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术共同体共谋:特邀学者笔谈(十六)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3-13

传承·感恩·责任


傅文奇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福州,350117)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喜迎百年华诞。回想10年前我刚考入学院,成为一名图书馆学博士生,有幸参加学院90周年院庆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沈宝媛女士和彭斐章先生在学院大楼前为韦棣华和沈祖荣铜像揭幕的场景,我凝望着两位伟人,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光芒、力量和期望,深深折服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的伟业,惊叹于学校历经近百年的薪火相传、几代人的砥砺奋进,壮大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管理学院的奇迹,为自己能在无数青年学子梦想深造的图书馆学教育圣殿求学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众所周知,韦棣华、沈祖荣先生创办的文华图专是我国办学时间最早的图书馆学学校。学校历经独立办校、迁校、并校等重大事件,遭遇经费来源窘迫、外来势力干扰、校舍多次损毁等难题,但却从未中断的教学,为我国图档事业培养为数众多的顶尖专业人才。文华图专能办好,是因为有支撑其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毛坤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十周年纪念》一文中将这种精神总结为“文华精神”,具体概括为“创办人之精神、维持人之精神、学生之精神”。程焕文教授则用文华图专的校训“智慧与服务”诠释“文华精神”,他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评传》一书中将文华精神进一步概括为“坚定的图书馆事业信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忠诚图书馆事业,伟大的服务精神。”我认为文华精神还体现在逆境而上的坚韧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韦棣华先生作为一名美国传教士,机缘巧合来到满目苍荑的中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自愿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奉献30余年,被黎元洪总统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沈祖荣先生作为长江纤夫的后代,16岁才开始有入校学习的机会,大学毕业后立志选择清贫的图书馆职业,矢志追随韦棣华先生,苦心孤诣地兴办文华图专,被后人尊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两位先生犹如苦行僧,四处化缘办校经费,亲力亲为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学生耳濡目染他们的所言所行,自然地锻炼成既有博大的家国情怀、又有扎实苦干、坚韧意志的人才,自办报刊,自建校舍,文华图专虽处于多次险境而不倒,文华精神由此一代代传承下来。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亦是文华精神的特点,文华图专创办伊始就借鉴美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采用英文授课方式,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到美国知名的图书馆学校进修,他们学成回国后投身于图书馆学教育工作。抗战期间,文华图专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档案管理专科,及时地为社会培养档案人才。这种包容精神继续传承到信息管理学院,学院抓住发展的多次契机,创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专业,并成为国内第一所iSchools成员,积极迎接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院之大、学院之强,正因为文华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下来,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信管院人。


由于我是在职考入武大,工作单位仅给我一年的脱产学习期。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年,但学院高质量的培养模式、数量较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高端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学院老师都非常严谨和谦逊,他们授课注重问题导向,课前布置问题和阅读资料,上课以研讨为主,启发学生深入展开问题探讨。正如王波老师在《快乐的软图书馆学》中形容武大图书馆学如武林中的少林寺,“功集大成、支流繁多、弟子众多,乃武学宝库和高手摇篮”。攻博期间,我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有了质的进步,如期完成一项国家社科项目,又顺利拿到一项新的国家社科项目。在此,我要感恩武大,感恩信息管理学院。


2014年1月,我从校图书馆调到图书馆系从事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好学生成为我肩上的重任。近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从30余人扩招到50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招生人数从35人增加到45人,图书馆学学硕和情报学学硕人数基本维持在6人左右,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同类院校居于前列。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生源来自贵州、海南、山西、广西、内蒙古、新疆等西部或边疆地区,研究生生源更是来自五湖四海,我系培养人才的覆盖面明显扩大,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但不容乐观的是,自愿报考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学生仅占50%左右,调剂人数和转专业的学生较多;学生职业选择与专业背离现象严重,特别是本科毕业生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人数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处于危机困境下,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办学低效,提出撤销该本科专业的建议[1];有的学者提出图书馆事业、研究和教育应完善命运契约,共同超越现实困境[2]。我非常赞同后者的观点,文华图专在发展中遇到各种危机,无一不是以坚韧和包容的文华精神走出困境,今天如果我们一碰到困难就轻易改名或者更换核心课程,必然失去图书馆学专业特色,失去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根本。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增设公共文化、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我系借鉴武大和中大的经验,近期修改了本科生培养方案。


文华精神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最可贵的精神,需要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阅读经典是传承文华精神的重要方式。从2019年6月开始,我发起和组织我系本硕学生开展“每月共读一部经典”“每天阅读专业经典一小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阅读分享、交流和总结,很多学生感受到图书馆学专业的魅力和力量,抛弃了原来的偏见,立志从事图书馆职业和报考专业研究生的人数明显增多。文华精神犹如参天大树,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我相信,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必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6期 | 公共文化云服务的评价指标构建及应用(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术共同体共谋:特邀学者笔谈(九)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术共同体共谋:特邀学者笔谈(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术共同体共谋:特邀学者笔谈(十一)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学术共同体共谋:特邀学者笔谈(十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