馆长)。他们两位都是文华传人,不仅教我专业知识,而且在我以后专业发展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如此看来,尽管我没有直接在武大接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但也同样深受其惠。


由于对图书馆学比较认同,所以毕业后第一选择就是到图书馆工作。我当时也清醒认识到,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少的,要能胜任具体岗位,还必须结合岗位继续学习,边干边学。我分配到南大图书馆的第一个岗位是外文期刊分类编目,第一件事是协助80岁的老专家丁廷洧先生编辑书本式的《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期刊馆藏目录》。丁先生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与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曾在文华图专授课)是好友。他每个星期到图书馆几次,指导我如何编目、分类,如何使用工具书。例如,有两本西文虚词的工具书,他耐心指导我如何阅读,如何掌握虚词的规律,如何对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拉丁文字的西文期刊款目排序。他指着办公室一本特大体积的工具书说,这是《美加图书馆期刊联合目录》,全国仅二本,这是其中一本。这本目录对西文期刊的历史、刊名的沿革变化有详细著录,在附注项的著录方面要比《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好。他的耳提面命,使我学到很多东西。经过几年的努力,1985年厚厚的精装本的馆藏目录终于面世,完成了丁老先生的夙愿和图书馆一项重大任务。在此期间,我结合工作中的问题,撰写了《关于组织西文期刊目录的几个问题》一文,在《江苏图书馆工作》上发表。1984年上半年又被派到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专攻《期刊工作》课程,回南大后,就在系里讲授《期刊工作》《连续出版物》课程。之后又在职攻读图书馆学和历史学硕士学位,与同仁发起成立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协调网,逐渐对图书馆学专业和事业有了较深的了解和兴趣,坚定了专业志向。我最先专注于外刊的分类编目,之后扩大到外刊的采集,尤其关注SCI、EI等检索期刊,又扩大到中文期刊的管理,又延伸到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引文索引、中文图书引文索引、学术集刊引文索引的研制上。最近十余年又从期刊文献资源评价拓展到学术评价,从中文规范文档延伸到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等研究上。这说明,只要专注、热爱、坚守,才能在专业上做些事情。


其次,从图书馆实务与教学、研究结合上看,文华图专的创始人和杰出人才,诸如沈祖荣、皮高品、汪长炳、钱亚新、毛坤、张家麟、严文郁等先生都有“两栖”的经历,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成效明显。


从我自己的专业经历看,我在图书馆工作了20年,在院系也近20年,但我在图书馆工作的20年里,实际上是从业、从学、从教和从研“四位一体”。我1981年从事图书馆外刊工作,1984年上半年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为进修教师,专攻《期刊工作》课程,之所以到中山大学,是因为当时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均未设这门课程。回校后,同年下半年就讲授《期刊工作》等课程,目前我院一些双学位毕业的骨干教师当时都听过我的课。1987年在职攻读图书馆学和历史学硕士学位,以《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南农村经济之考察》的论文获得史学硕士学位。1999—2000年,2006年分别两次入美国堪萨斯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进修。1996年4月获得正高职称后,1997年担任图书馆学硕士生导师,并牵头申请到档案学硕士学位点,忝列申请博士点的教授名单中。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如果从1984年算起,我从教已36年,仅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就数十人,其中不少毕业生现在已是教授、博导、馆长等。揽青年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从研方面,我1982年发表第一篇专业论文,是针对外刊款目著录和排序不规范的问题而写。以后每年在520校庆学术研讨期间,都会根据工作中的问题,撰写一篇论文。1995年出版《核心期刊概论》,199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起先我是申请学校的“育苗”科研项目,之后才逐渐申请到省级、国家级重点重大课题。在实务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89年5月,在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支持下,在老专家江乃武、吴观国、马先阵等具体帮助下,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创办会刊《连续出版物译丛》《期刊管理与研究》《期刊研究通讯》等,举办各级期刊培训班。1994年又成立“全国高校期刊协调网”,开展外刊共建共享,至2003年,10年为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节省订刊经费1.5亿元,培养了一批期刊人才,1996年就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可见,我在图书馆工作的20年中,以期刊工作为中心,从学、从教、从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学院的20年里,我以教、研为主,也兼顾实践工作,如我曾负责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工作,目前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和学科亮点工程项目《中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全评价”研究》,就与图书馆实务有密切联系。


最后,从务实、智慧与创新方面看,文华图专的创建者、前辈也给我们后学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凭着务实的品质,智慧的表现,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图书馆学专门学校,培养众多专业人才,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已在武大信息管理学院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并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和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百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变化。从学科建制上看,其他学科有的,图书馆学都有了,已可以自豪地立于学科之林。从图书馆事业看,图书馆的数量、经费、馆舍、人员、设备、管理系统和水平也都已今非昔比。但在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的冲击下,我们的专业和事业还面临一些新问题,例如,图书馆学知识如何进一步体系化、逻辑化,图书馆学的名称还会给大众、其他学科人员乃至科研管理者造成一些误解,不利于吸引人才,“985”重点大学招收图书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数量大大少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的人数,研究生人数虽多,但培养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书馆学的师资、教材、教学方式还需改革,同样,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质量也亟待提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发扬文华图专务实、智慧与创新的精神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所谓务实,就是要正视问题,弄清事实,回归初心,认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找出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所谓智慧,就是要根据我们学科所处的具体情况,有策略地应对。所谓创新,就是在守正、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为例,当前要进一步理清学科边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学科的核心领域和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修订教材,改革教学方式。例如,如果“索引”“文摘”“目录”是图书馆学核心内容之一,那么在新技术条件下,各类型数据库、知识库——现代的索引、文摘、目录的建设就是当下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有关的专业教材和研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映。除了守正坚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创新。例如,文献信息资源的评价是图书馆学核心内容之一,笔者根据学术界需求,将文献信息资源评价拓展到学术评价,2004年通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重大课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制与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提出学术“全评价”体系框架,比国外“旧金山宣言”“莱顿宣言”提出类似观点早了几年,且更具逻辑性和解释力,在学术期刊、学术图书、学术网站等评价上已有所应用,丰富了学术评价领域的研究。又如,在20年前,面对学术界需求,笔者从文献组织与检索中的“规范文档”概念里得到启发,将其推广到学术规范的研究上,通过招标,承担教育部专项课题和重大课题,为教育部起草《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试行)》文件,率先在国内出版《学术规范通论》,主编政经法、文史哲等16个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论丛书,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变成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拓宽了专业视野,扩大了图书馆学的影响力。


文华情怀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希望图书馆学学科史和图书馆事业史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知识,总结出更多的文华智慧,以滋润我们学科和事业的发展。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从文华图专到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传奇亲历——彭斐章教授口述史访谈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科建设专题之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学科的智能化转型和商务智能研究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科建设专题之四:出版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科建设专题之三: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科建设专题之二:面向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应用层面的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定位及其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